朱可一
(三亞學院音樂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
淺析巴洛克時期意大利音樂對法國音樂的影響(一)
——以Fran ois Couperin的室內(nèi)樂作品為例
朱可一
(三亞學院音樂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摘 要:本文將簡要介紹法國巴洛克時期音樂(18世紀)的主要特征及法國著名作曲家Fran?ois Couperin。并嘗試分析一些Couperin所創(chuàng)作的室內(nèi)樂作品以找出作曲家是如何在他的音樂中融合意大利與法國兩種風格的。
關鍵詞:Fran?ois Couperin;巴洛克;意大利音樂;法國音樂;室內(nèi)樂
18世紀中葉,巴洛克音樂時代進入了晚期,其音樂風格也轉(zhuǎn)變得相對成熟且固定。法國音樂在這段時期的主要特征集中在:器樂作品使用琶音織體、為音樂作品加入名稱、使用復雜的裝飾音、類型偏重舞蹈音樂等等。這一時期中,法國音樂與意大利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們相互影響又彼此借鑒。但相較而言,意大利音樂對法國音樂的影響是更為深遠且意義重大的。越來越多的法國作曲家們嘗試著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法國音樂與意大利音樂,F(xiàn)ran?ois Couperin便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
Fran?ois Couperin(1668-11-10~1733-9-12),法國作曲家、風琴演奏家、大鍵琴演奏家。他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風琴作品、室內(nèi)樂作品、聲樂作品、大鍵琴作品及理論著作。他對意大利音樂的喜愛從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其對Jean-Baptiste Lully與Arcangelo Corelli兩位音樂家的崇拜。在他們的影響下,Couperin于自己的作品中表現(xiàn)出了豐富的法國音樂與意大利音樂元素的融合。這一點,我們從他首創(chuàng)的小提琴與數(shù)字低音意式室內(nèi)樂作品上便可見一斑。(Sadie,1993:148)“Couperin對意大利音樂的熱情,特別是在trio sonata作品中顯現(xiàn)的極為明顯。他逐漸削弱了鮮明的法國音樂特征,并在他的晚期作品中非常明確地顯露了融合意大利與法國音樂元素的意圖?!保℉igginbottom,1986∶165)他在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的trio sonata作品,之后重新命名了其中三部,又加入了一首Double sonata并將他們一起以Les Nations的作品名稱于1726年發(fā)表。接著,兩部Apothéose sonata(L’Apothéose de Lully and L’Apothéose de Corelli)也相繼于1724年與1725年發(fā)表?!斑@些早期sonata作品是Couperin敬慕意大利巴洛克大師們的首批成果”(Higginbottom,1986:155)
接下來,我們將分析Couperin最著名的三首室內(nèi)樂作品-Les Nations與兩首Apothéose sonata,并嘗試解答以下幾個問題:作曲家在他的音樂作品中保留了哪些法國音樂元素?他借鑒了哪些意大利音樂元素?以及他如何在作品中融合了這兩種音樂風格?
法國保守派人士認為,如不破壞這兩種音樂風格是很難將意大利與法國音樂聯(lián)系到一起甚至融合在一首作品中的,因為他們是如此的迥異。(Higginbottom,1986:166)但是Couperin依舊一生致力于將意大利與法國音樂風格的融合表現(xiàn)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首先,讓我們來探究一下Couperin在他的室內(nèi)樂作品中保留了哪些法國音樂元素。
1、Couperin使用了一種很特別的譜號——法國小提琴譜號。這是一種G譜號的變體—將起始點置于一線上的高音譜號?!癈ouperin在他有生之年一直使用一種法國音樂特有的將起始點置于一線的高音譜號,這種譜號在他過世后便隨即消失了?!保═unley,2004:13)正如右側(cè)譜例所示,他在樂譜前兩行運用了這種特殊譜號,事實上這只是他室內(nèi)樂作品中使用這一譜號的冰山一角。
譜例1:L’Apothéose de Lully, 7-16小節(jié)
2、與當時的法式樂譜一樣,Couperin幾乎從來不在作品中明確標注演奏速度。如Tunley(2004:13)所說意大利巴洛克時期音樂作品的記譜總是帶有速度標記,這與法國樂譜非常不同。這也是巴洛克晚期時,法國與意大利樂譜的一項非常明顯的區(qū)別。
譜例2:La Sultanne, 1-4小節(jié)
3、如我們剛剛討論的,法國樂譜在巴洛克時期總是缺少速度標記,因此空白符(croches blanches)成為了法國巴洛克音樂作品中一個很好建議速度快慢的方式。(Tunley,2004:13)現(xiàn)如今,空白符只是被作為表達“附頭空白”的一種音樂記譜法。而如右例所示,Couperin常用它來表達“用慢速演奏的”。
譜例3:La Piemontoise, 1-29小節(jié)
作為法國音樂在當時的一個極為標志性的特征元素,作曲家在作品中運用了大量高度藝術化的復雜裝飾音。Stauffer(2006:114)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法國作曲家們非常熱衷于使用大量豐富形式的裝飾音,并且在17世紀晚期將裝飾音發(fā)展成為了一套高度復雜的符號體系。當然,Couperin也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了這套復雜化的符號。右圖展示的便是他親自標注的裝飾音列表。這張列表被收錄在他的《羽管鍵琴作品四冊》中,用以描述如何演奏所有叢書作品中所應用到的裝飾音標記,如顫音、波音、花音、琶音、滑音、回旋音等等。所有的上方五線譜中記錄著不同類型裝飾音的記譜法,而下方五線譜中則詳細描述了如何演奏與其上方相對應的裝飾音。
譜例4:Couperin的裝飾音表格(D.Tunley,2004 p.162)
Couperin不僅僅在裝飾音的標記與系統(tǒng)化上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與此同時他也將這些裝飾音應用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與羽管鍵琴作品中所應用的紛繁復雜的裝飾音不同,他在室內(nèi)樂作品中常會用到僅顫音、波音與花音這三種裝飾音。如左例所示:
譜例5:L’Apothéose de Lully, 1-6小節(jié)
以上,我們分析了Couperin在室內(nèi)月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保留了哪些法國音樂元素,這些元素可以說是當時法國音樂的靈魂,也成就了Couperin作為一位法國作曲家的眾多聞名之作。
[參考文獻]
[1] Higginbottom, E. (1986) ‘Fran?ois Couperin’ in S. Sadie (Ed.). French Baroque Masters. London∶ Macmillan London Limited
[2] Sadie, J.A (1993) ‘Paris and Versailles’ in G.J Buelow (Ed.). The Late Baroque Era From the 1680s to 1740.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