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昊 (寧夏大學 750021)
趙孟頫“古意”論之見解
劉 昊(寧夏大學750021)
摘要:趙孟頫的“古意”論使人物畫在畫壇上確立了正統(tǒng)地位,是元代文人畫的開創(chuàng)性人物。本文通過對其畫作的分析,進一步對“古意”論進行解讀。
關鍵詞:趙孟頫;古意;書畫同源
“后七子”領袖弇州山人曾在《彝山堂筆記》中對趙孟頫做出過至高的評價,他稱“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睆m州山人對其高評價的主要原因是趙孟頫在元初畫壇頹廢的情況下提出了“作畫貴有古意”的觀點,對元以及元以后的畫壇起到了深刻的影響作用,也因此文人畫逐漸成為中國畫壇的主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逐步取代了宋朝的院體畫,稱其為藝術大家毫不為過。
趙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歐波。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是元初期乃至整個元代繪畫藝術史上的領袖人物,也是元代文人畫的開創(chuàng)性人物,促進了人物畫在畫壇上確立了正統(tǒng)的地位。
什么是“古意”,通常認為在繪畫方面“古意”是當代人的繪畫風格、筆墨運用方法等具有前代人的優(yōu)秀藝術繪畫特征、意味。對習古的評價由于畫家們的思想意識各不相同,畫家們對“古意”的認識和認同程度也存在褒貶不一。不能全面的肯定學習“古意”,同樣也不可全盤否定,因為每個畫家都會或多或少受到“古”的思想意識影響。但若是僅僅一味的仿古也會失去自我的獨特性,缺乏創(chuàng)新性,影響到繪畫的發(fā)展。
“古意”論的提出并不毫無征兆,宋末元初之際畫壇畫風日益頹廢,院體畫出現(xiàn)過分注重寫實、追求形似、敷色濃艷、用筆纖細、用墨濃重的極端局面。趙孟頫的“古意”論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提出的,可以說“作畫貴有古意”的提出拯救了宋朝畫壇的頹廢之勢,進一步學習晉唐古人繪畫的質樸自然之風。
趙孟頫的“古意”論出處是其《自跋畫卷》,其中說到:
“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使自謂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吾所作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此可為知者道,不為不知者說也?!?/p>
細細品味其中意味不難發(fā)現(xiàn)其思想觀點,反對只注重形式、只求形似而忽視神韻的繪畫方式,他所倡導的是簡率,是一種有法度而又不失精致、繪畫意味的簡率,而不是單純追求筆墨運用技巧的“似乎簡率”。從其作品可見一斑,如《雙松平遠圖》中近景畫亂石數(shù)塊與近岸土坡對應,兩顆松樹呼應,水后起伏的山丘,畫境簡潔清曠,淡雅空靈。用筆寫山石勾輪廓,不加皴染,間有飛白。各處運用不同筆鋒具體表現(xiàn),筆勢清雅而遒勁,枯潤得宜。遠處墨線極簡,節(jié)奏輕緩沖和,畫法上更具文人墨戲和書法筆趣的意味?!峨p松平遠圖》卷首右上寫有“子昂戲作雙松平遠”八個字,卷末又曰:“仆自幼小學書之余,時時戲弄小筆,然于山水獨不能工。蓋自唐以來,如王右丞、大小李將軍、鄭廣文諸公奇絕之跡不能一、二見。至五代荊、關、董、巨、范輩出,皆與近世筆意遼絕。仆所作者雖末能與古人比,然視近世畫手,則自謂少異耳。因野云求畫,故出其末。孟煩?!睆闹胁浑y看出他對晉唐大家風的贊美以及對宋朝院體畫風的摒棄。
趙孟頫的設色絹本畫《秋郊飲馬圖》是其鞍馬畫的佳作。畫面中的十幾匹馬的體態(tài)健壯,造型神態(tài)各不相同,人物馬匹形態(tài)生動,相映成趣。從畫面的布局看也是十分講究,中景的藏露關系十分恰當講究,畫面構圖均衡有致,描繪物象雖具體細微,整體畫面卻極其簡括。繪畫之中融入書法的用筆方法,線條用筆工細強健有力,清雅秀麗;畫面中對樹干以及石塊的表現(xiàn)上筆如書法中的行筆過程,凝重之中有帶有一種飄逸的意味。對待牧馬人的衣服以及樹葉、溪岸的表現(xiàn)上采用了濃郁的色彩進行渲染,雖色彩濃郁但表現(xiàn)出了清麗的一面。
細細品味趙孟頫的這兩幅作品不難看出他所提倡的“古意”是一種學習古人的意境,不只是單純的“返古”“守古”“復古”,而是要達到“通古”“高古”。通過古人的文章、書法、繪畫作品同古人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交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文化精髓和美學思想,做到質樸、自然,追求“古意”中的樸、拙、雅的趣味氣氛等,從“古”中學習融合貫通,重新詮釋古代風格。
趙孟頫在學習古人的基礎上做出了推陳出新,他所提倡的“習古”是向晉唐大家學習,追求充滿意趣、有意境的繪畫藝術作品,雖說是“古意”其實是借故推新,創(chuàng)造新意,不只是師古人之跡,更要師古人之心。他提出以“云山為師”的口號,強調了畫家的寫實基本功與實踐技巧相結合,克服“墨戲”的陋習。學習古人通過寫生實踐以達到身臨其境的體會,概括提煉加工自然景色,而不只是機械的模仿古人。通過學習古人的方式方法盡可能的達到逼近古人,體會古人的美學思想,創(chuàng)作狀態(tài),以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
“書畫同源”理論是將繪畫的用筆方法同書法的書寫用筆結合運用,以此為繪畫作品增加韻味情趣。從他的作品《秀石疏林圖》題跋“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中也看以看出繪畫作品做到以寫代畫,充分體現(xiàn)出其所追求的作品效果和藝術觀點。趙孟頫的“書畫同源”理論真正強調的正是在繪畫中筆墨的運用要與書法書寫中筆墨的運用相一致,而不僅僅是做到運用筆墨來表現(xiàn)實物形象的具象性。
趙孟頫的“古意”論是借古推新,摒棄南宋院體畫的程式化做法,開創(chuàng)了元代繪畫的簡率之風。強調簡率豁達的用筆意趣,通過筆法的運用不僅表現(xiàn)物象,而是通過從“古意”中所感受到的深層含義來表達畫家的內心精神情感。趙孟頫“古意”論的提出一定程度的推動了元代文人畫的發(fā)展,“書畫同源”論更是為文人畫注入了新的血液,這種繪畫語言與文人畫所體現(xiàn)的精神不謀而合,為文人畫走向正軌奠定了基礎。師古人,將書法融入繪畫,開創(chuàng)了元代繪畫的簡率之風,將情感思想融入到繪畫作品中,使文人畫進入中國畫的主流,為元代乃至后世中國畫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傅慧敏.中國古代繪畫理論解讀[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1.
[2]楊秋旺.論趙孟頫的古意[J].美術觀察,2012(3).
[3]韓夢林.淺析趙孟頫“故意”說[J].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7(8).
[4]任瑞金.試論趙孟頫“古意”說[J].美術觀察,2010(3).
[5]肖世孟.趙孟頫倡導“古意”之剖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4).
[6]張志軍.解讀趙孟頫“古意”論[J].戲劇之家,2014(9).
[7]于瀅.趙孟頫的“故意”論及其影響[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3.
[8]賀旸.趙孟頫美學思想探微[D].首都師范大學,2014.5.
作者簡介:
劉昊,銀川市西夏區(qū)寧夏大學,少數(shù)民族藝術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