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鑫陽?。ň暗骆?zhèn)陶瓷大學 333000)
對當代越窯青瓷(慈溪為主)發(fā)展現狀的思考
耿鑫陽(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333000)
在宋代之前,越窯一直默默扮演著官窯的角色,不但為社會上層提供著生活用器,更是肩負起燒制外銷瓷的重任。其生產的青瓷施釉均勻,釉色青翠瑩潤,故有“秘色”之美譽,尤其在飲茶之風盛行的唐代更是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奠定了“南青北白”的格局,進而達到越窯青瓷藝術的巔峰。隨著北宋官窯的建立以及五大名窯的出現,越窯青瓷逐漸失去優(yōu)勢地位直至沒落,“母親瓷”輝煌不再。時至今日,越窯青瓷依舊沒有找到昔日的江湖地位,仍舊處于被遺忘的狀態(tài),這樣的現象令人唏噓不已。那么,越窯青瓷現今的發(fā)展現狀如何?有著良好經濟狀況的慈溪為什么有越窯青瓷在手卻沒有使其得到很好的發(fā)展,筆者通過與景德鎮(zhèn)的對比有了如下的思考。
越窯青瓷;現狀
唐代越窯制瓷作坊集中在上虞、余姚、寧波等地,隨著瓷器質量的提高和需求的增加,瓷廠迅速擴展,紹興、鎮(zhèn)海、奉化、黃巖等縣相繼建立瓷窯,形成一個龐大的制瓷體系,而余姚上林湖就是這兒最繁華的制瓷地之一。上林湖周邊豐富的森林資源為燒窯提供充足燃料,龐大水系既可以為制瓷提供用之不竭的動力,又可以借助水路將瓷器銷往外地,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使之成為了燒窯制瓷的不二之選。
再觀今日之慈溪,整齊寬敞的街道,櫛比鱗次的高樓,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商業(yè)氣息濃厚,全民經商的工商業(yè)城市。歷史巨輪駛過,徹底改變了曾經以手工業(yè)著稱的慈溪,它的腳步粉碎了慈溪越窯青瓷曾經的輝煌,完成了它走向商業(yè)城市的華麗蛻變。與之相比,同樣作為產瓷區(qū)的景德鎮(zhèn),逐漸發(fā)展成為了傳統(tǒng)與現代并存,并不斷進行著文化重構的手工業(yè)城市。為此,筆者跟隨國家藝術基金一同考察了慈溪龍騰越窯青瓷藝術研究所,聽了沈女士對現今慈溪越窯青瓷發(fā)展現狀的介紹,對它在改革開放后為何沒能有大的發(fā)展有了如下思考:
1.政府支扶持力度不夠:現在的慈溪被譽為“家電之都”,全民經商,處處商鋪林立,但做陶瓷行業(yè)的卻少之又少,僅有三四家。據了解,龍騰青瓷研究所的沈女士是一位,年過花甲的聞長慶是一位,還有一位便是一直致力于青瓷藝術研究的施珍女士了。問題出在哪里,與同為青瓷產區(qū)的龍泉相比,便會發(fā)現端倪。龍泉位于麗水市,群山環(huán)繞,交通不及慈溪便利,手工業(yè)與旅游業(yè)是主要的經濟增長點,龍泉青瓷與龍泉寶劍是城市的兩大名片,因而政府給青瓷很大的支持力度,比如建立大師園,給在產業(yè)園的店鋪一些優(yōu)惠政策等。而慈溪由于工商業(yè)發(fā)展迅速,人們有了比瓷器賺錢更快的行當,因而青瓷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得不到重視。從一些細節(jié)方面就可以看出差距,博物館是最能體現當地文化特色的地方,而在慈溪博物館里我們幾乎沒有看到有關越窯青瓷的痕跡,這樣的情況很令人匪夷所思,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青瓷文化的宣傳僅僅依靠幾位民間藝人,很難維持下去,也很難形成規(guī)模發(fā)展。
2.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民眾對越窯青瓷的認知度與普及度不高:越窯青瓷在宋代由于種種原因逐漸沒落,直至上個世紀末請了龍泉的師傅進行復燒,才得以重新出現在大眾視野,但其在慈溪的影響力還是微乎其微,幾乎看不到到與陶瓷行業(yè)相關的的店面,民眾對此也是知之甚少,大多慈溪人都不知到有越窯青瓷,甚至也不知道慈溪的上林湖就是當年越窯青瓷窯址所在。與此相比,景德鎮(zhèn)卻呈現另外一番景象,就算當地民眾不進行陶瓷藝術方面的工作,但他們經?!按伞辈浑x口,隨便一個當地人都可以為外地游客當導游,當你問他哪可以買瓷器時,他會告訴你一連串相關信息:比如樊家井是做仿古瓷的,雕塑瓷廠周末有集市,三寶有國際陶藝村,如果游客想DIY的話他們甚至會告訴你哪可以買到釉,哪兒可以買到素胚,哪兒有作坊等信息。大眾對陶瓷的認可與普及度可以說是陶瓷文化潛移默化熏陶的結果。越窯青瓷長久以來消失在慈溪民眾的視野里,他們需要有一個認識、了解、接受青瓷文化的過程,者需要政府與青瓷文化傳承人長久的努力去實現,它的形成必定會推動越窯青瓷產業(yè)的發(fā)展,而這部分對于越窯青瓷來講是缺失的。
3.沒有形成市場,產品結構單一:參觀龍騰青瓷美術館以及考察后便可發(fā)現,現在慈溪當地的陶瓷產品大多停留在仿古階段,產品器型多以茶具、香爐、洗等居多,裝飾以單一顏色釉為主,稍微加以雕刻進行裝飾。制作這樣的青瓷產品耗時久,成本高,價格昂貴,買者多是作為個人收藏之用??梢姡F在越窯青瓷產品還是停留在復燒后的模仿階段,更不用提創(chuàng)新以及與時代接軌。相比之下的景德鎮(zhèn),可以說是真正做到了匠從八方來,青年藝術家們懷著自己的夢想來到景德鎮(zhèn),不僅是因為這里有著高超的制瓷技術,更是因為這里有著廣闊的市場與便利的銷售渠道,明清園的集市,樂天陶社的市集以及陶溪川的成立都為年輕人提供了一自我實現的平臺。
4.沒有形成陶瓷產業(yè)鏈,缺乏相關的服務業(yè):產瓷區(qū)之所以選擇在依山傍水之地除了可以提供充足的燃料,更是因為可借助強大的水運將產品銷往各地。足可以想象那時碼頭人來人往,川流不息的熱鬧景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水路運輸以不再是人們最佳選擇,物流業(yè)因其快速高效成為了主要的運輸方式,因此在景德鎮(zhèn)產生了與之相配套的錦盒生產、定制木架,泡沫箱等相關服務。他們的的出現使得瓷器在運輸中破損率大大降低,成為了當今景德鎮(zhèn)陶瓷外銷的主要方式。反觀,在龍騰美術館附近并未看到錦盒包裝,木架定制的服務,這些服務行業(yè)的空白,不完整的產業(yè)鏈使得越窯青瓷難以批量生產運輸,也不利于其市場的擴大以及產品外銷。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而天空的“青色”似乎更符合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因而在中國最先燒制成功的是青瓷,從當時的詩句中便可知人們對越窯青瓷的追捧以及喜愛的程度:唐代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寫到:九秋風露越窯開,尋得千峰翠色來,如像中宵盛沉靡,共嵇中散斗遺杯。宋代趙彥衛(wèi)《云裝漫鈔》卷十,沙聞舊梓本中寫到:青瓷器皆云出自李王,好秘色。又曰出餞王,今處之龍泉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
現今,大眾形成了普遍的認識,景德鎮(zhèn)是瓷都,宜興是陶都,而在唐以前一直處于領軍的越窯青瓷僅僅出現在書本上。雖然越窯已經不復當年的輝煌,但是仍有一批純粹的青瓷愛好者為之做出努力,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可以讓人們重新認識越窯青瓷,并且填補當今青瓷行業(yè)的空白。
[1]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
[2]葉朗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耿鑫陽,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