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林花 王秋林
【摘 要】語文新課標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引領者,必須緊跟時代脈搏,利用好身邊的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努力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文學社團;語文能力;學生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18-0135-02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語文實踐……應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近年來,文學社團活動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實踐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及探索。校園文學社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也如火如荼地發(fā)展著。但時間不長,很多農村學校的文學社名存實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少開展活動,即使有活動,也是“老三樣”:征文比賽、文藝講座、閱讀欣賞。這些手段已經不能吸引學生,更不能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文學社要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滿足社員知識、技能增長的需要,自我實現和情感表達等方面的需要。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qū)辛沖街第二初級中學(以下簡稱我校)魯班文學社秉承“魯班文化引領,社團活動育人”的辦學策略,經過不斷探索,整合校內外各種有利資源,開設“魯班閱吧”“魯班講吧”“魯班寫吧”“魯班看吧”“魯班論吧”等欄目,豐富文學社活動,推動文學社蓬勃發(fā)展。
一、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開展文學活動
我校文學社立足校園,利用校內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學活動,為學生搭建更為廣闊的語文學習平臺。
1. 開設“魯班閱吧”,開展讀書競賽活動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鞭r村學生閱讀量少,語言貧乏,理解能力不強,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改變這一現狀,文學社依托校圖書館開設“魯班閱吧”,在全校師生中掀起讀書熱潮。筆者按照語文新課標的要求,給學生開出了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要求社員做好讀書筆記,寫出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和情感體驗,一本書的讀書筆記不少于500字。為了激發(fā)社員的閱讀興趣,還定期開展讀書競賽活動:看看誰讀的書多,曬曬讀書筆記,交流讀書心得,朗讀感受最深的精彩語段。豐富多彩的讀書競賽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不斷獲得成功體驗,還豐富了知識,培養(yǎng)了語感,提高了閱讀分析能力、寫作能力及審美能力。例如,每年舉辦的學校讀書節(jié),文學社社員包攬了所有獎項,涌現了一大批愛讀書、會讀書的典型。魯班文學社以圖書館為陣地,讓書香飄滿校園,我校還榮獲“武漢市讀書聯盟學?!薄靶轮迏^(qū)讀書先進學?!钡确Q號。
2. 開設“魯班講吧”,邀請校內優(yōu)秀教師舉辦行文學講座
許多農村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不盡如人意,而且自卑、膽小,不敢登臺說話,害怕與人交流。我校每年舉行經典誦讀活動,文學社以此為契機,培養(yǎng)社員的口頭表達能力及膽量。據筆者分析,學生之所以膽怯不敢上臺,是因為缺少朗讀和演講技巧,于是文學社開設“魯班講吧”,邀請我校獲得武漢市演講大賽二等獎、新洲區(qū)“書香滿校園”比賽一等獎的段老師現場示范,舉行朗誦、演講技巧的文學講座,學生信心大增,對朗誦、演講的興趣也十分濃厚。8年來,我校代表辛沖街鎮(zhèn)參加區(qū)經典誦讀競賽,師生同臺朗誦,斬獲各種獎項十余次。
3. 開設“魯班寫吧”,邀請優(yōu)秀社員交流創(chuàng)作經驗
農村大部分學生害怕寫作文,寫文章錯別字連篇,言不達意。針對這一現象,文學社采取多種措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如找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講授方法和技巧等,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怎樣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呢?筆者挑選有寫作特長的社員,當眾朗讀自己所寫的作文,讓大家互相交流寫作心得,評改作文,溝通見解,分享習作的快樂。用典型引路,用同齡人做榜樣,互幫互學,營造創(chuàng)作氛圍,點燃寫作熱情,激發(fā)學生潛能,提高寫作能力。此外,還開展各種寫作競賽,讓學生自己制作“手抄報”,編輯社刊“菁菁苑”,目前已出版5本“優(yōu)秀作品集”,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
二、合理利用鄉(xiāng)土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我校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獨特的本土文化和絢麗多姿的大自然景色,為我校提供了寶貴資源。文學社合理利用鄉(xiāng)土資源開設“魯班看吧”,讓學生走出校門,跳出書本,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營造“生活語文”“社會課堂”的學習氛圍,提升語文素養(yǎng)。
1. 問津誦經典,感受儒家文化
問津書院位于大別山南麓腳下,是新洲區(qū)著名的人文景觀,毗鄰我校,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孕育元、明、清三朝鄂東文人的搖籃,被稱為中國最古老“大學”。在歷史上曾與岳麓書院、東林書院、白鹿洞書院等齊名,因孔子周游列國至楚國,使“子路問津”于長沮、桀溺這個典故而得名。文學社組織學生參加祭孔典禮,參觀問津書院,誦讀儒家經典作品,了解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吸收儒家文化的精髓,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銘刻在學生的心中,讓“仁愛”之風長存。社員對此次活動感受深刻,在日記中激蕩著理與情的浪花。
2. 節(jié)日祭先烈,傳承民族魂
清明節(jié)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掃節(jié)日,也是緬懷革命烈士、弘揚烈士精神、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有利時機。新洲是革命老區(qū),革命遺址較多,文學社利用有利的地方資源開展“清明祭先烈”紀念活動,組織學生赴將軍山、將軍洞,祭奠先烈。在國家公祭日,還組織全體社員在網上祭先烈,引導學生思考國家命運與個人前途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3. 假期訪名人,志當存高遠
我校是一所寄宿學校,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缺少口語交際的社會實踐機會,文學社努力創(chuàng)設口語交際情境,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辛沖街是著名的“魯班之鄉(xiāng)”,涌現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企業(yè)家和能工巧匠,文學社巧妙利用資源,開展“假期訪名人”活動,讓學生在寒假期間調查、采訪同鄉(xiāng)成功人士。這項活動既使學生學會傾聽、表達、交流,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又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適時選用網絡資源,創(chuàng)設語文實踐環(huán)境
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文學社開設“魯班論吧”,緊扣時代脈搏,合理選用網絡資源,將其引入語文實踐活動,回應了學生對新鮮事物的關切,增添了文學社的吸引力,使學生獲得能力與修養(yǎng)的雙豐收。
1. 欣賞優(yōu)秀視頻,在影評中提升審美水平
文學社定期組織學生觀看優(yōu)秀的公益、文學視頻和影視作品,如《感動中國》系列、《阿甘正傳》等優(yōu)秀影視作品,然后在“魯班論吧”寫影評,辦手抄報,或者現場進行討論,談感受。通過網絡資源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了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 引入時事熱點,在辯論中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
文學社選用網絡上有價值的、學生感興趣的時事新聞作為“魯班論吧”的話題。這樣的活動,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點燃了學生關心時事、關注社會的激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文學社是語文課堂的補充和延伸,是開展語文學習活動的重要陣地,也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渠道、主陣地。我校文學社整合各種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極具吸引力的文學社團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全面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閱讀中的理解、鑒賞與審美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學會學習、熱愛學習,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些措施活躍了學生的身心,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鑄造了學生健全的人格,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趣和奮發(fā)向上的態(tài)度,以及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品格。
(編輯:易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