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通 劉強 朱慈佑 羅獻忠 莊雪影
摘要:通過查閱文獻和實地調查,共記錄惠東蓮花山白盆珠省級自然保護區(qū)耐陰性觀賞植物107種(含種下單位),隸屬于46科82屬,其中雙子葉植物60種,單子葉植物37種和蕨類植物10種。分析其物種組成、生長類型、觀賞部位及觀賞性珍稀瀕危植物,列出能在半蔭或林下環(huán)境長勢較好的觀賞種類、觀賞特性、生境和用途。提出加強保護區(qū)野生耐陰性觀賞植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的建議。
關鍵詞:耐陰性觀賞植物;蓮花山白盆珠;植物保護;珍稀瀕危植物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6)03-0071-04
耐陰植物是指能夠忍受適當蔭蔽環(huán)境的一類植物[1]。野生觀賞植物是指生長在野外環(huán)境中,花、葉、果實及株形等部位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植物[2]。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fā)展,城市空間高層建筑的北側、高架橋底下、園林綠地林下空間等蔭蔽環(huán)境越來越多[3];開展耐陰性植物資源的調查與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廣東省地處于華南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生境復雜多樣,植物資源豐富。清遠大東山[4]、肇慶鼎湖山[5]、梅州七目嶂[6]、惠州象頭山[7]、廣州地區(qū)[8]、深圳地區(qū)[9]及中山五桂山[10]等地區(qū)已有相關觀賞植物資源的研究報道。惠東蓮花山白盆珠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地處于廣東省惠東縣東北部,地形復雜,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植物種類繁多,植物資源豐富[11-13],但其觀賞植物資源種類和耐陰特性如何尚不清楚。本文在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保護區(qū)的耐陰性觀賞植物特點,擬為該保護區(qū)耐陰性觀賞植物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
1研究地概況
廣東惠東蓮花山白盆珠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地處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境內(115°02′02″~115°15′38″E,23°02′44″~23°11′10″N),低山約占47%,丘陵約占29%,臺地平原占24%[12]。年平均氣溫約22.0℃[13],年總降雨量1935.7 mm[14],保護區(qū)內山地具有顯著的垂直帶譜,海拔1 000 m以上為山地灌叢草甸土,800~1 000 m為山地黃壤,400~800 m山腰為山地紅壤,海拔400 m以下為赤紅壤[15]。植被類型隨海拔高度由低到高分布有人工針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高山草甸[12]。
2研究方法
首先,基于野外調查與前期研究資料[16-17],整理出蓮花山白盆珠自然保護區(qū)觀賞植物名錄,根據植物自然分布的特點,將偏好在林下或半蔭環(huán)境下生長的植物作為耐陰性植物。然后,再根據觀賞植物的定義和分類方法[18-19],基于植物各部位的觀賞性,將耐陰性觀賞植物劃分為觀花、觀果、觀葉、觀形4種類型。
3結果與分析
3.1耐陰性觀賞植物的物種組成
蓮花山白盆珠保護區(qū)內植物資源豐富,在1 602種維管植物中,耐陰性觀賞植物約107種,隸屬于46科82屬。其中,雙子葉植物60種,隸屬于32科46屬;單子葉植物37種,隸屬于7科28屬;蕨類植物10種,隸屬于7科8屬(表1)。以蘭科為優(yōu)勢科,植物種類最多,共計19種。
3.2生長類型
依據植物生長類型,將蓮花山白盆珠保護區(qū)耐陰性觀賞植物分為草本植物、灌木植物和藤本植物。草本植物有69種,隸屬于30科54屬,如蜂斗草Sonerila cantonensis(圖1);灌木植物22種,隸屬于13科16屬,如黃花倒水蓮Polygala fallax(圖2);藤本植物16種,隸屬于10科13屬(表2),如紅葉藤Rourea minor(圖3)。
3.3觀賞部位
蓮花山白盆珠保護區(qū)觀果植物有19種,隸屬于11科16屬,如銅錘玉帶草Pratia nummularia(圖4);觀花植物有65種,隸屬于30科51屬,如常山Dichroa febrifuga(圖5);觀葉植物有46種,隸屬于30科43屬,如巖生遠志Polygala saxicola;觀形植物有38種,隸屬于22科28屬(表3),如紫紋兜蘭Paphiopedilum purpuratum。
3.4觀賞性珍稀瀕危植物
依據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名錄,保護區(qū)耐陰性觀賞植物中有17種具有觀賞價值的珍稀保護植物 (表4)。除金毛狗外,其余種均為蘭科植物。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及多花蘭Cymbidium floribundum、牛齒蘭Appendicula cornuta和血葉蘭Ludisia discolor等蘭科植物呈小塊狀分布,常局限于林下,對生境的依賴性較強。大多數(shù)蘭科植物,多花蘭、寒蘭Cymbidium kanran和墨蘭Cymbidium sinense等種群均較小,僅1株或偶見少數(shù)個體。
3.5耐陰性較強的觀賞植物及其觀賞特性
在107種耐陰性觀賞植物中,有26種在林下或半蔭環(huán)境長勢較好,它們隸屬于19科23屬,觀賞特性和潛在用途如表5所示。
4討論
4.1耐陰性觀賞植物利用現(xiàn)狀
蓮花山白盆珠保護區(qū)內植物資源豐富,耐陰性觀賞植物107種,其中,耐陰性較強的觀賞植物有26種,部分種類在保護區(qū)內個體分布數(shù)量較少,引種、栽培和馴化等技術不成熟,仍需進一步開展基礎研究。
4.2保護與利用的建議
耐陰性觀賞植物生長依賴于林下生境,由于保護區(qū)森林的碎片化,使得這些植物呈現(xiàn)零星的分布,因此,對保護區(qū)境內的天然森林植被及自然生境進行保護是耐陰性觀賞植物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手段。
保護區(qū)內大部分耐陰性觀賞植物為野生型。因此,對數(shù)量較少的耐陰性觀賞植物不僅要加強就地保護,還應加強植物引種、馴化和栽培技術,利用保護區(qū)內的緩沖區(qū)和改造區(qū)進行人工栽培。目前,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20-21]、虎舌紅Ardisia mamillata[22-23]、黃花倒水蓮Polygala fallax[24-25]等栽培技術已開展深入研究,可通過人工繁育等措施達到持續(xù)開發(fā)利用的目的。endprint
參考文獻:
[1] 屈俊峰,王玉珍.低溫脅迫對4種耐陰植物的生理指標的影響[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4(3):114-116.
[2] 李宏開,許軍.林業(yè)基礎與實用技術[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6-57.
[3] 吳軍霞,曹軍.蕪湖市耐陰植物應用調查分析[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4(8):158-161.
[4] 陳志明,龔粵寧,溫帶娣,等.大東山自然保護區(qū)觀賞植物的調查[J].現(xiàn)代園藝,2014,9(5):71-72.
[5] 陳麗暉,陳雄偉,徐呈祥,等.鼎湖山冬青屬野生觀賞植物資源及其園林應用研究[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4(12):45-50.
[6] 徐曉麗,李坤新,林錦森.廣東七目嶂省級自然保護區(qū)野生觀賞植物資源及其利用[J].江西園藝,2004(4):35-36.
[7] 胡進霞,張粵,鐘象景.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觀賞鄉(xiāng)土樹種資源及其園林應用[J].廣東林業(yè)科技,2011,27(2):67-71.
[8] 王發(fā)國,陳紅鋒,邢福武.廣東鄉(xiāng)土野生觀賞蕨類植物調查及其開發(fā)利用研究[J].中國園林,2007(7):56-60.
[9] 李鎮(zhèn)魁,陳濤,馮志堅,等.廣東深圳野生觀賞植物資源調查[J].亞熱帶植物科學,2001,30(4):40-44.
[10] 蔣謙才,李鎮(zhèn)魁,李東文.廣東中山市五桂山野生觀賞植物資源調查[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7,26(4):34-36.
[11] 馮志堅,李鎮(zhèn)魁,吳永彬,等.廣東惠東蓮花山白盤珠自然保護區(qū)植物資源調查[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3(4):49-52.
[12] 李燁,馮志堅,何慶峰,等.廣東惠東白盤珠自然保護區(qū)芳香植物資源[J].亞熱帶植物科學,2001,30(3):33-36.
[13] 駱土壽,陳德祥,李仕春,等.廣東蓮花山白盆珠自然保護區(qū)資源及其評價[J].廣東林業(yè)科技,2003,19(4):7-12.
[14] 駱土壽,李意德,陳德祥,等.廣東白盆珠水庫水源林土壤水源涵養(yǎng)能力研究[J].生態(tài)科學,2007,26(2):159-164.
[15] 鄧南榮,吳志峰,劉平,等.白盆珠水庫庫區(qū)坡面徑流侵蝕規(guī)律初步研究[J].土壤與環(huán)境,2001,3(10):185-187.
[16]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 廣東植物志:1-10卷[M].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7-2009.
[17] Wu ZY, Raven PH, Hong DY . Flora of China: Vol. 2-25[M]. Beijing: Science Press, St.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1994-2013.
[18] 趙梁軍主編. 觀賞植物生物學[M]. 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8:1-2.
[19] 宋希強主編. 觀賞植物種質資源[M]. 北京:中國建筑工程出版社,2012:1.
[20] 吳南生,聶小林,鐘彬林,等.草珊瑚栽培技術[J].江蘇林業(yè)科技,2001,28(3):40-41.
[21] 呂玉奎,王玲,呂玉素,等.麻竹林下草珊瑚套種栽培技術[J].南方農業(yè),2015,9(4):33-34.
[22] 呂惠珍,徐麗瑩.觀賞植物虎舌紅栽培繁育技術[J].河北林業(yè)科技,2009(4):132-133.
[23] 熊興隆.虎舌紅人工繁育栽培技術總結[J].農業(yè)與技術,2013,33(2):120-121.
[24] 劉秀芳,林文革,蘇明華,等.黃花倒水蓮(Polygala fallax)組培快繁技術研究[J]. 種子,2012,31(2):57-59.
[25] 張海龍.杉闊混交林下套種黃花倒水蓮生長效果分析[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3,40(3):113-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