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 ? ?要】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是教師單方面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既不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自主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在現(xiàn)代教學中提出了“問題教學”理念,即通過設置合理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yǎng)他們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數(shù)學課堂 ?學生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83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心合理地設計課堂提問,對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作用。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要比解決問題重要”。提出問題是判斷思維是否具有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一個重要依據(jù)。通過幾年來的教學與思考,我深深的體會到了課堂提問的重要性。合理的課堂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提高思維的積極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合理的課堂提問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具體性原則
所提的問題要具體,語言要準確、完整、明了,要讓學生明確回答問題的方向,答案要具體明確。問題不可過大,不可模棱兩可,否則學生不知從何答起。對于較大且難答的問題,可分步設問,化大為小,使之易于理解、回答。比如:某單位將沿街的一部分房屋出租,每間房屋的租金第二年比第一年多500元,所有房屋出租的租金第一年為9.6萬元,第二年為10.2萬元。求這兩年每間房屋的租金各是多少?在講的時候,就不能直接問這道題方程該如何列。而要分步提問:(1)根據(jù)實際問題,分析一下這道題的等量關系有哪些?一一找出來,教師同時在黑板上板書。(2)如何設未知數(shù)呢?(3)我們可以根據(jù)哪一個等量關系來列方程?這樣一來,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列分式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了。
二、針對性原則
提問是為了利思助學,提出的向題是要幫助學生理解,達到目標,提問要有針對性,要有的放矢。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弄清何處可設問,何處不宜設問;其次要全面了解學生,弄清學生哪里有疑必須問,哪里無疑不必問。這樣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設問才能使學生疑而不惑,學生對所提問題才有積極思考回答的興趣。比如,在講同分母的分式的減法的時候,減式的分子是多項式時,這個多項式需要加括號嗎?為什么?這樣一來,學生就理解了加括號的必要性,在以后做類似的題目的時候,就不會錯了。
三、啟發(fā)性原則
我國古代教育名著《學記》中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教學原則,旨在強調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啟發(fā),而不是強迫、代替?,F(xiàn)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新學知識只有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并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找到聯(lián)結點,才能將新知識同化,才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識。教師在課堂提問中應充分注意這一點,問題的設置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能被學生接受,又要富有啟發(fā)性。如在講完同類項及合并時,一些教師只知結合教材,判斷課后哪些是同類項,哪些不是,再怎么樣合并同類項。
實際上,我們在講完同類項知識時,可這樣提問啟發(fā):生活中大家看到哪些地方存在同類項情形?(學生可能會回答超市里,商店里擺放在一起的生活用品、食品等)教師可再適當啟發(fā):現(xiàn)在同學們身邊有哪些同類項情形?(學生可能會回答:板凳與板凳,桌子與桌子,書與書,本子與本子等)教師再提這樣的問題:50千克與30元為什么不能加在一地理解同類項的知識,并且對數(shù)學也逐漸有興趣了。又如在“正多起?50千克與30千克為什么能夠相加?通過這一系列的討論、交流,學生能更直觀邊形的幾何性質”中,先復習正三角形、正四邊形的幾何性質,請同學們填寫課前印好的表格,然后提問:你是怎樣與正三角形、正四邊形的幾何性質相比較而得出正多邊形的幾何性質?該問題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產(chǎn)生聯(lián)系,提問后,同學們積極主動地進行了分析討論,經(jīng)過老師的啟發(fā),順利得出了正多邊形的幾何性質。
四、梯度性原則
提問不可過于簡單,要有一定的梯度,這個梯度使學生接受的信息是未知的,從而造成一定的信息差,使學生渴求這種信息,才會積極思考,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梯度不可過大,要讓學生想一想能回答得出。小疑直接向,大疑分步問,由小問題到大問題,以小問題鋪墊大問題,注意設計提向要做到低坡度、密臺階。如一位老師在講述“二次函數(shù)的應用問題”時曾出示過這么一道題:
在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內部作一個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別在兩直角邊上。設矩形的一邊AB=xm,矩形的面積為ym2求y與x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
教師從出示問題到讓學生回答,前后不足4分鐘時間,提問時連續(xù)抽查3名同學均未能回答完整。因為大多數(shù)同學看完此問題一定會感覺到漫無邊際,原因是問題的設計沒有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的教學規(guī)律。問題之間缺少過渡的邏輯,因為該問題中的矩形的面積為y=AB·AD,而從已知條件中能夠看出的卻只有AB=x m;于是學生要解決問題的思路便陷于僵局,導致課堂氛圍的不和諧。若是將原題中所問的單一問題:改為如下兩問:
(1)設矩形的一邊AB=x m,試用z的代數(shù)式表示AD邊的長度。
(2)設矩形的面積為ym2 ,求y與x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
從認知的角度上分析,全體學生都會想辦法應用相似的知識將線段AD的長用x的式子表示出,然后老師將問題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地連接起來,從而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化。即可以導出結論;第二問中便可以順理成章了。
五、遞進性原則
課堂提問的目的是設疑解惑,為學生理解知識、推進教學服務。這就要求提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探討知識的來龍去脈。
六、鼓勵性原則
設計提問要考慮學生是否能答得出。難答的問題可讓成績好的學生回答,簡單問題讓水平差一點的學生回答。答對了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答錯了也不要批評責難,可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后再回答,以防挫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切忌懲罰性提問。 ? ? ? ? ? ? ? ? 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改變課堂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合理運用提問改變課堂的寬度。一個個經(jīng)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問到“點”子上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課堂環(huán)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xiàn)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才能在實踐中發(fā)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成為學生喜愛的課堂。只要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那么教師的教學工作將會開展得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