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文娟
【摘要】“孔子刪詩說”是歷史上一個重大事件,通過列舉從古至今“孔子刪詩說”贊同者與否定者的證據(jù),從時間和數(shù)量兩個分歧點上對比分析“孔子刪詩說”,由此得出“孔子刪詩說”是可信的。
【關(guān)鍵詞】“孔子刪詩說” 時間 數(shù)量
“孔子刪詩說”,對于這個觀點,自古以來,既有否定者,也有肯定者。本文旨在通過比對二者的證據(jù),對“孔子刪詩說”的可信度進行分析。歷史上記載,“孔子刪詩說”這一說法最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中:
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故曰“《關(guān)雎》之亂以為風(fēng)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一些學(xué)者對于這種觀點大多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
王充《論衡·正云》:“詩經(jīng)舊時亦數(shù)千篇,孔子刪去其重復(fù),正而存三百篇?!?/p>
班固《漢書·藝文志》:“孔子純?nèi)≈茉?,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認為孔子作了《詩》。但是據(jù)《白虎通疏證》考證,這種觀點是因為班固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宣揚自己的學(xué)說,所以已經(jīng)不被眾人相信。又有孔安國《尚書序》有相關(guān)記載,因《古文尚書》的真?zhèn)未嬉?,這個證據(jù)對于“孔子刪詩說”站不住腳。
另有鄭玄、陸德明、歐陽修也認為是孔子刪詩,最終完成了《詩》。
但從否定者眼中,認為“孔子刪詩說”是不成立的。
東漢鄭眾認為魯襄公二十九年,《詩》已經(jīng)定型。當時的孔子還年幼,不可能參與《詩》的刪定。
孔穎達:“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佚者少,則孔子所錄,不容十去其九,馬遷言古詩三千余篇,未可信也?!边@是在數(shù)量上有所懷疑,認為孔子刪定即使有也不多,且孔穎達對“孔子刪詩說”的態(tài)度很明確,認為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在其《詩譜正義序》有“未可信也?!痹凇蹲髠鳌は骞拍辍返南嚓P(guān)記載中,吳公子季札在魯觀樂,樂師為其演奏《秦風(fēng)》。對此孔穎達《疏》:“《史傳·孔子世家》……蓋馬遷之謬耳?!?/p>
同樣的,有人認為博學(xué)之人那么多,《詩》成書前不一定是孔子來完成。清代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自序》:“陳靈世去孔子尚五六十年,期間必有博學(xué)聞人、高明盛德之士,應(yīng)運挺生,獨能精深六義,分編四始,以成一代雅音,上貢朝廷,垂為聲教?!?/p>
簡單分析了一下支持和否定“孔子刪詩說”兩者的一些觀點。下面來深入分析一下兩者的強烈分歧點。
在時間上的可不可能性上,反對者認為在《詩》定型的時候,也就是魯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年紀尚小,不具備完成《詩》的條件。
在數(shù)量上,支持者認為:孔子是通過刪掉重復(fù)的,繁雜的篇目,最后從3千多篇選定305篇作為《詩》的最后篇數(shù)。反對者則認為,《史記·孔子世家》中說的三千多篇數(shù)量頗多,在存在的書籍中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并沒有達到這么多,所以在數(shù)量上很有爭議。
對比兩者的觀點之后,我較為贊成“孔子刪詩說”。
除去,《詩》的三百零五首,在先秦古籍中常引用的“詩”,也就是“逸詩”,現(xiàn)已得知有180多首。從這個數(shù)據(jù)可得,刪詩這一行為確實存在。
從爭議點說起。反對者認為時間上的不可能性,是從一則魯襄公二十九年時,吳公子季札在魯觀樂,樂師為其演奏《秦風(fēng)》的材料中得來。從這里能看出《詩》已經(jīng)定型了嗎?我覺得是不可以的。回歸《詩》本身,《詩》的成書是一個長期的收集、編寫過程,那么也就是說,《秦風(fēng)》的出現(xiàn)只是在《詩》的未定型過程里出現(xiàn)了而已,不能確定《詩》在魯襄公二十九年就已經(jīng)定型了。那么,孔子在當時年紀尚小,但他確實是存在于這個時空中,有為《詩》的完成貢獻一份力的可能性。
在數(shù)量上的爭議。后人對司馬遷《史傳·孔子世家》里孔子刪詩說似乎有誤解。我較為認同的是王充的觀點,司馬遷講究的是說孔子對三千多首詩,去其重,最終成三百零五篇。重,也就是重復(fù)之意,古代的書籍中,常常能看見某篇書,別名又叫某某的。也就是說,三千多首詩會出現(xiàn)重復(fù)的,而不是說一定是有三千多首詩。
【參考文獻】
[1]韓國良.司馬遷“孔子刪《詩》說”補證[J].孔子研究,2015(3):51-61.
[2]張華林,曾毅.孔子“王”化與司馬遷“孔子刪《詩》說”的形成[J].文藝評論,2013(6):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