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孫亮
前蘇聯(lián)教育家巴赫金說:“人類的語言就是通過對話交際發(fā)展得來的?!八^對話交際,就是指交往雙方互相運用語言交流信息。幼兒語言就是在相互交流的運用過程中進一步發(fā)展起來的。因此,《綱要》中指出:“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蹦敲?,在幼兒園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呢?
情景再現(xiàn)
適逢端午節(jié),班上幾個熱心家長送來了親手包的粽子。老師為了讓孩子更加了解端午節(jié)的習俗,開展了一節(jié)綜合活動《吃粽子》。
師:你知道我們?yōu)槭裁匆贼兆訂幔?/p>
幼:知道,端午節(jié)。有些孩子回答:粽子節(jié)。
師:哦,對,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不是粽子節(jié)。
有些孩子聞言開始嬉鬧:“哈哈,粽子節(jié)?!毙Φ脰|倒西歪。
師:(看著嬉鬧的幼兒)有的小朋友開始控制不住自己,管不住自己了。
小朋友似乎沒有聽到老師的話,繼續(xù)嘻嘻哈哈。
老師瞪著雙眼,注意到老師表情的孩子們不敢作聲,教室里逐漸安靜了下來。
師:好,既然你們這么愛講話,那你們就講吧。今天我們也不要吃粽子了。X老師(保育老師),你一會不要幫他們分粽子了。你現(xiàn)在就把粽子都送給隔壁班的孩子吧,因為我們班的小朋友一點都不聽話。(X老師回應:好,我馬上就去。)
幼:老師,不要拿走……我們聽話的。(孩子們開始緊張)
老師安靜了好一會,見孩子們都閉上小嘴巴,瞪大雙眼看著自己,這才開口:我希望我們班的孩子能很好地管住自己。下面,我們繼續(xù)上課。你們吃過粽子嗎?吃過哪一種口味的?誰愿意來講一講。
幼A:我吃過紅豆粽子。媽媽說,多吃紅豆,是補血的,會讓我更漂亮。
師:(笑著表揚)你說的真好。紅豆是一種健康的食材,多吃對我們的身體很有好處。還有誰吃過其他粽子嗎?
幼B:我吃過媽媽去外面買的。
師:哦,媽媽買的啊。我問的是什么口味的粽子,你吃的粽子里面有什么?
(幼兒低頭不語)
又有其他幼兒補充:我吃過紅燒肉的粽子。我吃過里面有豆沙的粽子。我吃的粽子里面有棗子的。我吃過的粽子里面有巧克力呢。
師:哦,巧克力味道的粽子?我還沒有吃過呢。(此時,有幼兒喊著:我吃過XX味道的,我吃過里面有XX的……)
師:(拍手示意幼兒停下)粽子有很多口味的。下面,就請小朋友嘗一嘗你自己面前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也可以嘗嘗別人的粽子,待會你們要學會——
幼:互相合作。
師:這不是合作,這是一種分享。待會,你要和你的朋友一起分享粽子。你們吃自己面前的粽子,只能吃到一種味道。如果你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就能吃到更多味道的粽子。所以你們一定要學會分享。(幼兒開始歡呼雀躍的品嘗粽子)
行為分析
顯而易見,這是一節(jié)高控的集體活動。在這樣預設的集體“授受”活動中,幼兒得緊跟老師的步伐,時間的緊張感和教師對活動的控制,極大限制了幼兒語言。在活動中,幼兒產(chǎn)生了教師預設外感興趣的話題,幼兒源于興趣和經(jīng)驗的話語被老師立即制止。老師要保證預設秩序的“正?!边\轉(zhuǎn),就強調(diào)規(guī)則來約束幼兒的“違規(guī)”行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以“我不想講了”作為對幼兒“嬉笑”行為的回應,中止了幼兒間的語言交流,用強硬的方式規(guī)范了幼兒行為,從而繼續(xù)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你呼我應”模式。不合宜的“規(guī)則”禁錮了幼兒的思維,更限制了幼兒的語言。
在此次活動中,老師沒有給與幼兒充分的時間和機會來發(fā)言,當提問了幾個孩子之后,老師通過“拍手”示意幼兒停下。幼兒失去了寬松自由的表達空間,只能按照老師既定的思維與邏輯“人云亦云”。這是一節(jié)不成功的教學活動。
思考與策略
1.構(gòu)建平等的師幼關系
師幼關系應該是一種平等、合作的關系。師生語言的交流更應該是一種自然的、即發(fā)的交流。在本次教學活動中,老師已經(jīng)為問題事先預設好了答案,教師對幼兒的提問流于形式。教師沒有注重幼兒回應的過程,而只注重他們回應的結(jié)果,希望他們回答出教師需要的答案。這樣不平等的交流關系當然會扼殺幼兒的表達欲望。如果老師能放下自己的“高姿態(tài)”,以平等的身份去傾聽幼兒的聲音,幼兒才會愿意表達、敢于表達、善于表達。
2.構(gòu)建對話的師幼互動
在本次活動中,師幼之間的互動多為老師的講述、指令,卻忽略了幼兒一方的反饋和思考。一個平時羞于言語的小男孩在老師提出“媽媽買的粽子是什么口味”的問題時,低頭不語,老師立即略過他提問其他幼兒。如果老師能進一步引導幼兒回答,如: “是甜味的還是咸味的?”“里面有餡心嗎?”“味道怎么樣”等聊天對話式的語言誘導幼兒進一步回答,并幫助幼兒用完整的句子復述,對該幼兒語言的發(fā)展也能起到好的促進作用。對話絕對不等同于師幼雙方語言上的你說我聽,你問我答,教師應該學會對幼兒信任、理解、尊重,給他們自由、能動的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讓他們“有話敢說”,從而建構(gòu)起自己的語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