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
【摘 要】數學學科作為小學教育體系中的基礎課程,在整個教育活動中都占據著異常重要的地位。特別是隨著新課程的逐步實施和不斷推進,衍生出很多新穎性、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為改善教學質量,都在積極嘗試應用情景教學法,且取得不錯的效果。筆者通過對情景教學法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作解析,并列舉部分應用舉措。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小學數學教學
情景教學法指的是: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利用創(chuàng)設情景的方式推動學生學習,讓他們在特殊情景中實現對理論知識的再現與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情景教學法,教師可有目的的結合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形象有趣、具體生動的情景,調動學生的感性思維,為他們營造良好學習氛圍,使其更加積極踴躍的參與到數學知識探究中去,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一、主動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在小學教育階段數學科目是一門相對特殊的學科,知識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學生學習起來難度相對較大。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應用情景教學法時,教師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著手,認真尋求現實素材主動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并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把他們的感性思維引入其中,以此激發(fā)其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而且小學數學知識很多都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這更是能夠為教師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提供良好契機。
例如,在教授“除法的初步認識”時,這是學生學習除法知識的開始,除法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礎上的。在實際生活中小學生通常會有分物品的經歷或經驗,不過缺少平均分的實踐方法,教師可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讓他們在具體情境中指導平均分的含義,并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教師可利用生活實例:小明的媽媽買了15顆糖果,想要平均分為小明和他的兩個姐姐,那么每個人能夠分到幾顆糖果?這樣,教師利用生活情景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相互交流和解決問題,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將抽象的除法知識變得鮮明化、具體化,有效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從而實現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目的。
二、巧妙設置問題情景,不斷激發(fā)課堂活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情景教學法,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借此巧妙設置問題情景不斷激發(fā)課堂活力,誘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與問題意識,從而提升整體教學質量。小學數學教師在應用問題情景法時,通過巧妙設計問題能夠觸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讓他們在問題驅使下活躍思維、主動思考和探究。并通過對小學生思維的引導,使其感受到創(chuàng)造性思維形成的樂趣,且在解決問題后產生一定的成就感。
舉個例子,在進行“倍的認識”教學時,教師可結合具體問題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形成“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教師可先設置以下計算題:()×3=21、4×()=8、()×6=18、()×5=30等,讓學生了解和感受新知識。接著,教師可設計問題:小兔子十分喜歡吃蘿卜,它在地里挖出白蘿卜6根、胡蘿卜2根,那么白蘿卜是胡蘿卜的幾倍?提醒學生在紙上分別畫出兩種蘿卜的數量,采用圈畫法發(fā)現白蘿卜是胡蘿卜3倍,初步理解“倍”的概念。如此,教師以問題情景滲入新知識,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不斷應用技術情景,促使學生自主探索
當前隨著多媒體設備和信息技術應用的越來越廣泛與深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新技術的優(yōu)勢不斷創(chuàng)設技術情景,促使學生自主探索和研究數學知識。小學數學教師講解抽象知識內容時,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創(chuàng)設技術情景,提升知識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對這些抽象部分進行靈活轉化,使學生細致全面的理解課程內容。而且技術情景能夠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可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比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過程中,這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他們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在此之前,小學生幾乎沒有接觸過分數,對于他們來說不僅知識抽象,而且學習起來難度較大。此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一個“分生日蛋糕”的動態(tài)情景,利用一個圓形蛋糕的圖片,從中間切開分為兩個部分,每部分可用1/2來表示;再從中間分開引出1/4、1/8等。在動態(tài)情景吸引下,小學生能夠很快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是,增強對分數概念的理解,讓他們對新知識的學習充滿探索欲望,自主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為后續(xù)分數相關知識的學習扎實良好根基。
四、積極營造實踐情景,深化學生學習印象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理論知識,還應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其能夠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小學數學教師在應用情景教學法時,可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積極營造實踐情景,帶領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數學知識,不僅可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和自主操作心理,還能夠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印象,實現高效學習。
以“條形統計圖”教學為例,當學生學習完教材內容初步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之后,教師可組織他們親身經歷收集分析簡單數據的過程,利用生活素材營造實踐情景,使其初步體會條形統計圖的意義,并能夠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和繪制條形統計圖。教師可讓學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簡單的數據,諸如班內同學的身高、體重、考試分數,每個人每星期的零花錢,家中不同月份的用電量和用水量,然后將這些數學進行分析繪制出簡單的條形統計圖。這樣在實踐情景中,不僅能夠吸引小學生學習統計知識的興趣與積極性,還能夠鍛煉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
五、總結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應用情景教學法,不僅符合數學課程的教學需要,還與小學生的學習需求相吻合。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可應用生活情景、問題情景、技術情景和實踐情景等多種情景教學法,全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齊翠英.淺議情景教學推動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學周刊,2015,09:146
[2]王玉華.運用情景教學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10:108+110
[3]吳桂琴.情景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小學科學(教師),2013,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