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富杰
【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為小學習作教學改革注入新的生機與動力。低年級說寫訓練是習作的基礎(chǔ)和開始。廣開“材”路,讓說寫訓練的形式活潑起來;巧用積累卡,將生活收進“積累”的錦囊。習作教學起步時,用好積累卡,為習作教學開一個好頭。
【關(guān)鍵詞】習作教學;說寫訓練;積累卡
一、小學低段說寫訓練存在的問題分析
好的一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習作教學亦然。低年段的聽說訓練和初步的說寫結(jié)合是習作的基礎(chǔ)和開始。如果不抓好這個開始,難免會導致中高段學生的“厭寫心理”和千篇一律的“雷同文”現(xiàn)象。那么平時我們的低段聽、說和寫的訓練存在哪些問題呢?
(1)低年段學生剛剛從幼兒班升入小學,活潑可愛,天真無邪,童言無忌,但我們在說寫訓練時往往沒有顧及他們的年齡特點,只是過分強調(diào)按照句式把話說規(guī)范,卻沒有給他們更多的個性發(fā)揮的空間。
(2)小學低年級習作訓練的傳統(tǒng)方式是看圖說話,看圖寫話。雖然這種方式為兒童提供了說話、寫話題材,靜止的畫面也便于兒童反復觀察,但是,看圖的認識功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圖畫是事物的模擬形象,而不是事物本身,所以同實際的事物總是有一定的距離。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低年級學生往往難以把表象同真實的對象相聯(lián)系,甚至產(chǎn)生不應有的曲解。其次,這種單一的看圖習作訓練方式不利于促進說寫訓練與實踐活動的結(jié)合。再次,單調(diào)的訓練方式也不利于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
(3)積累是表達的基礎(chǔ),學齡初期學生的生活閱歷很少很淺,入學以后,我們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強調(diào)閱讀積累的重要性。這樣做固然可以讓學生接觸大量典范的文本,積累大量的優(yōu)美詞句,但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發(fā)展是在不斷地建立與擴大個人跟周圍世界的關(guān)系中,在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活動中實現(xiàn)的。學齡初期的兒童更應當有較多的機會去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如果我們把小學生封閉在教室里,不給他們提供廣泛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的機會只是讓他們紙上談兵,那就勢必局限了他們的視野,使他們的說話和習作少了真情實感,只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沒有了屬于自己個性的鮮活生動。
二、廣開“材”路,讓說、寫訓練的形式活潑起來
在操作的形式上,我們認為除了看圖說話、寫話外,還要廣開“材”路,把訓練的觸角伸向兒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即要多角度、多途徑地對兒童進行說寫訓練。具體形式可以有:
1、將說寫訓練與觀察各種事物相結(jié)合
即教師要經(jīng)常組織兒童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生活,觀察各種各樣的事物,從而開闊兒童的視野,豐富兒童的知識,促進兒童智能的發(fā)展。如春天帶學生到郊外走走,吹吹春風,拂拂春水,聽聽麥苗的節(jié)節(jié)拔高和燕子的呢喃,看看路旁的野花將綠草點綴,讓學生通過多種感覺把春天留在心里。但要注意低年級兒童年齡小,觀察能力不強,掌握的詞也較少,為此,老師選擇的觀察對象要盡量單純,觀察活動要力求與閱讀課相配合,并鼓勵學生在說話時恰如其分地使用學過的詞語。
2、說寫訓練與日常的言語交際活動相結(jié)合
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學科,我們學的目的也是為了用。所以凡是兒童實際生活中需要的言語交際活動,諸如轉(zhuǎn)述、打電話、問路、借東西、買東西等,都可以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順序列入說寫訓練計劃。它的主要訓練方式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言語交際的情境,即把每次說寫訓練都看成是社會生活中的一次觀察的言語交際活動。
3、說寫訓練與游戲和活動相結(jié)合
喜愛活動是兒童的天性。我們應該順應兒童的這一心理特點,經(jīng)常配合節(jié)日和中心任務,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一些富有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活動,說寫訓練則相機安排在活動之中。如學生平時最喜歡丟手絹、老鷹捉小雞的游戲,老師自編或?qū)W生自創(chuàng)的一些智力游戲,還可以結(jié)合安全等教育的需要,模擬生活場景,演一些諸如看紅綠燈過馬路的游戲等,讓學生在玩得興趣盎然的同時,在老師的幫助下,將過程方法和感受加以梳理,不知不覺中達成了積累。
三、巧用積累卡,將生活收進“積累”的錦囊
生活有多廣大,語文學習的領(lǐng)域就有多廣大。我們在引導學生走入生活,進行豐富多彩的讀寫訓練活動的同時,無疑要關(guān)注如何有效地將觀察和體驗的所得收進學生“積累”的錦囊中,在這一點上,積累卡可以發(fā)揮很大的作用。
第一步,利用積累卡教給學生觀察的基本方法。我們在設(shè)計積累卡的時候,根據(jù)不同的類別設(shè)定不同的觀察項目和目標,使學生可以按照這些項目和目標有的放矢地從多個角度對對象進行立體式、多維度的觀察和體驗。
第二步,利用積累卡進行說的訓練和交流。每次活動后,讓學生按照積累卡對應項目所列的要求,將觀察的所見、所聞有自己的語言加以顯現(xiàn),然后可以互相進行交流,老師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表述加以適當評點,一定要鼓勵學生盡可能說細,盡可能把自己觀點說出來。
第三步,將觀察體驗所得用文字的形式寫到積累卡。
這一步有一定的難度,老師在使用時一定要注意:
1.每一項如何填寫都要為學生提供參考的范本,并進行詳盡的分析點評,使學生有范本可依,減少難度。
2.積累卡的填寫可以一天一張,幾天一張,也可以一個星期集中觀察積累其中的一類,總之,根據(jù)學生的生活所得而定,根據(jù)教學的訓練要求靈活而設(shè)。
3.積累卡的填寫可長可短,可詳可略,要求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年級而異,不會寫的用拼音表達,短的可以是幾個詞語,長的可以是一則觀察日記或一篇活動習作,不要強求一致。
4.積累卡的填寫形式也可以多樣化。文字是最主要的形式,除此以外,還可以畫,也可以在旁邊附上手工作品??梢砸粋€人填寫,也可以小組合作觀察,一起從多角度補充進行環(huán)形填寫,這樣就使卡的填寫成為展示個性的平臺,交流、探究和合作的場地。
5.積累卡填后要注意反饋和交流,作為記錄生活的一個載體,學生記錄是否準確、有效,需要老師修改和反饋。作為個人彌足珍貴的獨特體驗,學生在擁有成功感的同時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所以,多種形式的交流也成為必要:課堂上的抽取范例讀讀,小組內(nèi)互相交流,也可以將卡貼到班級園地上傳閱,這樣讓學生既有自豪感又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同時,又促進了他們進一步積累的興趣。
生活是豐富的,習作是個性的。習作教學起步時,用好積累卡,可以讓學生積累大量真正屬于自己的素材,擁有大量自身獨有的感受,使說寫訓練有機結(jié)合起來,為我們習作教學開了一個好頭。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語文教學論集》,作者葉圣陶
[2]《言語交際習作訓練》,作者于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