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梅
【摘 要】漢語課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主干課程、基礎課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對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和語言交際技能進行綜合訓練。另外漢語言文學也是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意識的學術載體,其對于培養(yǎng)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初中語文漢語言文學教學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漢語言;文學教學
漢語言文學教育教師特別是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具有前瞻性,要重視對學生進行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培養(yǎng)。在貫徹教學計劃的同時,需要構建相對完整的教學體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和語言使用能力。
一、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性
作為傳統(tǒng)的人文學科,漢語言文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意識的學術載體,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的精神文明建設,同時也是大時代下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xiàn)。傳統(tǒng)的漢語言文學教育注重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理論建設,出發(fā)點是為了建立健全學生的道德體系。漢語言文學的專業(yè)價值不在于創(chuàng)造可以計量的經(jīng)濟效益,而在于創(chuàng)造無法用數(shù)字統(tǒng)計出來的社會效益。辨證的說,我們也不能強化用實用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規(guī)范人文學科,而應該看到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初中語文漢語言的語法教學
胡明揚認為,語法教學只是語言教學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不是為傳授語法知識而進行語法教學,而是為了解決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問題??梢哉f,語法教學,主要是用“法”教“學”。學習語法是為了更好地掌握一種語言。當然,學習語言也許還有別的方法,并不限于這么一種方法,不過中外的語言教學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我們現(xiàn)在普遍采用的方法。但需要強調的是不應大講語法,更不能為了講語法而講語法,而應讓學生多接觸語言事實。換言之,與其講語法,不如讓學生接觸有關的語言材料,這也許是掌握語法的最好途徑。
李曉琪認為,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必須與詞匯教學密切結合。她提出:①建立以虛詞為核心的詞匯——語法教學模式;②篩選,突出實詞難點,加強詞語搭配的學習;③著眼語篇,在語法與語篇之間建立起有機的聯(lián)系。她認為這是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一個方向。
進行語法教學時,不宜過多地使用語法術語;對所教內容要作淺化和簡化處理,使之感性化、條理化、公式化、圖文化;進行語法練習時,語言運用練習應該多于知識練習與變換組成練習。講連動句時,告訴學生句子中是一個主語進行兩個動作,如:“我來中國學習漢語。”“他坐飛機去上海?!?/p>
另外,講練習時要把語法應用到交際中,如講到“了”,就要讓學生反復用帶“了”的句子談話。而且應該讓他們在交談中糾正錯誤之處,以達到深刻記憶的目的。
三、初中語文漢語言文學教學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重在積累、互動與熏陶
語言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的重要交際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種語言的人,才能進入人類社會,擁有人的活動,從這個最本質的意義上講,語文學習是人成其為人的重要活動。每個人都必須掌握必要的語言文字和不斷地發(fā)展語言,因此,豐富和積累語言應該成為我們有意義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學語文教學應強化三點:第一,積累。語文學習應從積累語言開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從這四個方面去引導學生積累:一是積累語言材料,主要指掌握豐富的詞匯、俗語、諺語等;二是積累語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結構的短語和段落,如識記一些好的排比句、頂針句,總分、轉折、遞進等結構的段落;三是積累語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優(yōu)美詩文、小說、戲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積累語言形象,對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數(shù)。這樣,我們的學生,思維就有了憑借,表達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動。掌握語言是為了更好的交際,而交際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課堂中,我們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語言。第三,熏陶。漢語言講究神韻、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導學生掌握這種語言時,不宜用純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營造各種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過程中滲透理性分析,從而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
2.重在尊重、協(xié)助與促進
尊重是語文教育的前提,但協(xié)助和促進才是目的。面對學生自主的語文學習,教師的協(xié)助主要表現(xiàn)在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授予必要的基礎知識和方法。教師的促進主要表現(xiàn)在切實的引導,把學生的思維、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廣度”和“長度”上引。
3.重在拓展、選擇與凝結
現(xiàn)代中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內容應該是全息的,一切現(xiàn)實的、虛擬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為語文學習的內容,教材只是這偌大的語文學習空間中的一個小小例子而已。打個比方來說,教材只是學生學習的港灣,而世界才是學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學生的語文學習既要建設好港灣,也要從港灣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尋自己所要的寶藏。語文教學的職責就在于打破傳統(tǒng)的時空界限,在時間上,融歷史、現(xiàn)在與未來于一爐,“融歷史于現(xiàn)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類歷史遺產(chǎn)的精華引入課堂,讓學生來學習。而“讓未來融入現(xiàn)在”,讓學生及時了解最前沿的動態(tài),從而為他們的未來發(fā)展打開一扇扇智慧的窗戶。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需處理好幾組關系:第一,信息的無限性與選擇的有限性的關系。在組織語文教學時,我們可獲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現(xiàn)實的,也有虛擬的,但對具體的某次教學來說,其選擇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將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學中,既沒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選擇,進行最優(yōu)化的選擇。第二,問題的復雜性與教學的典型性的關系。語文教學打破時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問題如潮水般涌來,形成復雜的意義形態(tài)。語文教學要正視這種復雜性,不拘泥于“一課一題”,而是盡可能讓學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視問題的復雜性并不等于讓學生在復雜的問題中“兜圈子”,使教學成為一團“亂麻”,相反,要透過復雜的問題,抓典型,以集中“優(yōu)勢兵力”,攻克我們學習的主要問題。這就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既有目標又不拘泥于目標,既有主題,又關注到“去中心”的話題,從而構建起具有獨特個性的語文教學。
4.重在牽引、護航與調控
第一,引導學生對意義進行探尋與創(chuàng)造語文學習不管形態(tài)如何多樣,但其價值應定位在對人的關懷和促進人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語文學習看作人的生命過程中的“小場景”的話,那么每一次語文學習都貫串著人對生命意義的探尋與創(chuàng)造。第二,促進學生對話的生成并調控語文教學是師生對話的過程,其話題要在對話中不斷生成與調控。而過去,我們太注重自己對教學的把握與控制了,把教學當作表演“教案劇”的舞臺,從而步入了僵化、機械化的“死胡同”,難以自拔。其實,某次語文教學只能是一個可能世界,而不是一個必然世界,正如我們的未來世界一樣,站在現(xiàn)在的時空里所做出的判斷,只能是一種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語文學習與教學是在師生、文本的對話中不斷尋找話題而展開的。生成與調控是新語文教學的重要特點。我們要順應這一特點,把語文教學弄得有聲有色。
總之,中學生是我們的未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重視這些問題并貫徹實施。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中學漢語言學教學辦好了,就為以后的專業(yè)學習和教學打好了基礎。這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方能得到弘揚。
參考文獻:
[1]鄧齊平.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特色建設[J].懷化學院學報,2007(7).
[2]張有英.淺談中小學漢語言文學教學[J].文學教育,2010(7).
[3]張慧君.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教學技巧[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