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許燕
摘 要:當今社會,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價值多元化成為必然趨勢。社會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對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傳統(tǒng)的道德灌輸具有不平等性、強制性、去生活性等特點,時效性持續(xù)低迷。而德育對話是平等的、民主的、注重體驗的。實現(xiàn)道德教育從灌輸?shù)綄υ挘獜臉淞⒁匀藶楸镜牡掠砟?、營造良好的對話環(huán)境、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道德教育;道德灌輸;道德對話
一、道德灌輸?shù)谋锥?/p>
(一)不平等性。在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中,教師處于至尊的地位,擁有絕對的權威,在教育中占據(jù)主體地位,而受教育者被當作教育的客體,被視為無生命的接受容器,他們的人格、尊嚴被極度忽視甚至是藐視,這種不平等的道德教育與社會所提倡的“人本主義”理念是相悖的,將活生生的人視為物體,機械地看待生命,是非人性化的。
(二)強制性。道德灌輸?shù)暮诵氖菑娭婆c服從。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無視學生的道德需要,而是用他們所標榜的,符合社會要求的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理念去教育學生,學生被塞進了一堆真理般、不容置疑的結論。教師往往會通過規(guī)勸、懲罰、考試等手段使學生接受他們所講的內(nèi)容。平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灌輸教育模式猶如喂雞,若強迫雞吃食,雞是不會吃的”,這些觀念、道德規(guī)范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不良的消極影響。學生可能僅僅掌握了教師灌輸給他們的德育知識,而實際生活中表現(xiàn)出的行為卻恰恰相反。這樣的“灌輸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nèi)藗兊男袨椋荒軓母旧限D變?nèi)藗兊挠^念”。[1]
(三)去生活性。在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中,教師將德育工作簡單地等同于道德知識的傳授。教師系統(tǒng)地將德育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背誦,最后教師會通過考核學生德育知識的多少來評價他們的德育水平。學生被動接受的德育知識是經(jīng)過專家精心“選擇”、“過濾”過的,已經(jīng)和他們的實際生活完全脫離,并且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也僅僅是客觀的道德觀念、道德規(guī)范、道德行為準則,這些只會保留在學生的大腦中,而不會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道德理念,更不會體現(xiàn)在他們的行為上。
二、走向對話:道德教育的時代趨勢
(一)平等性。對話,就是對話主體雙方就某個道德問題或道德觀念展開交流。在此過程中,對話的雙方不僅要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更應該認真聆聽并理解對方的觀點。雙方通過溝通、交流,達成某種共識或生成新的道德認知。而德育對話實現(xiàn)的前提就是對話的雙方是平等的?!暗掠龑υ捠紫仁且环N平等意義上的對話,沒有平等的地位和自由的表達,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對話,只有在平等中自由地交流和碰撞,才能發(fā)揮對話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盵2]所以,德育對話也可以說是德育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作用的過程。
(二)民主性。在以往的道德教育中,教師習慣于以一個管理者的身份自居,認為自己說的什么都是對的,總會以命令的口吻,直接告訴學生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然而,學生對于教師的說教、訓話往往是最反感的,學校道德教育陷入了“很難做”的境地。而道德對話,有著濃郁的民主氛圍。教師通過情感誘導的方式,喚醒了學生的民主意識,進而讓學生進行民主體驗,這樣學生就會心情愉悅,感受到參與的滿足,從而更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道德對話中。
(三)體驗性。對話是一種開放性的過程,注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和生活中的體驗性。對話要求師生之間共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把課堂看成是師生共同體驗的場所,雙方把各自的經(jīng)驗帶入課堂,以教學內(nèi)容為依托,架構教學內(nèi)容。雙方在此過程中能體驗知識的樂趣,把知識當成是有生命的個體,體驗著對話教學所帶來的快樂。
三、從灌輸?shù)綄υ挼膶崿F(xiàn)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為了打破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桎梏,順應時代教育的要求,教師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暗赖陆逃窃谌伺c人之間的交往中生成的,要‘以人為本進行道德教育,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3]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有著自己情感和認知的個體。當代社會,學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決定了他們對民主、平等、尊重的強烈要求。一味地強制灌輸,只會適得其反。因而,教師必須愛自己的學生,愿意去了解學生,處處為學生考慮,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得心應手,深得學生的喜愛。
(二)營造良好的對話環(huán)境。道德對話需要良好的環(huán)境,既包括物質環(huán)境,也包括人文環(huán)境。
物質環(huán)境是指教室的布置,教具的安排,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等等。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永遠隔著一個高高的講桌,無形中就會使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畏懼感,這將阻礙教學對話的展開。因此,在教室的布置上,應盡量采用“圓桌式”,讓教師來到學生中間,參與到學生的交流中。人文環(huán)境是指對話的氛圍,教師的心態(tài)等等。要注重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育人作用。在學校里,要充分利用廣播、網(wǎng)絡、校園宣傳欄等營造高雅,溫馨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其次,教師要有寬容、開放的心態(tài),允許學生對知識有不同的見解甚至是相反的觀點,這樣的人文環(huán)境才有利于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
(三)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即教育的內(nèi)容來源于生活,教育為生活而服務。因此,教育的內(nèi)容必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德育教育更是如此。在德育對話中,師生應該圍繞社會中的重大熱點、焦點問題展開交流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適時加以引導,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行為規(guī)范并內(nèi)化為自己的道德理念。另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去獲得第一手資料,這樣既可以把生活實踐和理論學習聯(lián)系起來,又可以增加教學的靈活度??傊?,德育對話應該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圍繞學生的關注點和需求點,雙方展開精神上的交流,從而促進師生雙方道德理念的升華。
參考文獻:
[1]魯潔.德育新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468.
[2]牛小琴.對話:提升道德教育實效的有效途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54.
[3]孫峰,李歡.道德教育的現(xiàn)實選擇:從灌輸走向對話[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