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入場券每年都拍賣,價格高得驚人,請問這么貴究竟能吃到些啥?為何每年還有這么多人趨之若鶩?
—Sophie
拍賣最昂貴的午餐,巴菲特已經做了17年了。從2000年開始,巴菲特的午餐每年拍賣一次。近10年的午餐拍賣的價格漲了100倍。最初3年,成交價一直在起拍價2.5萬美元附近,自從2003年開始轉為網上拍賣后,價格一路飆升。2008年后,午餐的成交價格再也沒有低于過100萬美元。今年中標的是一名匿名買家,競得價為345.67萬美元,與2012年的最高紀錄持平。
午餐幾乎每年都在一家叫Smith & Wallensky(史密斯與沃倫斯基)的牛排餐廳進行。這家餐廳坐落在曼哈頓49街和第三大道交界處,是紐約最受金融界及實業(yè)界巨頭歡迎的餐廳之一。不過也有匿名的中標者,選擇與巴菲特在其家鄉(xiāng)奧馬哈私密會餐。中標者可以攜帶至多7位朋友到場(后放寬至8位),與股神共進午餐。
3小時的午餐究竟吃些什么?Smith & Wallensky的招牌菜是牛羊排和澳洲龍蝦。飲料方面,作為可口可樂公司股東的巴菲特,偏愛櫻桃味的可樂。2007年的競得者對沖基金負責人蓋伊·斯皮爾(Guy Spier)回憶,當年巴菲特點了3分熟牛排配炸薯餅、櫻桃可樂、甜點,他個人午餐總共加起來不超過100美元,即使加上7位客人的用餐費,也在1000美元左右,只相當于競拍的零頭而已。
和股神一起吃飯,聊天的話題可以天馬行空,2008年的競得者趙丹陽曾向媒體透露,與巴菲特談論的話題很廣,包括通貨膨脹、美元匯率、公司治理結構、教育、慈善等。但是有一點,不能問他下一步要投資的方向。
那他們能從中收獲些什么呢?2008年,趙丹陽在午餐時向巴菲特推薦了港股物美商業(yè)的股票,此后該股票連續(xù)4日大漲,不僅收回了與股神聚餐的成本,還大賺一筆。巴菲特此后不得不重申午餐的禁忌:不談論股票。2010年和2011年的競拍贏家Ted Weschler(泰德·韋斯切勒)花費了近530萬美元連續(xù)兩年拍得午餐機會,他獲得的驚喜是,巴菲特授權他負責管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當時凈值高達670億美元投資組合的一部分。
另外,幾乎所有拍得午餐的人,除開匿名者,無一例外地都被全球各大媒體爭相采訪。畢竟,“與巴菲特共進過午餐”的名頭還可以用上許多年。蓋伊·斯皮爾更是在一頓午餐后出了書:《與巴菲特共進午餐時,我頓悟到的5個真理》。
拍賣午餐的想法來自于巴菲特已故妻子蘇珊·巴菲特(Susan Buffet),她曾在舊金山的一家慈善機構Glide做志愿者,服務超過20年。據悉,這17次午餐已經募集了超過2000萬美元資金。這些錢都會捐給Glide,來幫助無家可歸者、窮人,或掙扎在藥物濫用中的人。
《第一財經周刊》記者 陸佳裔
微博互動專區(qū)
鴻士MrZhang:看了《空中的教授》一文,再看了看合資大學的學費,不禁有個疑問:這類大學,會不會成為另類的“貴族學?!?。或者,已經是這樣的定位了。@第一財經周刊
RE:差不多了,沒錢沒底氣。
Nie_Nin9:一財報道說京東公布了它在6·18周年慶期間的銷售數據。從6月1日到18日,它的累計訂單量過億。盡管賣了很多,但這期間股價也跌了不少。我感覺因果關系很明顯,股價持續(xù)跌,不(對外)搞點大的,怎么穩(wěn)住內外軍心。但死也不報銷售金額,顯得器量很小。
RE:目光如炬。
Christopher-Balley:每次課多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看看Cover Story找找志同道合的雞血,宏觀、職場、風險投資,一定要不忘初心!@第一財經周 刊
RE:贊“志同道合的雞血”。
_大帥圣:徐工多少錢拋比較合適,還會再漲一波嗎?@第一財經周刊。
RE:真是不敢預測哈,所托非 人:)
讀者來信
如何分配歐洲杯的收入?
一財君,
你好!最近歐洲杯正如火如荼。眾所周知,足球比賽的收入主要來自轉播和門票,比賽日收入會納入東道主法國的囊中,那么轉播和門票的收入怎么在參賽的兩支球隊和東道主法國間分配呢?另祝貴刊能越辦越好!
—熱愛足球的ESTP
RE:有點沒太看懂你的提問,參賽的不止兩支球隊,你想說的是決賽的兩支嗎?歐洲杯的營收實際上大頭都被其賽事主辦方收入囊中。其他球隊分享的主要是獎金,只要參與了,就能分得一杯 羹。
有關“米其林”
一財君:
有幾個問題想咨詢一下。
我已經訂閱一財3年了,在5月30日期刊中,看到了米其林的內容,我有幾個問題想咨詢一下。
1 米其林指南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只靠銷售指南,那1500萬歐元的運營成本是靠主業(yè)支持?
2 文章中提到檢驗員(inspector),如果在上海試吃,都會是外國人?那他們用什么標準來評判天花亂墜的中國菜系?還是只會涉及到西餐、日本料理?另外檢驗員都需要有哪些專業(yè)知識和特 長?
以上問題麻煩解答,祝越來越好!
—忠實粉 陸佳俊
RE:米其林指南本身沒有盈利模式,它的出現最早是為了營銷輪胎,但如文中指出,隨著傳播環(huán)境的改變,它已經變成一項“不太值”的業(yè)務。具體試吃的細節(jié)還要等它開到上海來之后再觀 察。
微信后臺出錯,紅包被陌生人認領
你好一財君,2016年5月20日那天我給女票一對一發(fā)了一個520元的紅包,重點來了【這個紅包同時調到了群聊天里】被一個陌生人領了。其團隊給了我兩種方法:
1 和冒領的用戶協(xié)商,無果。
PS:人覺得這是天上掉餡餅。
2 找民警,我呵呵了。
PS:金額沒到立案標準,無果。完了還被警察叔叔罵了一句。自己也打了上海電視臺的熱線,要么是空號要么是無人接聽,呵呵。
既然發(fā)生在微信平臺,為什么他們解決不了這P大點兒事。求一財君幫我討個說法?。。。〖痹诰€等消息。
—風聲在耳
RE:一財君看了你附件里的截圖,是不是你頭一次發(fā)給女朋友,她沒有領,然后隔天你不小心發(fā)到群里了?看聊天記錄,這個領你紅包的陌生人也是臉皮比較厚啦,能理解你的糟心。你打上海電視臺的熱線有啥用呢?事情太小了。建議你微博@微信官微,再@幾個大V,如果你確信是系統(tǒng)的問題的話。
《空中的教授》讀后感
一財君:
展信佳!
自從在2016年第22期(總第407期)中看到兩位來自高三和初三的讀者來信,再加上《考進新大學—空中的教授》這一主題的觸動,我決定給一財君寫這封信。
站在高三和初三的中點,是的,我就是準高二狗,現在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不知一財君對這所經常處于風口浪尖的學校是否有所耳聞。
得益于國家偉大的民族政策,我得以憑借少數民族的身份通過中考,從西南邊境之地云南來到北京求學。
初到北京,地鐵的擁擠是新鮮的,惱人的霧霾也是可愛的。到了民附,才發(fā)現中國不同地區(qū)間的教育有多不平衡。年級里2%的學霸不是湖北的,就是河北的,文理分科后的重點班里總是充斥著可愛的南方口音。
在這樣一個人才濟濟、臥虎藏龍的學校里,我經常處在無頭無緒的迷茫中,當時因一句“擁有北京學籍”的承諾來到北京,卻在高手如林的民附失去了對未來700多天高考的信心。
但在這期一財里,我看到了另一種追求。文中介紹的昆山杜克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中外合作大學讓高等教育的面貌更加多元化,也更為個性化。(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上學期還來我校舉行了掛牌儀式)。
回想起新聞中對“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的報道,我總覺得觸目驚心。高考,真的不是一把架在脖子上的刀 吧?
如同總編李洋所說,“中國高校落后的根源在于—它們像國企一樣缺乏效率”。但家長總把211、985奉為人生的圭臬,父母的單位也會以此給予獎勵。
費盡心思考到北京,來到民附,同祖國各地學子一起生活學習成長,在這期間我改變了許多,也學到了許多。
當然,我也由衷地覺得,民附比中國其他高中優(yōu)秀許多。不僅僅因為它使我們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瑰麗,民族團結的壯美,它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意識和獨立能力。
曾經,我想留在北京的大學,但現今,我想把自己當作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轉變觀念,自己去判定什么是最好的決定和未 來。
PS:一財君,還有一個小問題。
在官網查看了西浦的錄取招生計劃之后,為何北京只招45人,而云南省卻招122個人呢?是北京地區(qū)對這些學校有所限制嗎?望解答,謝謝。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高一(3)班楊盛潔
RE:你還是好好備考,創(chuàng)業(yè)的事情有點眉目再提。小朋友,不要被時下這股貌似很熱火朝天的創(chuàng)業(yè)大潮迷住眼睛。
本周我推薦
西瓜的回應
最近一則關于西瓜的軼事很火。說是意大利某超市給中國顧客立了個牌子,翻譯過來就是:“尊敬的顧客,請您不要再敲西瓜了,它們真的不會回應的?。。 辟I西瓜時敲彈幾下,已經是深入人心的挑瓜技巧。不過這則有趣的消息還是引發(fā)了一些爭議,傳播這事的博主最后只好聲明,那是在ins很久的一個梗了,很熱他才轉發(fā)到微博,沒想到火了。圖片沒有專指給國人看的,外國人也敲。一解釋,事情瞬間無趣 了。
上榜理由:你們對西瓜一無所 知。
推薦人:眉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