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燕
【摘 要】 我們平時閱讀了不少的課外書,也學習了很多的名家名作,這其間肯定有許許多多的想法和體會,如果把這些想法和體會寫下來,就是讀后感了。
【關鍵詞】 閱讀;課外書;讀后感
【中圖分類號】G6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5-0-01
那么,怎樣才能寫好讀后感呢?
1.讀懂原文是關鍵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升華。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若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文講的是什么都沒有掌握,怎么會有感呢?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因此,要寫好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主要內容,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用意和思想感情。這樣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而實在。
2.正確選擇感受點
有一名學生讀了一本介紹毛澤東生平事跡的著作,毛主席冬天游長江的壯舉,讓他佩服;毛主席一件衣服上下打了七十二個補丁,勤儉節(jié)約的品格,令他感動;毛主席在戰(zhàn)場上指揮若定的氣度,使他折服……讀完這本書后,他想把這些感觸都寫到作文中去。這就犯了寫讀后感的大忌。確定感受點要注意兩點,一是一篇讀后感往往只寫一個感受點,不可面面俱到,貪多求量。二是寫出新意來,切忌隨人其后,要用自己的所讀、所感、所想,投入地去寫。以大家熟知的“黔驢技窮”這個成語故事為例,若從虎吃掉驢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面對貌似強大的東西不要懼怕,只要勇于正視,敢于斗爭,就完全有可能戰(zhàn)而勝之;而從驢被虎吃掉這一角度去思考,可以想到外強中干的人最終會身敗名裂,沒有好下場??梢姡瑢懽x后感時要正確選擇感受點。
3.圍繞感點,引述內容
讀后感是“讀”后所得,寫的時候要緊密結合原文,圍繞感點,適當地引述原文,讓人家看得出的確是讀有所獲。如果脫離原文,別人就會感到莫名其妙,不知你這感受從何而來。如讀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就可以引用文中小女孩賣火柴給媽媽買藥或小女孩在幸福的幻想中凍死在大年夜的句子,引出自己的感點。由此可見,“感”是由“讀”而生,自然就是讀后感了。但要注意,引述原文時不能太多,有的同學在寫讀后感時,用大量的篇幅去復述原作的內容或敘述大量的事例,只在結尾發(fā)表幾句感想,這樣寫就不符合要求了,“讀后感”就變成“讀后抄”了。
4.分析材料,提煉感點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兒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jié)、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后,我們可以抓小女孩對媽媽很有孝心這個感點,也可以抓小女孩生活悲慘這個感點,還可以抓……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5.寫好讀后感的步驟
5.1、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jié)、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5.2、要密切聯(lián)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后感的重點應是聯(lián)系實際發(fā)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lián)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lián)系個人他人實際,也可以聯(lián)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lián)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5.3、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后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后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要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后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于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后,結尾又回扣“讀”。
5.4、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或摘錄“引”發(fā)“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fā)“感”的要點。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當然要寫好讀后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準感點。怎樣讀透材料?一般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fā)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后感只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么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并圍繞一個感點,聯(lián)系實際,談深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