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芳+崔文杰
一、 營造創(chuàng)新氛圍,激發(fā)創(chuàng)新活力
1. 以奇引趣。在教學《詹天佑》一文導入時,教師可先激趣:“誰坐過京包線上的火車?在青龍橋車站有一座銅像,你知道他是誰嗎?”引導學生說出“詹天佑”以抓住該文的主要人物,激發(fā)興趣,產生聯(lián)想,從而直接把學生引入創(chuàng)新學習的大門。
2. 以新引趣。在教學《游園不值》一詩時,教師可提供三種學習方法:“問題解決法”:小組提問,共同討論解決;“以讀促寫法”:先背,再吟,然后說想法,最后改寫;“三步教學法”:一是掃除字詞障礙,二是理解詩句,三是概括總結詩意。由于教法新穎,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力求探索詩意的心理傾向得到充分的調動。
二、 培養(yǎng)想象能力,拓展創(chuàng)新空間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大膽探索,發(fā)展好奇心和廣泛的興趣與愛好,可以逐步打開想象力的大門,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的能力。如在教學《蒲公英》一文時,教師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張貼出山坡、河流、湖泊、沙漠、森林、田野圖,然后提出問題:“假如你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你準備落向何處?”學生選準后,老師又提問道:“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兩年過去了,此時你生活得怎樣呢?”學生展開想象,有的說:“我是一顆落入山坡上的種子,在那里生根長葉,可惜那里雨水少,我長得很瘦小。”有的說:“我是一顆落入田野里的種子,由于我經常接受陽光的照射,再加上那里水源充足,所以我生長得很健康?!薄瓋H僅一個小問題,讓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們各抒己見,課堂頓時活躍起來。這樣的課堂,老師輕松了,效率卻提高了,學生思維也活躍了,誰能說這不是留給學生一片暢想天空的功勞?
三、 培養(yǎng)逆向思維,突破思維定勢
逆向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地說:逆向思維主要包括縱向聯(lián)想和橫向聯(lián)想兩個方面:(1)縱向聯(lián)想。這種方法可以用形象表示古←→今;上←→下;淺←→深。如在教學《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時,學生認識了故居前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具有驅蟲的香氣,且能長久保持的可貴之處之后,讓學生聯(lián)想到宋慶齡的品質;最后,深化情感,明白宋慶齡的做人之道,就是要像樟樹一樣,一身正氣,堅強不屈的美好品德躍然紙上!這種縱向聯(lián)想條理清楚,符合人們的認識規(guī)律。(2)橫向聯(lián)想。最常見的形式是: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即:此←→彼;或由甲到乙,或由乙到甲,即甲←→乙。例如,《天鵝的故事》一課的教學,先通過學習一群天鵝為了生存,在老天鵝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體破冰的故事,在此基礎上,展開橫向聯(lián)想,讓同學們說一說,現代社會中,我們該學習它們身上的什么精神,在生活中,有沒有發(fā)生過類似的事情?學生們陷入沉思,接著暢所欲言,明確了團結的重要性……這樣的設計,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路,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思維訓練常態(tài)化,可以拓寬學生思維的空間,特別是逆向思維的培養(yǎng),這是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基礎。實踐表明,逆向思維能力越強的學生,解題思路就越寬,創(chuàng)新能力也就越強。
四、 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多角度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
發(fā)散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擇一些發(fā)散點,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多設想幾種可能性。如學習《草原》一文時,在教學中,教師設計幾組重組語言的練習:“誰見過大草原?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草原是什么樣子的?”結果,同學們爭先恐后述說草原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有的說草原是一望無際的,有的說草原上的草像一床棉被等等。說完后,教師繼續(xù)引導:“你們描述的,和書上描述的草原,哪一個更好?為什么?書上是抓住草原的什么特點來寫的?”通過討論,大家的思維非?;钴S,一致認為文中短小精悍、生動形象的語言,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草原畫卷!通過重組語言的練習,讓學生體會到課文的精妙之處,又提升了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作者單位:無錫市新區(qū)江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