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陣子
【宋】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春光最堪流連
春光是不容辜負的,用來讀書正好。
說起讀書,不由得想起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做學(xué)問三重境界的闡述,其中第一重境界就是“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而這句著名詞句的作者就是晏殊。
晏殊七歲能寫文章,十多歲時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宰相。宋朝名士范仲淹、孔道輔、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當(dāng)時做大官的人很多,可是像晏殊這樣一輩子“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的卻很少,原因就在于他這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從不憤青。過著富貴生活的他,詞中卻并無半點浮夸流俗之言,而是骨子里的名士風(fēng)流,道不盡的清淺雅致。
且看首句,“燕子來時新社”,點明時間?!吧纭?,就是“社日”,是古代農(nóng)民祭祀土地神的節(jié)日。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開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分別叫“春社”“秋社”。很顯然,這里的“新社”是指“春社”,在立春后,清明前,也就是詞中所說的“梨花落后清明”。這個時節(jié),正是燕子從南方飛回來、梨花飄落的時候。
宋時的社日究竟是怎樣一種情景?從辛棄疾 《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中“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描寫中約略知道:社日,即鄰里大聚會,人們喝酒、吃肉,祭祀土地神,場面可以想見的熱鬧。在這個日子里,“問知社日停針線”,連女孩子手中的針線活都停下來,然后呼朋引伴,游戲玩耍,仿佛我們今天的春節(jié)。
晏殊果然是寫景的好手,接下來三、四兩句“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這些春天里最尋常的事物,一經(jīng)詞人點化,頓成妙句。閉上眼,你可以想象著用水墨在素白的宣紙上點染:淺淺的一座池塘,池邊稀疏地點綴著三、四點苔蘚,池上清清的水波,若有似無。正是春末夏初,樹蔭漸漸濃密,隱隱約約有黃鸝的身影在樹葉間閃閃爍爍,看不分明。這個時候,畫面已然活了起來,你分明聽到從樹葉叢中傳來清脆的歌喉,“嘰嘰”“啾啾”“嘰啾”。聲音不多,就這么偶爾一聲、兩聲,配合著輕揚的柳絮,春日顯得靜謐而悠長。
接下來,詞人晏殊把我們的目光引向一片枝葉稠密的桑樹林,引向從桑樹林間走來的幾位采桑的女子?!扒尚|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庇信⒆咏?jīng)過的地方,似乎總少不了笑聲。這笑聲中藏著美好,藏著無邪,也藏著羞澀。聰慧的東鄰少女喜愛盈盈,在采桑路上與女伴相逢。她斗草贏了女伴,不禁想到昨夜的好夢,原來是今日斗草要贏的預(yù)兆,雙頰露出甜美的笑容。詞中并沒有正面寫斗草,只描寫了“疑怪昨宵春夢好”的心理活動,以及“笑從雙臉生”的面部情態(tài),卻把這些女孩子游戲玩耍時的喜悅心情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令人怦然心動。
正是這天真無邪的笑聲,劃破寂靜的春的田野。
(郭學(xué)萍,特級教師、南京市鼓樓區(qū)第二實驗小學(xué)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