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蕓
質量測查與評估,是教學研究中極為重要、甚至可說是“牛鼻子”的一個命題。如何讓語文學科質量測查更有“質量”,真正能夠促進小學生語文素質得到更為健康和諧又持續(xù)的發(fā)展?帶著這一問題,身為學科教研員的我,進行了兩年多的思考和探索,誕生了帶有我區(qū)語文學科思考、探索獨特烙印的三季“別樣的測評”。
別樣的“測評”第一季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測評中,我們僅靠一張試卷,最多只能測查出學生的“讀寫能力”,“聽”與“說”的能力考查幾乎是一片空白。如何轉變傳統(tǒng)的測評方式,讓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得到更為全面的考量和測查?我?guī)ьI著由區(qū)語文骨干教師組成的命題團隊,開始了深入研究和大膽創(chuàng)新。我們在區(qū)單元練習卷中加入了“聽力測試”的內容,考查學生通過聽讀一小段語言材料,是否能抓住關鍵信息,是否能辨別主要觀點等。我們還嘗試著在全區(qū)組織了“師生朗讀能力、寫字能力專項測查”,第一次將測評的觸角伸向每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領域,意圖以教師的語文能力提升帶動學生的語文能力發(fā)展。
這樣的研究和嘗試,在區(qū)內引起了老師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不少語文教師表示認可和擁護,當然也有些質疑和不以為然的聲音。在我們看來,這都是好事,所有的聲音都真實而確切地證明了一點,那就是大家越來越多地將目光聚焦到“命題質量”上來,開始共同思考“語文究竟應該考些什么”“為什么會這樣考”“還可以怎樣考”等等深層次的問題。由此誕生了——
別樣的“測評”第二季
我們是否可以做這樣一個研究假設:假設教師能清晰一份試卷的測查目標、內容與形式,他的教學將會更清晰,也將有利于促進他所教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谶@種假設,2013年12月,我區(qū)六年級出臺了兩項語文測評新舉措。
1. 命題測評。全體六年級語文老師參與命題,以學校為單位,提交一份語文綜合卷。在此基礎上,組織命題質量專題研討(教師培訓),圍繞“好命題如何好”的話題,進行命題質量反饋和互動研討。
如何命制真正檢測出學生語文能力的高信度、高效度的試題?會上,我們一起學習了當下最權威的國際閱讀檢測理論,然后做了典型題例的解剖,讓老師們明確了語文試卷應該考什么和怎么考的問題。如,有一道題目:新解“白富美”。老師們就這道題的利弊進行了現場討論:有人大加贊賞,說新穎、原創(chuàng)、充滿時代感、正能量;也有人略顯疑惑,說六年級學生做起來似乎有難度;還有老師在充分肯定其關注時代和生活的基礎上,也一針見血指出了題目不夠嚴謹的問題:三個詞應該指向三個方面,有相對獨立的不同含義,而用來舉例的“白”與“美”解釋時存在重合關系。這樣的切磋討論、甚至辯論,給老師們的啟發(fā)無疑是巨大的。
2. 質量分析測評。每次語文考試之后,各校都會組織老師完成試卷的質量分析。但是老師們真的會做質量分析嗎?怎樣的質量分析才是有質量的?帶著以上的問題,我們進行了質量分析的質性測評。
2014年初,我們在期末考試之后收集了各校六年級老師做的質量分析,進行分析,組織研討。通過活動發(fā)現優(yōu)點,放大亮點,指出問題,提出建議。比如,我們發(fā)現有的學校不但有非常詳實的數據統(tǒng)計,而且關注到個體差異,做了非常細致的比照研究。例如:1. 同一道題,選B的只有幾人,選D的只有1人,這樣的比照告訴我們,同樣失分,學生錯誤的類型卻各有不同。2. 我們知道,哪怕學生都選了同樣的答案,但答題思路也可能有所不同。怎么才能真正知道學生的失分原因?教師通過面談、訪問學生來驗證錯誤原因,從而發(fā)現了學生的癥結所在。這樣就跳出了分數的框框,轉而去研究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研究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思維特點、學習方式。我們覺得,這樣的質量分析是有“質量”的,是很有意義并值得提倡的,因為它使因材施教、幫助學習、改進教學成為真切可能。
別樣的“測評”一、二兩季,從過去單一的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考察,轉化為對教師的命題能力、質量分析能力的考察和研訓,我們試圖帶領老師們在實踐研究中逐漸厘清“語文應該考什么”“語文考試的數據應該怎么分析”等問題,促使教師們對“語文綜合素質”的理解有所深化和內化,對學生學業(yè)成績能做更有效的分析和反思。
別樣的“測評”第三季
在區(qū)教育局沈局長的親自領銜下,2014年2月開始,我們小學語文學科開展了一場全新的測評——六年級隨機隨班測評。此次測評與以往的測評相比,有如下三點最大的不同:1. 測評對象不同。從全覆蓋到抽取樣本,我們從全區(qū)24所小學中抽取了8所。所抽的8所學校涵蓋大班(40-55人左右)、小班(30人以下),涉及我區(qū)四大名校、普通學校、邊遠學校。2. 測評時間不同。不統(tǒng)一時間,而是隨機安排(幾場測評參差分布在2014年2月-5月間),或隨視導進行、或教研員直接帶卷子進課堂(提前一天通知到校)。3. 測評內容不同。除了傳統(tǒng)的紙筆測試之外,還特別增設了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尤其是使用了玄武區(qū)網絡閱卷系統(tǒng)平臺,為獲得及分析數據提供大數據支持。
從操作過程來看,這是一場“靜悄悄的測評”。沒有勞師動眾的布置籌劃、沒有喧囂塵上的復習迎考,也沒有分數掛帥的座次排名。但是,這又是一次“不簡單的測評”。我們希望通過測評方式的改革,把大家關注的焦點從學業(yè)質量的單一而顯性的結果:分數,轉向關注并思考“分數背后有什么?”
1. 比較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發(fā)現令人深思的問題。教師問卷第7題“在教學過程中,你是否幫助學生歸納學習方法,探討學習規(guī)律?”參與問卷的老師選擇經常幫助的占92.6%,偶爾為之的有7.4%,從不幫助的無。然而,教師積極幫助學生歸納學法,探討規(guī)律,學生們真切感受到并掌握了相應的學法了嗎?我們再結合學生問卷看一看。從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調查中,我們赫然發(fā)現,學生的學習方法選擇最多的是“按老師要求記住課文中的重點”,這顯然和我們的初衷大相徑庭——我們希望教師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幫助他們形成有效的自我學習的方法,可是絕大多數學生感受不到,他們傾向于老師教給的學習方法,就是識記老師上課講的重點,甚至是死記硬背。從學生們樸實、真實的話語中,老師們反觀自己日常的語文教學,找到了差距和改進的方向。
2. 古詩文專項測評,比照中發(fā)現高分背后的隱患?!墩Z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小學階段必須掌握75首必背古詩文。為了對全區(qū)小學生古詩文掌握情況做一監(jiān)測,2014年6月,我們組織全區(qū)25所學校做了古詩文專項測評。均分90分以上的有19所學校,優(yōu)秀率為76%。僅僅從這樣全線飄紅的數據,我們似乎可以頗感欣慰,經過六年的詩詞積累,絕大部分學生都為自己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然而,打開隨機隨班語文測評試卷,前兩項考察的就是基本的古詩文掌握情況,有兩所學校得分率僅達70%,而追蹤這兩所學校的期末古詩測評卷情況,不足兩個月后基礎題的得分率都進步到了百分之九十幾。這一比照不得不讓我們對數據背后的巨大落差有所質疑:短短兩個月得分率的迅速攀升意味著什么?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方式是“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還是為了應試而“惡補”?隱藏在分數背后的,才是真正的“質量問題”,需要我們一起去直面、深思、改進……
第三季的別樣測評,豐富了我們對學業(yè)質量內涵的理解,對質量本質的探詢,對教與學方法與實效的反思……
縱觀三季以來的語文測評研究,收獲是沉甸甸的。當我們著眼于“教師的測查與評估能力的提升”,著力于研究命題、研究質量分析、研究顯性成績背后的隱性因子的過程中,似乎已然初步實現了三個轉變:一是測評對象上,從單純測學生,轉向“測”教師的命題能力,從本質上解決命題內容的能力立意問題;二是測查方式上,從紙筆為主,轉向“紙筆+問卷+聽力……”從形式上增加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關照;三是數據評估上,從分析分數本身,轉向分數及分數背后學習方式的分析。
(作者單位:南京市玄武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