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睅缀趺總€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味,往大里說,有北京烤鴨、西安羊肉泡饃、云南過橋米線……往小里說,單是小小的包子,也各有各的風味呢!不信的話,云姐姐敢跟你打賭,無論是梁實秋筆下的玉華臺湯包,還是沙冰怡媽媽的獨門手藝鮮肉小籠包,你見了定會垂涎三尺,食欲大開!
包子算得什么,何地無之?但是風味各有不同。上海沈大成、北萬馨、五芳齋所供應的早點湯包,是令人難忘的一種。
包子小,小到只好一口一個,但是每個都包得俏式,小蒸籠里墊著松針,有賣相。名為湯包,實際上包子里面并沒有多少湯汁,倒是外附一碗清湯,表面上浮著七條八條的蛋皮絲,有人把包子丟在湯里再吃,成為名副其實的湯包了。這種小湯包餡子固然不惡,妙處卻在包子皮,半發(fā)半不發(fā),薄厚適度,制作上頗有技巧,臺北也有人仿制上海式的湯包,得其仿佛,已經很難得了。
天津包子也是遠近馳名的,尤其是狗不理的字號十分響亮。其實不一定要到狗不理去,搭平津火車一到天津西站就有一群販賣包子的高舉籠屜到車窗前,伸胳膊就可以買幾個包子。包子扁扁的,里面確有比一般為多的湯汁,湯汁中有幾塊碎肉蔥花。有人到鋪子里吃包子,才出籠的,包子里的湯汁曾有燙了脊背的故事,因為包子咬破,湯汁外溢,流到手掌上,一舉手乃順著胳膊流到脊背。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事,不過天津包子確實湯汁多,吃的時候要小心,不燙到自己的脊背,至少可以濺到同桌食客的臉上。相傳的一個笑話:兩個不相識的人據一張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湯汁直飚過去,把對面客人噴了個滿臉花。肇事的這一位并未覺察,低頭猛吃。對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氣,不動聲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趕快擰了一個熱手巾送了過去,客徐曰:“不忙,他還有兩個包子沒吃完哩?!?/p>
玉華臺的湯包才是真正地含著一汪子湯。一籠屜里放七八個包子,連籠屜上桌,熱氣騰騰,包子底下墊著一塊蒸籠布,包子扁扁地塌在蒸籠布上。取食的時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皺褶處猛然提起,包子皮驟然下墜,像是被嬰兒吮癟了的乳房一樣,趁包子沒有破裂趕快放進自己的碟中,輕輕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湯汁吸飲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沒有經驗的人,看著籠里的包子,又怕燙手,又怕弄破包子皮,猶猶豫豫,結果大概是皮破湯流,一塌糊涂。有時候堂倌代為抓取。
(選自《雅舍談吃》,有改動)
點讀
作者總共介紹了三種湯包——上海的早點湯包、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和玉華臺湯包。三部分內容表面看像是并列的,其實前兩部分是為第三部分做了鋪墊,營造出一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感覺,從而突出了玉華臺湯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湯包。文中在介紹湯包時尤為精彩,各有各的手法,或詼諧幽默,如“有人把包子丟在湯里再吃,成為名副其實的湯包了”,或引用故事笑話,或細致刻畫描繪,如“抓住、猛然提起、驟然下墜、咬破、吸飲、吃”,既增加了趣味性,又突出了湯包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