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秀英
有效的數學閱讀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是隨著課改的深入,我們也在實踐中逐漸發(fā)現(xiàn)數學閱讀教學中的一些不足,這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努力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小學數學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學方式呆板,缺少啟發(fā)性。有些教師把傳統(tǒng)的“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是不是”“對不對”“行不行”“還有嗎”等毫無信息量的問題充斥課堂。這樣把整體性的教學內容分割得支離破碎,降低了知識的智力價值,把對話變?yōu)閱柎穑n堂上一問一答,表面上師生、生生在互動,實質上是用提問的方式去“灌”。學生很少提出自己的問題,思維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復,師生、生生沒有真正互動起來。
第二,教師對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和方法指導不夠。許多學生認為數學枯燥,因此缺乏學習數學和數學閱讀的興趣,而教師又未及時給予學生方法上的指導,讀什么,怎樣讀,課前讀什么,課后讀什么,都沒有明確的閱讀目標和要求,更沒有切實可行的閱讀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
第三,學生缺乏數學閱讀的內在動力。長期以來,數學在大多數學生的印象中是做不完的題,學生手中的數學書籍幾乎全是例題、習題式的,學生掙扎在茫茫的題海中……很少有學生主動地閱讀數學課本,查找相關閱讀資料,久而久之,學生就對數學閱讀,甚至對數學學習失去了動力。
二、小學數學閱讀教學的策略
第一,巧設疑問,發(fā)展數學思維,掌握閱讀方法。在數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重視對學生求知欲的激發(fā)。教師應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發(fā)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抓住時機讓學生先進行思考,然后再閱讀教材,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鉆研精神和獨立思考習慣,從而增強閱讀動力。學生在教師精心設置的閱讀思考題的引領下,帶著疑問去閱讀,邊閱讀邊思考,有利于把握教材的重點,突破難點,從而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習慣。
第二,拓展內容,培養(yǎng)閱讀習慣。我們引導學生閱讀,不僅僅局限于書本上的內容,還要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習慣。教師引導學生多讀一些數學課外書籍,可讓學生從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奧秘,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另外,還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下載一些中外數學小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養(yǎng)成愛閱讀的好習慣。
第三,進行復讀,深化思考。教學中,讀完一小節(jié)后,學生會對這節(jié)內容有所了解,再次閱讀時,學生就會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例如在讀完例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例題運用了哪些思維方法,能否把例題與以前熟悉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結果以及能否把這一結果用于其他問題等。復讀也包括一單元或一章內容學完后進行的復習性閱讀,目的是讓學生溫故而知新。教師可布置具體的閱讀任務,讓學生通過閱讀,把本章節(jié)或單元的主要知識點按若干類別加以歸納、整理,形成綱要、圖表或概念圖,提煉本單元或章節(jié)中出現(xiàn)的解題方法或數學思想,明確本章的重點、難點,對本單元或章節(jié)中相關數學對象進行異同比較,從而加深對概念、定理的理解和宏觀把握。
(責 編 阿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