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乃彥
在學校進行美育,必須重視藝術教育,因為藝術教育是美育中最主要的內(nèi)容和手段。藝術教育內(nèi)容豐富,其中,造型藝術是一大門類,繪畫、雕塑、藝術攝影等都屬于造型藝術。
應該說,確立人自身的美是學習造型藝術的根本目的,而源泉是外部世界。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美育最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孩子能從周圍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并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你一旦能面對美發(fā)出驚嘆,你心靈里也會有美開放。”
所以,教師與孩子們一起欣賞繪畫與聽音樂是一樣的,都是情感教育的一種方法。但是,由于童年時期思維的具體性、形象性,我們在給學生講授造型藝術的內(nèi)容時,他們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們還需要采取一些具體措施加以訓練。
直接觀察大自然
理解繪畫作品最初的訓練,應該是直接觀察大自然。為了讓每個學生能看懂,并能喜歡上繪畫作品,就必須讓他們在自然界接受長期的情感教育。在童年期,每個人應該去學習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美,通過這個過程,兒童的精神生活與大自然之間似乎被一條條智力的、情感的、審美的、創(chuàng)造的紐帶聯(lián)系在一起。
比如,一位老師多次帶領學生到植物園去參觀,學生有時候會在遠處專門欣賞茂密的樹林,有時候會在近處集中欣賞花蕊和葉脈。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即使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樹,學生也會發(fā)現(xiàn)這棵樹在任何一個季節(jié)、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種天氣的情況下,最富于細微差別的美。通過這種訓練,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了。他們開始發(fā)現(xiàn),每天匆匆路過的道路兩旁的樹木,一棵棵原來都是那么美;在家里,平時司空見慣的盆花,竟然也那么鮮艷奪目。于是,學生們個個都好像擁有了一雙會發(fā)現(xiàn)的眼睛,每天都會興高采烈地向老師匯報他們對美的新發(fā)現(xiàn)。
觀賞繪畫等藝術作品
在觀察大自然的過程中,學生對大自然產(chǎn)生了感情,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這時,他們會帶著欣賞大自然美的記憶,再去觀賞繪畫等藝術作品。組織學生觀賞繪畫,就是為了讓他們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尤其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對情感世界的體驗和認知。
學生的每一次觀賞,都能從中看到某種新的東西。對繪畫作品的反復觀賞,能豐富和發(fā)展情感記憶,培養(yǎng)對美的感知的敏銳性。正是由于反復地感知,造型藝術才逐步滲入了學生的精神生活。
三進美術館
北京優(yōu)秀班主任張德慶,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曾經(jīng)連續(xù)三次帶學生到美術館參觀。當張老師第一次宣布要帶學生去美術館時,孩子們歡呼雀躍,興奮極了,因為大多數(shù)孩子還只是從遠處看過這宏偉秀麗的藝術建筑。
但是,讓張老師沒有想到的是,興高采烈跑進這個有著豐富展品的美術館的孩子們,東跑西竄,十幾分鐘,一個個都“參觀”完畢。當張老師問到他們“最喜歡哪幅畫”“為什么喜歡”時,他們一個個目瞪口呆,誰也說不清楚。
張老師沒有灰心,回校以后又安排時間專門講解了美術館中的世界著名壁畫——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復制品。他娓娓地講述著這個動人的故事:耶穌靜靜地對他的13個門徒說,你們當中有人出賣了我。這時正在進晚餐的13個門徒,有的驚詫,有的憤怒,有的悲傷,也有的想表白,而表情最復雜的就是叛徒猶大……聽了老師的講述,孩子們惋惜地說,我們在美術館怎么沒有看到這些?
于是,張老師又帶他們第二次走進美術館。這次孩子們在《最后的晚餐》前靜靜地欣賞了很久,他們個個都被這幅名畫的魅力征服了。
第三次,張老師又帶他們走進美術館。這次,每個孩子都默默地從一幅畫踱向另一幅畫,仔細品讀,久久不愿離去。
怎樣通過這樣的藝術作品去揭示真正的人類的美?這種美怎樣使人的情感得到升華?
肖像畫賞析是對學生進行智力教育、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的一種特別有力的手段。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項工作,就是培養(yǎng)學生去感受人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用自己的心去感覺他人心靈的最細微的變化,善于從他人的眼睛中看到他的痛苦、委屈、憂患、不安、孤獨。而最重要的是,必須善于從自己親人的眼睛中看到和感覺到他需要別人的同情和幫助。
欣賞繪畫與教師的語言
在賞析達·芬奇等人的名畫時,教師必須善于把感知的審美修養(yǎng)與語言聯(lián)系起來。教師的每一句話應成為一種情感的刺激因素,能激發(fā)出富有詩意的思維。只有有了富有詩意的思維與語言,才能對美產(chǎn)生深刻的審美感。
1951年,我在北師大附中讀初一,由于酷愛畫畫,我就報名參加了鄧海帆老師組織的美術小組。一天,我們7個中小學生,由中國少年報社的編輯帶領去拜訪著名畫家齊白石。
齊白石的住宅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最引人注意的是,不大的院子里滿是水缸、花盆,房檐上掛著大大小小的鳥籠,墻角擺滿了蟲罐,不時傳來鳥叫蟲鳴聲。齊白石的弟子告訴我們:老師在這里植樹栽花、飼鳥養(yǎng)魚,就是為了近距離仔細觀察它們,以便更好地創(chuàng)作。
過了一會兒,齊白石爺爺就教我們畫畫了。只見他拿起一桿像小笤帚似的大筆,蘸飽了墨汁,刷!刷!刷!大筆迅速地在畫紙上掃過。在那一剎那,一個93歲的老人,利索得像個小伙子。當時,我們都看傻了。沒想到,畫畫竟像練武術,有這么大氣魄!落在紙上一大片有濃有淡的墨跡,我們一時看不出是什么。接著,齊白石爺爺輕輕地加了幾筆,幾片碩大、多汁的荷葉立刻顯現(xiàn)出來了。由于我小時候生活在四川農(nóng)村,住在荷塘邊,因此對荷葉十分熟悉,覺得老人家畫的荷葉真的太富有生命力了。
接著,齊白石爺爺又教我們畫鴛鴦。在畫鴛鴦眼睛的時候,他停下來,特意告訴我們:“畫眼睛的時候,注意不要畫得溜圓,要畫得有點扁,這樣才有神!”我看他畫鴛鴦眼珠的時候,的確頓了一下筆,不是一個規(guī)則的圓,但畫出的眼睛一下子活了起來。齊白石爺爺?shù)哪菐拙湓挘两袢陨钌畹亓粼谖业挠洃浿小?/p>
從繪畫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
如果學生把在畫中所看到的秋天景色,能夠與此時此刻大自然中的景色進行對比,這就打開了情感的閘門。這時候,學生往往會萌生一種愿望,想再看一看金色的秋天,但不是在畫中,而是在生動的大自然中。
如果一個人不能對周圍世界進行細致的情感、審美觀察,他就不會成為一名合格的美術教師。如果教師對于在學生身邊常常發(fā)生的許多事情總是漠然置之,這對于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來說是無可挽回的損失。而之所以造成損失,是因為教師沒有形成和發(fā)展對世界進行審美觀察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什么天賦,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獲得、理解、養(yǎng)成和完善,并更靈活地運用這種能力。
有一位美術教師說得好:“課堂的美育是否落實到位,教師的作用是重中之重?!彼J為,教師一是對生活的認識要有高度與深度。感知生活、結(jié)合生活、感受生活很重要,實現(xiàn)精彩應該是“創(chuàng)作生活”。二是對教材的認識要有高度與深度。在有了對生活的高度認識的基礎上,深入地、有高度地研究教材,提取教材信息,根據(jù)教學與美育的要求重構教材,有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美育。三是對學生的認識要有深度。學生的認識、能力與需求是實施美育成功的關鍵。有了這三點,美術課堂上就不會僅有美,更有美育。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