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
值李光耀逝世周年之際,以現代互聯(lián)互通和現代服務經濟為主題的第三個中新政府間合作項目落戶重慶。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指出:“在李光耀先生帶領下,新加坡兼具東方價值觀和國際視野,走出了一條符合新加坡國情的發(fā)展道路。”親手締造新加坡的李光耀視多元為建立國家的基礎,視一體為建設國家的目標,而雙語教育維系多元與一體。對于深度融入全球的中國,新加坡的經驗彌足珍貴。
以語言構筑認同
2015年9月11日,第一次沒有李光耀的國會選舉舉行。李光耀創(chuàng)立的人民行動黨出其不意制勝。這實為李光耀的勝利,更是新加坡雙語教育的勝利。本屆大選共有246萬名選民,出生于建國后的選民人數首次超過半數。
1965年8月9日,李光耀率200萬星島民眾,擺脫近140年的英國殖民統(tǒng)治,走上建國之路。這個蕞爾小邦,因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亞洲各地移民蜂擁而至,遂形成多種族、多語言、多文化社群,既紛繁交呈又矛盾疊加。建國初期的新加坡,其國民構成以華族、馬來族和印度族為主,分別占比為74.3%、13.3%和9.1%。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雖可相安無事,卻無以融通,語言壁壘叢生,文化樊籬林立。李光耀直言不諱道:“一個新興國家百廢待興,最需要的就是統(tǒng)一人民的語言?!?/p>
如若建國初期便公然獨尊原殖民者語言英語,勢必招致民眾的強烈抵觸情緒,也背離民族獨立原則。新加坡政府于是把英、華、馬、泰米爾語并列為官方語言。然而,此舉成效不彰。在英文源流學校,學生的英語及格率僅64%;在非英文源流學校,這個比率才區(qū)區(qū)4%。盡管如此,英文源流學校門庭若市。就業(yè)前景與事業(yè)前途乃第一主因。1969年,小學畢業(yè)生基本上按英語水平分流,再接受學術、技術或職業(yè)教育,母語學校迅速走向衰亡。改革雙語教育政策時不我待。1975年,李光耀甚而親掌教育部。
以英語立足世界
“新加坡國民必須講一種他們能懂的語言。這種語言只能是英語?!睆臍v史維度,英語可保證國家制度的連續(xù)性;從現實維度,英語可強化國家經濟的拓展性。英語固然帶有殖民色彩,李光耀卻能預見英語必然成為世界語言,也必然成為星島求生存求發(fā)展求強盛的利器?!罢Z言政策可能會成為經濟成功的關鍵。它確實能決定一個國家的成敗?!贝送猓⒄Z游離于華、馬、印三大民族的母語之外,具有中立性,易被各族認同,可避免語言地位之爭。1979年2月《吳慶瑞報告書》提出教育制度以英文為主而母語為輔,同一源流。1990年,47.2%新加坡國民能用雙語交流,而1970年僅19.1%。
李光耀推行雙語教育政策,個人印跡無以隱晦。李光耀為廣東客家第四代移民,自幼浸淫于英式教育,從殖民地的直落古樓(Telok Kurau)英文小學、萊佛士書院(Raffles Institutions)和萊佛士學院(Raffles College)直到英格蘭的倫敦經濟學院和劍橋大學,被英國政界譽為蘇伊士運河以東最純正的英國人。對此,李光耀倍感慶幸:“如果我不受英文教育,我不會了解大環(huán)境。受了英文教育,我出國去了解世界。我了解是誰在影響世界的局勢,是西方國家,是歐洲,是美國,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如果我只受華文教育,我想我的思維肯定比較狹隘,比較偏見和固執(zhí)。我會看不清楚事情,更不能從宏觀視角來看事物。”
以華語回歸故鄉(xiāng)
隨著新加坡以“亞洲四小龍”嶄露國際舞臺,民族自信式微和文化認同淪喪。李光耀亦深有感悟:“沒有全盤接受不屬于自己文化的價值觀,又沒有自己的文化底蘊?!币匀寮椅幕癁閮群说男峦嘀髁x橫空出世。李光耀執(zhí)意“牽著中國人的手,走向世界”,并號召國民爭做“仁人君子”。1982年,李光耀提出在中學增設儒家倫理課程,弘揚“仁、智、勇、義、禮、信”。1984年起在中學三、四年級實施。此舉為全球首創(chuàng)。
“華語和英語成為現代人必要的溝通工具。……英語既是世界上最通行的語言,也是新加坡最重要的工作語言,所以非學好不可。至于華語,則是全球華人的共同語文,不但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是中國13億多人口的同性語言?!比A語教育遂鳳凰涅槃。新加坡政府實施“特別輔助計劃”和“華文語言特選課程”,在小學試點以華文為第一語文,英語為第二語文,在特選中學實行英語華語并列為第一語文,實效不菲。1980年出臺的政策規(guī)定,英文源流學校的華族學生必須以華文母語為第二語文。當年,星島僅26%家庭講華語,1988年,比率躍升至69%。1979~2009年推行的三次華語運動基本改變華人熱衷方言的習性。香港《亞洲周刊》2002年曾以“孫燕姿現象”作為封面主題。而李光耀的3個子女均接受華文教育。華文媒體曾大幅刊登一幀其長子李顯龍就讀南洋幼稚園的照片,該園全以漢語實施教學,華人備受鼓舞。2004年11月26日,新加坡國會批準教育部提交的華文教學改革白皮書,所實施的雙文化課程要求華校學生前往英美和中國浸濡。
以雙語再造國家
雙語教育不可顧此失彼。2011年,新加坡政府一方面新設新加坡英語學院(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of Singapore),以提升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公布《母語教育檢討報告書》,倡導對母語的活學活用、樂學善用,并推出語言能力描述指標(Proficiency Descriptors)。同年11月28日,李光耀雙語基金會正式成立,注冊資金1億新加坡元,由教育部部長親自掛帥,為學前教育中心、家庭和社區(qū)的兒童學習雙語提供專業(yè)支持。母語也成為升級和升學以及A水準會考時必考科目。李光耀視雙語政策為新加坡“建國基石”?!段乙簧奶魬?zhàn):新加坡雙語之路》,一本“他最重要的書”,雙語教育是唯一主題,并在扉頁上恭恭敬敬地刻錄著“獻給所有的語文老師”。以雙語教育為支點,李光耀將多族雜居的星島打造成為多族融合的命運共同體。英語是工具語言,汲取全球知識;母語是文化語言,傳承本土價值,相得益彰。
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具有實驗性,失敗便無可避免。新加坡的雙語實為“英語加母語”,并炮制出Singlish(新加坡式英語)。雙語畢竟一主一次,以傳承文化的母語教育反而立于從屬地位,由此塑造的人才雖能屢創(chuàng)經濟奇跡,卻猶如浮萍,因無根而飄零。李光耀坦言:“尊崇華族價值觀的民族,一旦為學校實行的英文教育所淡化,結果是學生的活力、紀律都散漫很多,行為也比較隨便。更糟的是,受英文教育者因為所講的不是自己地道的語言,一般都缺乏自信?!闭Z言是文脈,更是血脈。2002年,以“再造新加坡”為政治口號,新加坡政府力圖面向新生代、應對新挑戰(zhàn)、迎接新千年,實現文化重塑。這份以2020年為終點的國家戰(zhàn)略不啻為對雙語教育政策的反思,所提出的文化整合直指英語的工具性和母語的文化性之統(tǒng)一。經濟須以文化為支撐,英語的工具性務必扎根于母語的文化性。此乃李光耀的遺產。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教育領導研究創(chuàng)新團隊首席專家,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教育部國際教育研究與咨詢中心研究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留德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