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曉娟
某些高中生源不是很好,生物學科教學時間又是不連續(xù)的,高中生物難度和深度都比初中大,這些都給學生學習生物增加了不少困難,所以生物學困生所占比例較大,研究這類學生的轉化策略,對于提高學生生物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轉化學困生,首先要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困生一旦對生物產(chǎn)生了興趣,那他們就會主動地去求知,去探索,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升教師自身素養(yǎng),真誠愛學生,培養(yǎng)學困生學習興趣
“親其師,信其道”,做一位讓學生愿意親近、值得學生信賴的老師是良好教學的基礎。學困生是一個渴望得到關注的群體,生物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生物教師,其關鍵在于教師自身的素養(yǎng)。教師必須擁有扎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廣博的學識、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靈活的教育方法、正面的個人品德、幽默風趣的語言、寬廣的包容情懷去感染學困生,使他們對生物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
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的愛,學困生更是需要。他們往往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這時如果教師能夠真誠地愛他們、鼓勵他們、幫助他們,就可以給予他們足夠的勇氣和信心來認真學習,從而擺脫“學困生”這個稱號。師生之間一旦建立起融洽的情感關系,彼此之間就容易產(chǎn)生親近感、認同感,學生自然而然會愿意聽老師的話,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使學生不斷進取。
二、優(yōu)化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困生學習興趣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主要在課堂上,激發(fā)學困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可以加快學困生的轉化。
1.從創(chuàng)設情境入手,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也需要精彩的導入,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的時候,我先讓學生思考討論:在荒島中,食物只有母雞和玉米的情況下,先吃雞再吃玉米?先吃玉米,同時一部分玉米喂雞,吃雞產(chǎn)下的蛋,最后吃雞?哪種生存策略可以維持更長時間?這樣的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學生分成兩派爭論不休。這時我并不急著公布正確答案,而是告訴學生,等學完本節(jié)內(nèi)容后,自然就知道正確答案了,果然,那節(jié)課學生聽得非常認真。
2.把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維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生物與人類生活、生產(chǎn)緊密聯(lián)系,實用性強。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使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引導學生用所學生物學知識解釋一些生活現(xiàn)象,讓學困生覺得,學好生物是非常有用的。
如上“免疫調(diào)節(jié)”一節(jié)時,我適時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教室里,有的同學在感冒,為何其他的同學有的很容易被傳染了,有的卻沒有被傳染呢?感冒后,為什么吃了藥不會立即好,不吃藥,自己也會好呢?每次注射青霉素前為什么都要做皮試呢?為何有些同學一吃海鮮就會拉肚子或是出疹子呢?我們?yōu)槭裁匆ゴ蝾A防針呢?這些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或知道的現(xiàn)象,學生感興趣,學習起來也就會事半功倍。
又如在講完“酶的特性”之后,我問學生:“加酶洗衣粉使用的時候,用冷水、溫水、開水哪個效果好?”學生思考討論后就知道由于酶的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所以使用加酶洗衣粉用溫水效果最好。有些同學還恍然大悟:原來冬天的時候我用開水溶解加酶洗衣粉的做法是錯誤的。
3.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鞏固學困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活動是枯燥且低效的。只有當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時,學習的積極性才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同一情境下以不同方式體驗所學知識時,學習效果最佳。教師應該根據(jù)所教知識的特點、課堂上學生對知識的反饋情況靈活選擇教法。
比如在講“減數(shù)分裂和有絲分裂、轉錄和翻譯這些細胞中微觀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動畫直觀的模擬這些過程,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知識。
4.重視學生動手實踐操作,以“動”促“思”,延續(xù)學困生學習的興趣
生物是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實驗教學,不僅可以驗證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的內(nèi)容,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實驗課上,大多數(shù)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對于課本上的一些實驗,有條件做的,教師應讓學生動手去做一做。
書本上的一些模型建構,我也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實踐。比如在講減數(shù)分裂時,我提供了足量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和白紙,讓學生分組建構“減數(shù)分裂中染色體變化的模型”,在學生分組建構、小組互評、糾錯重構的過程中,學生對同源染色體概念、減數(shù)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等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時我又讓學生建構同種生物“有絲分裂中染色體變化的模型”,并與之前建構的減數(shù)分裂染色體變化模型比較,通過比較,學生對減數(shù)分裂和有絲分裂的區(qū)別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讓學困生體驗成功,呵護學習興趣
要維持學困生長久的學習興趣,還要讓他們不斷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努力以期取得更大的進步。
比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幫助學困生制定符合自己能力的目標,讓他先掌握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然后逐步增加難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一步一步地提高,最終擺脫“學困生”這個稱號,成為中等生甚至優(yōu)等生。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堂、課后交流或作業(yè)批改后寫評語等途徑,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勵性評價。如:“其實你很聰明,只要你努力,你一定會學得很好!”“有進步,再努力些,你完全能學得好!”等等。諸如此類的評價,既肯定了學困生的進步,又使學困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期望,由此喜歡上老師,也喜歡上課。通過讓學困生不斷體驗成功,呵護學習興趣,保證學習上的“良性循環(huán)”。
學困生轉化絕非一日之功,教師也應該正視轉化的難度和反復,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愛,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必將適得其反。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者單位:常熟市尚湖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