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霞 趙燕婷
【摘要】互聯網、移動通信和無線網絡等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學習資源具有易獲取性、分散性、碎片化、開放性等特點,微型學習成為新型學習模式。新型教學模式勢在必行。筆者順應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及其發(fā)展趨勢,利用由因特網、衛(wèi)星通信、校園網等構成的泛在網絡環(huán)境,借助于互聯網平臺資源、校園網絡平臺等,構建微型學習資源,改變以“教師、教材”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教材+泛在網絡多媒體微型學習資源+(移動)終端設備”為主的教學新模式,構建和探索基于課堂的面授教學、課外網絡自主學習和遠程學習支持服務相結合的教學新格局。
【關鍵詞】泛在學習環(huán)境 微型學習資源 教學新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是“北京聯合大學人才強校計劃人才資助項目(項目號:JR2015Y098)”其中一項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214-02
目前,隨著互聯網、移動通信和無線網絡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網絡已經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學生利用電腦、PAD、智能手機扥移動終端設備學習已經走到了隨時隨地學習的泛在時代,高校教師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模式在悄然變化,特別是學生學習英語的行為,從課堂單一學習過渡到課堂學習加課外利用網絡自主學習即泛在學習。最重要的一點是,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 新知識、技能、信息的不斷涌現,學習者知識更新加速,隨時隨地可以發(fā)生、便捷獲得、游戲化方式的微型學習資源便成為當下學習需求的典型特征。一系列的國家教育政策一再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強職業(yè)教育數字化資源平臺建設,改變教師教學模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fā)展現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2014(19號))指出,發(fā)展現代職業(yè)教育必須提高信息化水平,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推進職業(yè)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冬F代職業(yè)教育體系建設規(guī)劃》(2014-2020年)指出:加強職業(yè)教育數字化資源平臺建設,加快數字化專業(yè)課程體系建設,加緊用信息技術改造職業(yè)教育專業(yè)課程?!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因此,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基于微型學習資源利用的教學模式研究變得十分必要。
一、本文涉及的核心概念
1.泛在學習
泛在學習是在信息技術支撐下的一種新型學習范式,指學習者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通過臺式或筆記本電腦、手持電子終端PDA和智能手機等網絡終端設備輕松自主地獲取想要的學習資源,符合終身學習、自主學習的理念。有效泛在學習的發(fā)生依賴于泛在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構筑泛在學習環(huán)境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泛在通訊網絡、智能學習終端、學習資源網學習服務等四個部分(吳金紅2011)。
2.泛在學習環(huán)境
泛在學習環(huán)境指計算機、數據庫、互聯網等各種設備和資源聯成一體而構成廣泛存在的網絡,即泛在網,基于這個網絡系統和數字化資源,學習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通過合適的終端設備與網絡進行連接,進行個性化學習。其資源具有易獲取性、分散性、碎片化、開放性等特點。
3.微型學習
微型學習是一種可利用移動通信技術實現雙向交流的學習方式,可以實現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常以微型的媒體來呈現微型的內容,以多種移動終端來承載微型課程,并以移動通信工具實現微型學習的互動通信。微型學習(micro?鄄learning)中的“micro”有微、小、輕等含義,這種“微”不僅指學習內容的微型,也包括學習媒介和學習時間的微型化,時間一般在15分鐘之內。
4.微型學習資源
是微型媒體所承載的時間在15分鐘之內的微型學習內容,可以說包羅萬象,比如關于詞匯學習的一條手機短信、一首英文小詩、一個單詞表等等。以實用短小的內容組塊來呈現學習內容并組織學習活動,強調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相對短小的、松散連接的、自包含的知識內容或模塊,常以但不限于移動終端作為載體(顧小清2008)。微型學習是由微型媒體承載微型學習內容,移動通信工具如便攜式移動設備 手機、PDA 等手持設備是其中的典型載體。微型學習資源具有碎片化、微型化、開放性、易獲取性等特點。
二、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基于微型學習資源利用的教學模式的構建
對以“教師、教材”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筆者調查的結果顯示,有71%的學生持否定看法,不喜歡傳統英語教學,新型教學模式勢在必行。教師要順應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及其發(fā)展趨勢,改變以“教師、教材”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教材+泛在網絡多媒體微型學習資源+(移動)終端設備”為主的教學新模式,構建和探索基于課堂的面授教學、課外網絡自主學習和遠程學習支持服務相結合的教學新格局,實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這一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作為理論和技能知識的講授者和傳播者這一核心作用未變,只是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之中、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之上。主要由于現代網絡科技提供的泛在虛擬網絡空間和豐富的網絡資源通過(移動)終端設備使教學空間得到無限延展,教學內容取之不盡,師生交流互聯互通。課堂和網絡空間都是教師發(fā)揮作用的重要場地。
1.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微型學習資源的構建
微型學習資源的構建,首先要清楚泛在學習環(huán)境是否具備、學生有哪些網絡學習資源需求等。基于此,筆者對所在學院14、15級學生使用的網絡和微型學習資源需求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
■
圖1
泛在學習環(huán)境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所有的學生都使用網絡,因特網(使用率59%)、無線網絡(使用率38%)、校園網(使用率3%)、電信網(使用率21%)等構成的泛在網絡已滿足學生上網學習需求,已具備泛在學習環(huán)境。
圖2
網絡學習資源需求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近三分之二(64%)的學生基礎薄弱,有語法學習需求;高職學生由于扔面臨各種考試,因此有三級、專升本考試學習需求的學生分別為50%和41%;因學生基礎較弱,有四六級考試學習需求的學生僅占23%。有課外知識拓展和網絡英語視頻需求的學生都比較少,分別占18%和14%。這充分反映了學生的學習視野還比較狹窄,亟需拓展,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習。
圖3
對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希望花費的時間調查結果如圖3所示:近一半的學生(48%)希望網絡學習時間在15分鐘以內;72%的學生希望學習時間在30分鐘以內;僅21%的學生進行長時學習。這說明大部分高職學生更樂意接受短時學習,構建微型學習資源切實可行。
因此,利用由因特網、衛(wèi)星通信、校園網等構成的泛在網絡環(huán)境,從學生自身發(fā)展和學習需求及特點出發(fā)、從職業(yè)教育重實踐的理念出發(fā)、從課程的完善出發(fā),結合泛在學習和微型學習資源的易獲取性、分散性、碎片化、微型化、開放性等特點,借助于校外平臺資源、校園網絡平臺資源、微信空間分享的各種學習資源、教師精選課程內外的資源,形成三類資源:
(1)基礎知識類微型學習資源。包括語法知識和詞匯學習等資源。設計5-15分鐘的微型學習包,便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在手機等終端設備隨時隨地學習,如每一項語法、20個單詞為一單元的過關詞匯訓練都可作為一個微型學習包,滿足基礎提升需要。
(2)試題庫學習資源。主要借助于校園網絡平臺上iLearning提供的試題資源,滿足學生進行英語綜合能力訓練。
(3)鏈接性自主學習微型資源。借助于因特網上各種網絡外語學習平臺,鏈接形成優(yōu)質網絡學習資源,如可可英語、滬江英語、大耳朵英語、微課網、愛課程網(中國精品課程網)、慕課網(可在線學習國內外名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牛津大學等遠程在線課程,內有很多優(yōu)質微課資源)、網易公開課(TED演講)、VOA、BBC網站、高職學院優(yōu)秀英語課程等網絡資源,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內容,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不同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拓展學習空間和學習領域。
2.新型教學模式下教師作用的發(fā)揮
(1)教師主導課程教學。其主導作用首先體現在設計和確定教學內容、精準講授理論和技能知識、做好學習模式和學習過程設計、主持課堂討論交流與辯論、評價學習效果等。教學內容不是局限于某本教材的知識和技能,而是教師借助于泛在網絡資源、行業(yè)知識等精心準備、設計和確定的課程教學內容,能夠滿足學生學習新知識技術、提升職業(yè)能力的需要。由于教學內容的豐富,單靠課堂可能無法完成,教師也要成為學生課堂外學習的主導者,引進泛在網絡支持下的新型學習模式,如微型學習、移動學習等。然后巧妙地設計學習模式和學習過程,探索人才培養(yǎng)新途徑,指導學生適應和利用新的學習模式,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把課內外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生充分利用和學習各種資源。
(2)教師全程服務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開放的網絡教育空間使得課堂教學形式和學生的學習形式及活動更加多元化,如面授、實踐活動、網上的學習和小組討論及答疑交流等。網絡環(huán)境和技術使得師生間的交流變得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教師的引導和輔導、指導和監(jiān)督等的服務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因此,需要教師擺脫以課堂教學面授為主的觀念,利用網絡技術支持成為各種學習形式和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指導者、監(jiān)督者。在實時參與學生學習活動、把控學習過程、監(jiān)控學習行為和學習進度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各種支持服務。如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方法的引導、學習策略的訓練、網絡資源的運用、課程資源和網絡資源的結合等,以此服務于學生學習,以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拓寬知識面,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主動性不強、自控能力較差等行為,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開發(fā)學習潛能。
(3)教師研究教育模式,引領教學創(chuàng)新。新技術、新知識不斷出現,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和研究,才能把相關內容用于課堂教學,傳授于學生。而掌握新技術、新知識的學生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趕上社會的發(fā)展。同時技術和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革帶來教育理論和教育模式的變化,教師要研究這些變化,在教育教學中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教師以研究者身份,通過訪談、觀察、問卷調查、查閱學生學習筆記等方式,做好相關研究資料和數據的收集、積累、整理、分析工作,并根據學生學業(yè)成績、學習能力、學習行為、職業(yè)素養(yǎng)等方面的變化,不斷地改進教育模式,成為教學創(chuàng)新的引領者。
教學新模式開展一學期后,教學效果取得了初步實效。問卷調查數據表明,86%的學生持肯定看法,喜歡當前的英語教學,僅有5%的學生持否定看法,還不適應新的教學模式。當然,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基于微型學習資源利用的教學模式還處于初步實踐階段,學生的網絡自主學習習慣、網絡自主學習適應性、網絡微型學習資源的態(tài)度、利用手機等新技術終端設備學習效果等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現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EB/OL] http://www.scio.gov.cn/ztk/xwfb/2014/gxbjhzyjyggyfzqkxwfbh/xgbd31088/Document/1373573/1373573.htm
[2]《現代職業(yè)教育體系建設規(guī)劃(2014-2020年)》http://dzx.hnisc.com/Article/ShowArticle. asp?ArticleID=780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鄄2020年)》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顧小清,顧鳳佳.微型學習策略:設計移動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8,(3)
[5]吳金紅.基于普適計算的高校泛在學習環(huán)境研究[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 2011,(4)
作者簡介:
王成霞(1973-),女,山東鄒城人,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副教授,碩士學位。研究方向:職業(yè)教育。
趙燕婷(1981-),女,山東濱州人,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講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職業(y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