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的突飛猛進,為圖書館走向數字現代化提供了技術保證。我國大多數圖書館館員知識結構單一,能力普遍不高,離建設數字化圖書館的要求還相距甚遠。因此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優(yōu)勢,建立并完善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圖書館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機制,提高高校大學生的素養(yǎng),從而提高服務水平。本文從多角度出發(fā),對目前高校圖書館的現狀及其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對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圖書館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機制的建立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新媒體 數字圖書館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44-02
一、新媒體的概念及特點
新媒體泛指利用電腦(計算及信息處理)及網絡(傳播及交換)等新科技,對傳統媒體之形式、內容及類型所產生的質變。新媒體一詞可以從產業(yè)區(qū)分、人機界面、藝術運動及其多媒體形式來詮釋,不同的詮釋是由于不同領域觀點(產業(yè)、科技、藝術、及傳媒)的出發(fā)點不同而有所不同。新媒體主要有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紙、廣播、電視、雜志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較之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自己的特點。新媒體新在哪里,首先必須有革新的一面,技術上革新,形式上革新,理念上革新,筆者認為后者更重要。單純形式上革新、技術上革新稱為改良更合適,不足以證明其為新媒體。理念上革新是新媒體內涵的核心內容。至于市場上那些以是否具備互動性來界定新媒體與否,則顯得太過片面,是不可取的觀點,因為是否具備互動性,是個別性問題,不具備普遍意義。我認為可以個別性識別新事物,但是不可以用其來定義事物。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媒體”必須具備以下幾點:
(一)價值性。就媒體本身意義而言,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
(二)原創(chuàng)性。新媒體之所以稱之為新,就新在這里,就是具備基本的原創(chuàng)性。這里的原創(chuàng)性,區(qū)別于一般意義上個人或個別團體單獨的原創(chuàng)性,應該具備特定的時間內時代所賦予的新內容的創(chuàng)造,一種區(qū)別于前面時代所具備的內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一種創(chuàng)新,更具備廣泛意義的創(chuàng)新。比如,分眾傳媒就是一種新興媒體,具備原創(chuàng)性,它之所以可以稱為原創(chuàng)是因為他把原有的媒體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間上,形式上是嫁接,理念上卻是原創(chuàng)。但那時的聚眾或者當下更多家類似的媒體,都是新媒體典范,他們或是不謀而合或是復制,這個原創(chuàng)是在這個特定的時間段內的原創(chuàng),仍可稱其為具備原創(chuàng)性的一面。而這個原創(chuàng)是理念上創(chuàng)新的典范。
(三)效應性。效應是在一定環(huán)境下,因素和結果而形成的一種因果現象。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特定效應的特性?;蛘哒f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一種更新的效應的特性。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qū)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網絡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國,屬于一種新型的信息載體,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應,在特定區(qū)域、特定時間內幾乎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這種效應必然產生特定的結果。由于這個效應的變化發(fā)展,不排除新媒體可以發(fā)展成為主流媒體的可能,也就是新媒體在一定的時機也可以脫離新媒體概念限制,所有的概念都是隨著發(fā)展而變化。
(四)生命力。新媒體作為媒體而存在,必須有一定生命力?;蜷L或短必須有其存在的價值體現,而這個價值體現的長短,就是生命周期。由于近幾年我國媒體的發(fā)展迅速,新媒體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受各類細分性媒體細分思維的影響,各種形式的創(chuàng)意嫁接層出不窮。但是僅限于形式新、技術新并不能決定其存在的價值,在無情的市場面前,折戟沉沙的數不勝數。就其原因而論,就是他們沒有把握住新媒體的核心價值是什么,而盲目生搬硬套,導致媒體不具備一定的生命力。因而這些在混亂中夭亡的媒體不能算是媒體,更不能稱其為新媒體。當然也許還有更多的因素左右新媒體的存在與發(fā)展,但是就時下一般意義而言“新媒體”的概念可以由此四個核心內容而相對界定。新媒體就是必須具備VOEL四個必備要素,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新媒體可以簡稱為VOEL媒體或OEL媒體,用以區(qū)別于狹義上的個別性新的媒體。這四個要素可以涵蓋其理念上的革新、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或者形式上的革新。至于是否運用到高科技,不是決定其新舊的關鍵,更不能決定其在一定時間內存在的價值。
二、高校圖書館的現狀及不足
以上是關于新媒體的幾點看法,接下來,我想談談目前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問題,以便對癥下藥,從而與新媒體技術相得益彰。
(一)館藏圖書不足。藏書少、學科面狹窄,文獻補充速度慢,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隨著圖書、期刊價格的不斷上漲,(外文書刊受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影響,年均價格增長率都在兩位數以上),對于圖書館來說無疑壓力沉重。因此,圖書館新書購入量呈轉念縮減的趨勢,圖書館藏書陳舊,新增圖書、期刊數量少,學生人均文獻量達不到國家評估指標的標準,也達不到高校圖書館規(guī)定的指標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讀者利用圖書館的積極性,同時圖書館形象也是大打折扣。
(二)服務水平不高。圖書館工作隸屬于文化服務范疇,應凸顯服務二字。有些人員缺乏這種服務意識,對讀者愛理不理,遇到棘手的問題則敷衍塞責。簡單如咨詢一個像開館時間類似的問題就可以反映出一個圖書館良好的服務形象。接待好讀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歸根結底是素質修養(yǎng)的體現。
(三)人才隊伍質量欠佳。館員的整體素質決定圖書館服務能力和水平。相較于各高校對教學和管理的重視,圖書館隊伍在整個高效隊伍中則顯得相對被忽視,人才結構不夠合理,館員整體水平偏低、多數是半路出家,僅憑任職期間進行業(yè)務培訓是遠遠不夠的,缺乏高層次的專業(yè)人才,導致整體服務和管理水平都相對落后,積累的問題很多,不能滿足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和讀者對圖書館的要求和期望。
在圖書館所發(fā)揮的作用中,建筑占5%,信息占20%,圖書館員占75%。表明館員的培養(yǎng)和開發(fā)十分重要,只有高素質的館員才能促進圖書館服務工作的深化,使圖書館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在眾多高校圖書館,圖書館福利待遇大不如前,對人才缺乏吸引力,又沒有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干與不干一個樣,使得真正有才華、有能力、有事業(yè)心的人不堪忍受,導致圖書館的人員流失嚴重。
(四)工作人員分工不合理。目前高等學校圖書館的現狀是普遍感到人員不夠,素質較差,完成任務不理想。但另一方面又普遍存在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人才浪費的現象。這與個人自覺性和人員的安排有關。筆者認為,這種現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許多圖書館工作人員對本職工作沒有一個正確理性的認識,認為工作內容過于簡單瑣碎,或者長期以來因缺乏激勵和刺激產生的職業(yè)懈怠,如果可以建立并完善激勵機制,就可以提高工作人員的自覺性與積極性,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
三、新媒體視域下的對策及建議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傳統的高校圖書館運行機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它的服務方式、技術手段乃至思維方式、為讀者服務質量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網絡、電子文獻的出現,給高校圖書館的業(yè)務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給高校圖書管理工作產生了強烈的觸動,圖書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和新的發(fā)展機遇。如果能夠將二者有效結合,既可以提高圖書館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這其中又有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那就是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只有良好的媒介素養(yǎng),才能更好的適應新媒體下的圖書館運作體制,使其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功用。否則也只是擺設而已,不能在實際應用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媒介素養(yǎng)指公民所具有的獲取、分析、評價和傳輸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側重的是對于信息的認知過程。媒介素養(yǎng)一詞為舶來品,主要包括能力模式、知識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獲取、分析、評價和傳輸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側重的是對于信息的認知過程。知識模式觀點認為,媒介素養(yǎng)就是關于媒介如何對社會產生功能的知識體系,其側重點是信息如何傳輸。而理解模式的觀點聲稱,所謂媒介素養(yǎng)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產和傳遞過程中受到來自文化、經濟、政治和技術諸力量的強制作用,側重的是對于信息的判斷和理解能力。1992年美國媒體素養(yǎng)研究中心對媒介素養(yǎng)下了如下定義:媒介素養(yǎng)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概括地說,所謂媒介素養(yǎng)就是指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主要包括公眾利用媒介資源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tài)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
(一)從意識角度提高大學生對新媒介素養(yǎng)的認識。在信息社會里,認識媒介將會成為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大學生作為將來社會文化精英的受眾群體之一,能否較正確地認識大眾媒介,能否完整和較客觀地評價媒介的性質、功能,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如果想有效地利用大眾傳媒,首先要在對媒介認識的基礎上,發(fā)現信息對自己或對社會的意義。圖書館是大學生獲得知識文化的除課堂以外的第二個主戰(zhàn)場,所以,在新媒體與高校圖書館相結合時,大學生有必要認識到其重要性和意義,從而更加主動更加積極的去關注和了解新媒體視域下的高校圖書館。
(二)進行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數據庫是圖書館實現計算機化、網絡化的關鍵。開發(fā)專題數據庫,發(fā)揮特色資源優(yōu)勢,提高利用率。在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過程中要堅持標準化、網絡化的原則,引導數據庫建設逐步向國際化方向發(fā)展。數字圖書館系統采用C/S模型,服務器端由圖書館服務器和對象服務器組合承擔。客戶、圖書館服務器和對象服務器構成信息傳遞的三角形架構,類似于傳統的讀者、目錄、書庫的三點結構。圖書館與科技部門通力合作,將本館文獻信息資源數字化,逐步縮小所購文獻信息的學科覆蓋范圍,實現資源的共享。
(三)加強館員的業(yè)務培訓提高自身素質,與時俱進。數字圖書館對于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圖書館員要想全面掌握這些新技術,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認清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性,讓大家有緊迫感,在全館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作為新一代的數字圖書館員首先要有愛崗敬業(yè)的精神,只有真正具備了這種品質,才能調動起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才會激發(fā)自身的潛能。此外作為新型館員要在工作中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勇于嘗試新事物,大膽創(chuàng)新,小心求證,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圖書館員擁有別人無法比較的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環(huán)境,應充分利用這些優(yōu)勢,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
在科技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信息化的基地,面對新環(huán)境下服務個性化需求不斷增長的趨勢,使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充滿生機和活力,為和諧社會的構建發(fā)揮積極的作用。作為新時代環(huán)境下的高校圖書館要不斷優(yōu)化部門職能,提高館員的素質和能力,并抓住機遇,不斷結合新媒體技術,注重培養(yǎng)、提高讀者的媒介素養(yǎng),創(chuàng)建一個管理科學、內容豐富、服務更具個性化和多元化、途徑更加多樣和新穎的新型圖書館,讓讀者在知識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知識,是每一個圖書館人的美好理想。
參考文獻:
[1]劉海萍.《館員——資源人及其培養(yǎng)》.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4)
[2]余勝.《圖書館之城建設的成效與發(fā)展思考》.深圖通訊,2006(4)
[3]深圳市建設“圖書館之城”(2006-2010)五年規(guī)劃.深圖通訊,2007(1)
[4]余子牛.《圖書館總館/分館制的研究與實踐》.深圖通訊,2007(1)
作者簡介:
丁新征(1978—),男,漢族,廣西南寧市人,河北大學管理學學士,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圖書館建設,信息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