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侯先芹 張素娟 惠 李 臺 勇▲.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康寧醫(yī)院護理部,浙江溫州 35000;.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康寧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浙江溫州 35000
?
華生關懷理論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的應用研究
王穎1侯先芹1張素娟1惠李2臺勇2▲
1.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康寧醫(yī)院護理部,浙江溫州325000;2.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康寧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浙江溫州325000
[摘要]目的研究華生關懷理論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的應用。方法選擇我院2014年9~12月入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2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00例。研究組予常規(guī)護理同時運用華生理論制定的特別措施進行人文關懷護理,對照組予常規(guī)護理。采用簡明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量表、生活質量量表(WHOQOL-100)以及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量表(SQLS)于干預后1個月、3個月(不足3個月選用出院時)、出院后3個月測評,評估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結果干預后3個月和出院后3個月兩組患者的MoCA評分均有增長,研究組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WHOQOL-100評分兩組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研究組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SQLS總分和心理社會量表評分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應用華生關懷理論的護理措施在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方面效果明顯,值得臨床護理借鑒和推廣。
[關鍵詞]華生關懷理論;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生活質量
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多起病于青壯年,是以基本個性改變和思維、情感、行為的分裂及精神活動與環(huán)境不協(xié)調為主要特征的一類常見的精神疾病,在精神疾病中患病率最高[1]。WHO的研究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多數不佳,約25%的患者在1次發(fā)作后完全恢復,約60%的患者呈發(fā)作性病程,約15%的患者會處于慢性衰退性病程[1]。精神分裂癥患者在采用精神藥物治療的同時,心理治療和關懷治療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認知和記憶能力較差,促進其社會康復、增強認知功能和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2]。華生關懷理論與整體護理一脈相承,是整體護理的延伸,它克服了傳統(tǒng)護理模式的不足,在重視操作性活動的同時,更注重身體與心理的護理,倡導為患者提供一種真誠、信任和心理支持的就醫(yī)環(huán)境[3]。本研究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華生的關懷理論,通過一系列的護理措施,通過正向鼓勵、支持及有效的護理人員與患者間關系,以減輕患者的壓力,提高患者的認識功能,改善自身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我院2014年9~12月入院的患者,在符合納入標準情況下,按照病歷號隨機抽取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200例,平均年齡(38.2±4.2)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00例。研究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同時運用華生理論制定的護理措施進行人文關懷護理,根據研究對象意愿進行相關關懷護理,給予心理疏導與勸慰,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兩組的年齡、性別構成、文化程度、有職業(yè)者人數等基線資料齊同,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年齡、性別構成、文化程度、有職業(yè)者人數比較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符合CCMD3的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4];病程5年以上;年齡在18~50歲;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調查;溝通無障礙,能夠獨立或協(xié)助下完成問卷調查。
1.2.2排除標準年齡<18歲,>50歲者;患有嚴重的軀體疾??;合并其他精神障礙者,如情感障礙、物質依賴等;學習能力中度或嚴重受損的精神分裂癥者;無知情能力同意者;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其他不適合參加本研究者。
1.3干預方法
研究組根據華生關懷理論要素,通過院內和院外的護理專家討論,制定了對患者的人性關懷舉措,改進服務流程,在護理操作中增加人性關懷的語言和行為。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為保證護理措施的同一性,對課題組成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研究組的主要護理干預措施如下。
1.3.1開展各種理論培訓首先讓臨床護理人員轉變護理觀念,組織華生關懷理論培訓,樹立“華生關懷護理”的新觀念。對全科護士的培訓,每周一次晨會培訓,每個月進行一次理論考核和一次華生關懷護理查房。華生關懷理論的核心內容是關懷的要素,即人文利他主義價值體系、信心和希望的灌輸等[5]。在整體護理模式下,通過不斷培訓讓護士將理論要素融入實際的工作細節(jié)中。
1.3.2營造良好的病房人文環(huán)境結合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年齡等情況,并分類按排患者安置在不同的病房,便于針對性護理。病房的設施、裝飾要體現人文關懷。墻上張貼華生關懷理論宣傳海報,其內容充滿人性化的卡通提醒貼,營造溫馨的病房環(huán)境,配置花籃、風景裝飾畫,營造暖色調、積極向上的氣氛,使患者感受到華生關懷護理治療的氛圍[6]。
1.3.3一對一從心理和生理上關愛每一位患者要求每位當班護士關愛每位患者,維護其尊嚴,給予合理的需求,從照料和護理過程中尋求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在住院階段,護士為患者實施精心安排和細心護理,每班至少花10 min坐在床邊同患者一起制定護理計劃、向患者自我介紹并且說明自己當天的職責,與患者談心,了解其信仰、人生觀、世界觀,深入精神世界,鼓勵和開導,灌輸積極樂觀的信念[7]。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在住院期間存有不同程度的生理不適,主要表現胃腸道不適癥狀和藥物副作用所致的不適癥狀。一對一地講解注意事項、解決方案和應對措施。
1.3.4開展體現人文關懷的護理活動①每周召開一次對患者的講座。向患者宣傳精神病知識、治療的方案、影響康復效果的因素以及相關預防復發(fā)的措施等。同時,安排講座給患者講解一些生活技巧、法律常識、時事新聞和科學文化知識,滿足患者對文化生活的需要。②陪同患者院內活動,活動中談心交流。每周兩次帶領患者到院內花園游玩,或者到院內簡易健身器材活動,陪同每位患者至少1 h。③根據對患者家庭基本情況和生活興趣的了解,實施藝術心理調節(jié)。每周二、周四下午到活動室進行音樂、書法、繪畫、舞蹈、健身操、棋牌類、球類比賽等藝術性心理干預[8]。激發(fā)患者對生活的興趣,融入到正常的生活,感受與大家的交流,提高自尊心,增強自信心,使患者盡量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1.3.5促進患者和家屬、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多數與家庭成員之間有隔閡和矛盾。針對因精神疾病導致的家庭問題,采用電子郵件或者電話對患者家屬進行康復知識輔導,鼓勵家屬與患者多溝通,加強對患者家屬的溝通指導和教育[9]。每月開展一次聯(lián)誼活動,邀請部分患者家屬參加由護理人員、患者及其家屬聯(lián)合參與的聯(lián)歡會,促進良好的交流和溝通。
1.4評價指標
評估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采用簡明蒙特利爾認知評估(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包括視空間執(zhí)行能力、命名、記憶、注意、語言流暢、抽象思維、延遲記憶、定向力等8個方面的認知評估,共計30分,得分越高認知功能越好[10,11]。應用生活質量量表(WHOQOL-100),總計有29個問題,分為經歷事情的感覺、做事的能力、日常生活的滿意程度和生活事件等四個部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滿意度越高[12]。采用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量表(SQLS)[13,14]1~5級評分,共30項,包括心理社會、動機/精力、癥狀/副反應三個維度,各維度得分與總分越低,表明患者的生存質量越好。干預后1個月、3個月(不足3個月選用出院時)、出院后3個月測評MoCA、WHOQOL-100及SQLS量表評分。
調查量表由主治以上的醫(yī)師負責,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除必要解釋外,原則上均由患者自主填寫,課題級成員當場檢查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如有疑問重新詢問核實,發(fā)現錯誤及時改正,如有遺漏項目提醒及時補齊,拒絕填寫則問清原因,并做記錄。
1.5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Epidata3.1軟件建庫,建立數據錄入-復查制度,對所有問卷和量表進行編碼、錄入,同時再次進行查錯、補漏及邏輯檢查,以保證數據的準確錄入。應用SPSS15.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組內采用F檢驗和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MoCA評分比較
見表1。干預后3個月和出院后3個月兩組患者的,比較MoCA評分均有增長,研究組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MoCA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MoCA評分比較(±s,分)
注:*干預后3個月和出院后3個月與干預后1個月組內比較,P<0.05
19.43±2.52 18.26±2.87 3.06 >0.05 22.66±3.56*20.14±4.08 4.65 <0.05 26.42±5.27*23.01±4.75*4.81 <0.05 6.98 5.37 <0.05 <0.05干預后1個月干預后3個月出院后3個月F值 P組別 n研究組對照組t值 P 100 100
2.2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WHOQOL-100)評分比較
組內比較,干預后3個月和出院后3個月與干預后1個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干預后1個月、3個月(出院時)、出院后3個月測評WHOQOL-100評分組間比較,研究組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WHOQOL-100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WHOQOL-100評分比較(±s,分)
注:*干預后3個月和出院后3個月與干預后1個月組內比較,P<0.05
66.43±7.52 62.26±6.26 4.35 <0.05 72.66±8.64*67.14±7.38*4.86 <0.001 81.42±8.82*73.01±8.51*6.86 <0.05 12.63 8.37 <0.05 <0.05干預后1個月干預后3個月出院后3個月F值 P研究組對照組t值P 100 100組別 n
2.3兩組患者生存質量量表(SQLS)評分比較
見表4。研究組SQLS總分和心理社會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慢性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長期性的狀況,其特征為逐漸的、進行性地減低正常生理功能,需要持續(xù)性的治療和護理[15]。慢性精神分裂癥的主要特點是病程長、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往往產生很多心理、社會方面的問題[16]。華生(Jean Watson)是美國杰出的護理學專家,創(chuàng)立了華生關懷理論,她強調護理是一門人性科學,建立在人性價值的基礎上,關懷是護理的本質。黨金等[17]的研究結果顯示,現代醫(yī)療模式以“人”為本的護理,不僅關注疾病本身的同時,采取華生關懷理論的支撐,并滿足患者心理護理及回歸社會的需求。馬芳等[18]研究結果顯示:華生關懷理論以人為本,強調對人信念的秉持,尊重患者的個別性。對于慢性病患者在融入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近年來,精神分裂癥的治療已從單純控制癥狀發(fā)展到最大限度地改善社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目前,對于華生關懷理論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識功能及生活質量的護理干預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從了解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情況,運用華生關懷理論,改善患者的認識功能及生活質量。本研究在干預后1個月、3個月(不足3個月選用出院時)、出院后3個月測評MoCA、WHOQOL-100、SQLS量表結果表明,多項指標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表明研究組患者在干預后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有明顯提高。驗證了本研究制定的干預措施的效果。
表4 兩組患者SQLS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SQLS評分比較(±s,分)
注:*干預后3個月和出院后3個月與干預后1個月組內比較,P<0.05
79.06±16.14 90.42±19.06 4.55 <0.05 27.51±5.88 32.37±6.96 5.33 <0.05 35.23±6.74 36.22±7.90 2.73 >0.05 17.32±3.52 19.83±4.20 1.58 >0.05 62.77±13.33*75.11±16.39*5.84 <0.05 20.27±4.31*26.26±6.05*8.06 <0.05 25.15±5.08*31.20±6.33*7.45 <0.05 16.35±3.94 18.65±4.01 4.09 <0.05 51.92±12.21*60.96±14.45*4.78 <0.05 15.53±3.78*19.25±4.45*6.37 <0.05 21.11±4.86*27.30±6.02*8.00 <0.05 14.38±3.57*15.41±3.98*1.93 >0.05 12.44 11.98 9.67 9.15 13.37 10.11 8.04 8.83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干預后1個月 干預后3個月 出院后3個月 F值 P項目 組別SQLS總分心理社會量表精力動機量表癥狀副反應量表研究組對照組t值 P研究組對照組t值P研究組對照組t值 P研究組對照組t值 P
此次研究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華生的關懷理論,通過提升護士自身的認識,對患者生活的關心和心理的撫慰,從照顧和治愈過程中注重交流,讓患者感受正常愉快的生活,建立信任關系。在交流中解決心理問題,提高康復效果。在系統(tǒng)的護理措施下,通過各種不同的文化互動形成人道主義利他主義價值體系,且用于實踐;護理干預中為患者灌輸信心和積極的心態(tài),體現護士在促進康復的角色[19]。協(xié)助患者多種渠道交流,尋求健康行為,通過正向鼓勵、支持及有效地與護理人員、家屬和患者間溝通,以減輕患者壓力,提高患者認識功能,改善自身生活質量。
關心和被關心是人類的基本需要,而這種需要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顯得尤其迫切和普遍[20]。在整個護理過程中,尊重其人格及情感、互動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護士應用華生關懷理論主動關懷患者,處處為患者著想,真心交流,在思想上激勵和實行心理護理,體現關懷的價值觀。因此,人文關懷護理干預措施能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為其回歸社會打下基礎。本研究不僅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識功能和生存質量更全面的了解,以期指導臨床通過相應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為臨床護理提供有效的方式。
[參考文獻]
[1]蔡焯基,翁永振,主編.精神分裂癥-病因.診斷.治療.康復[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67.
[2]趙靖平,吳仁容,國效峰.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精神分裂癥綜合干預的系列研究[Z].項目立項編號:鑒定單位:鑒定日期:2012-12-21
[3] Chen SC,Chou FH. A comparison of the caring thearies of Swanson[J]. Hu Li Za Zhi,2010,57(3):86-92.
[4]胡存安.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和分型的推薦方案及說明[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七屆學術年會組委會.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七屆學術年會組委會,2006:247
[5]鄭連雪,陳秀敏,丁紅云.華生關懷理論在艾滋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27(12):1299-1300.
[6]林爽,張迎,韓晶,等.華生關懷理論對老年癡呆癥患者的臨床干預效果[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5,15(18):3558-3560.
[7] Lachman VD. Applying the ethics of care to your nursing practice[J]. Medsurg Nursing,2012,21(2):112-116.
[8]吳莉,周文娟,李娟. 4×4關懷步驟在人文關懷護理試點病房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3,27(13):1246-1247.
[9]郭晶,劉素珍.華生關懷理論在1例非血統(tǒng)妄想患者照護中的應用[J].醫(yī)學與哲學(B),2012,33(9):55-57.
[10]馬強,谷新醫(yī),高平,等.蒙特利爾認知評估在老年人群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0,47(14):48,67.
[11]陳寧,何俐.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的研究和應用概況[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9,35(10):632-634.
[12]劉婷婕,陳坤.生活質量量表在生活質量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26):113-116.
[13] Nan Luo,Boon-Kheng Seng,Feng Xie,et al.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 (SQLS)in English-and Chinese-speaking Asians in Singapore[J].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07,17(1):56.
[14]駱宏.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量表(SQLS)中文版:修訂及臨床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02:78.
[15]崔麗萍.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反應特點及護理[J].白求恩軍醫(yī)學院學報,2004,2(4):256.
[16]李作峰.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的調查研究[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2,(14):1675-1677,1702.
[17]黨金,施忠英.華生關懷理論在老年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3,15(8):1080-1082.
[18]馬芳,宋建華.華生關懷理論在慢性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探索[J].醫(y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08,29(9):75-76.
[19]馮靚.強化心理干預在社區(qū)慢性病患者不良情緒中的影響效果研究[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2,38(9):2206-2208.
[20] Lukose A. Developing a practice model for watsot1’s theory of earing[J]. Nurs Sei Q,2011,24(1):27-30.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Watson caring improving cognitive function and life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WANG Ying1HOU Xianqin1ZHANG Sujuan1HUI Li2TAI Yong2
1.Department of Nursing,Kangning Hospital Attached to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00,China;2.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Kangning Hospital Attached to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Watson caring theory i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Methods Retrospective 100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from September to December 201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study group used routine care while the use of special measures of Watson theory developed humanistic nursing care. The control group used routine care. The explicit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Scale,Quality of Life Scale(WHOQOL-100),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SQLS)were applied a month,three months(less than three months chosen the time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and three months after discharge evaluation,assessment of cognitiv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both group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MoCA scores of both two groups increased three month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discharged three months later. The score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significantly; WHOQOL-100 rating scores of two groups were differen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while the scor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SQLS rating scale total score and psychosocial score of study group were higher,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Watson caring nursing theory in improving cognitiv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hronic schizophrenic patient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it is worth learning and promotion of clinical care.
[Key words]Watson caring theory; Schizophrenia; Cognitive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9701(2016)03-0153-04
[基金項目]浙江省溫州市公益性科技計劃項目(Y20140472,Y20140478);浙江省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計劃項目(2015KYB368);浙江省溫州市醫(yī)藥衛(wèi)生科學研究項目(2015B21,2015B22)▲通訊作者
收稿日期:(201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