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晨鈺
摘要:在合同法中顯失公平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制度,它為公平原則提供了補充,也對合同自由進行了一定的限制,本文通過對于顯失公平的歷史沿革構成要件及法律效果等的詳細討論來分析顯失公平制度,進而闡述物價上漲對合同顯失公平可撤銷權的影響。
關鍵詞:顯失公平;合同撤銷權;物價上漲
一、 顯失公平概述
(一)顯失公平制度的歷史沿革
起初羅馬法中并沒有關于顯失公平的概念,主要是奉行形式主義的宗旨,只要按照向神宣誓的嚴格且固定的形式完成個人之間的交易,無論內(nèi)容是否顯失公平都具有法律效力。但羅馬帝國時期受道德哲學和神學的影響,出現(xiàn)了價格與價值的概念,金錢的貶值影響了正常的交易,因此出現(xiàn)了半價規(guī)則,這也是顯失公平制度的雛形,但只能用于不動產(chǎn)的買賣及分割。法國古代法時期,神學學者和教規(guī)學者建立了所謂的公平價格原則,以此來倡導交易中的道德精神,對于違背當事人意愿的合同視為無效,但顯失公平原則并未被習慣法所采納。德國的立法者采取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并不以履行和對待履行的等值性為基礎,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制了顯失公平問題。傳統(tǒng)英美法對于顯失公平主要根據(jù)意思自治原則,同時也具有法院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由于經(jīng)濟自由主義和契約自由原則的沒落,加之社會本位思想的發(fā)展進步,交易公平及社會公正理念的普及,促進了顯失公平制度的發(fā)展,以法國為代表的大陸法國家在合同立法上增加了許多的相關規(guī)定,在動產(chǎn)交易方面也可以運用顯失公平制度。我國在《民法通則》中規(guī)定了顯失公平制度的客觀條件,雖在使用中存在著些許爭議,但已在立法中得到了確認。
(二)顯失公平的構成要件
各國立法對于顯失公平的構成要件都有著不同的規(guī)定,在學說方面上也存在著不一樣的見解。一種是認為顯失公平的構成要件是單一的,當事人雙方的義務及權利在客觀上呈現(xiàn)出不平等的狀態(tài)導致出現(xiàn)利益嚴重不平衡,以此構成顯失公平的現(xiàn)象。另一種是認為顯失公平應將主觀和客觀相結合起來,在利益明顯不平衡的基礎上添加主觀的要件限制。這一問題也在我國立法過程中引起爭論過,后結合各國立法及學說和我國具體的情況,對顯失公平的構成要件劃分為兩種。一是客觀要件,是指當事人之間在合同約定的相互給付的客觀利益明顯的不平衡,對于顯失公平的客觀要件進行確定共有定性確定和定量確定兩種確定方式。二是主觀要件,是指因當事人不具有經(jīng)驗的輕率訂立了顯失公平的合同所導致的主觀過錯。由此可見,各國立法、學說及國際組織關于顯失公平構成要件的規(guī)定各不相同。
(三)顯失公平的法律效果
各國關于顯失公平的法律效果的法律規(guī)定有所不同。德國的法典認為暴利行為是違反善良風俗的適用事例,因此被視為是無效的法律行為,法院對此行為無法進行適當?shù)膬r格代替,通行的學說不接受將違法善良風俗的行為轉換成符合善良風俗的做法?!斗▏穹ǖ洹分幸?guī)定到如果發(fā)現(xiàn)顯失公平的存在,受害者具有取消契約的請求權。我國的《合同法》中規(guī)定可以變更或撤銷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的法律效果。對于顯失公平合同的效力不能一律都劃分為無效,這樣會顯得過于僵化,也有可能忽略了當事人的意思。把顯失公平劃分為可變更和可撤銷的法律行為,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運用,更方便和靈活的處理問題,并且符合當事人的意思和社會現(xiàn)實的要求,在基礎上避免顯失公平的負面影響的發(fā)生。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對于顯失公平行為的變更及撤銷的關系,主要根據(jù)當事人的主張進行變更或是撤銷,法院只可以對變更進行是否同意的裁決。
二、合同撤銷權的限制與排除問題
在我國的合同法中表明合同撤銷權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便是重大誤解,就本身而言,當誤解方故意發(fā)生過錯就不會構成誤解,反而有可能形成欺詐的犯罪行為。根據(jù)大陸法系各國的規(guī)定,當誤解方存在過失時不會影響撤銷權,但當存在重大過失時便會失去撤銷權。但這不利于保護無過錯的一方,所以當完善有關立法時要對于重大誤解所產(chǎn)生的合同撤銷進行一定的限制。在早期的大陸法或英美法中,合同符合法定的要件便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無論內(nèi)容是否公平,只要是當事人自己簽訂的便具有法律效力。在我國的立法中認為乘人之危是與顯失公平有著并列關系的,認為這屬于可撤銷的原因之一,同時對于通過欺詐或脅迫等手段讓當事人違反自身意愿簽訂的合同也是合同撤銷權的原因之一。
三、物價上漲對合同顯失公平可撤銷權的影響
(一)撤銷之訴中顯失公平的認定標準
公平是人們一直追求的一種人性及理念,存在著一定的抽象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合同法中的公平很難提供一個準確的認定標準。當事人追求公平時會帶有主觀因素,會因自身的需求、喜好及觀念等進行變化,帶有一定的不穩(wěn)定性與相對性。訂立合同時要根據(jù)當事人真實的意愿自由平等地達成協(xié)議和交易,這樣才是公平的合同,由此可見,顯失公平中的公平是指違反當事人自身的意愿的行為,不是只有利益的失衡。物價上漲會導致合同出現(xiàn)顯失公平的行為,主要是因為合同簽訂時規(guī)定了物價出現(xiàn)波動一律不予以調(diào)整。根據(jù)上述的顯失公平中公平的含義,雖然雙方是處于同意也就是不違背自身意愿的狀態(tài),但是這個規(guī)定違背了雙方合理分擔的原則,承包商可以按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提出變更或是撤銷的請求。
(二)合同顯失公平原則的貫徹
顯失公平原則主要的作用就在于對于合同中的不公平進行校正和保護合同的正義性,它主要是限制和約束合同自由原則,并不是否定合同自由原則。首先要明確顯失公平的認定標準和維持顯失公平的實質(zhì)性與程序性的統(tǒng)一,充分運用價格機制的作用。其次關于顯失公平的效力方面要表明變更為第一效力,而撤銷為第二效力,充分說明顯失公平效力的層次性,進而對合同的穩(wěn)定性進行維護,也防止了公平對合同自由的過分干預。最后要在相關法律規(guī)定中說明顯失公平原則的適用范圍,主要的保護者是消費者或經(jīng)濟上的弱方,同時對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限制,防止對于合同自由原則的過分干預。當物價上漲導致了顯失公平的現(xiàn)象發(fā)生,消費者或經(jīng)濟上的弱者就可以采取顯失公平原則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可以對不公平的條款進行變更,運用合同顯失公平原則來保護自己。
(三)顯失公平與乘人之危的現(xiàn)實困境與制度重構
關于顯失公平與乘人之危的取舍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是認為乘人之危的原因與顯失公平大致相同,可以將乘人之危取代顯失公平,進而再做出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二是認為應將暴利行為的概念恢復,把乘人之危與顯失公平都劃分到暴利行為之內(nèi)。顯失公平在構成要件上同時具備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面,相對于乘人之危更加客觀和具體。乘人之危和顯失公平都屬于法律干預當事人自治和平衡雙方對立意思的法律工具,但根據(jù)我國多年的理論和實際情況證明了乘人之危和顯失公平之間的制度界限不是很明顯,但在構成要件及自身功能上存在著相似的部分,有可能加大制度運行的難度,不利于發(fā)展合同自由原則,因此保留顯失公平是社會實踐的結果。(作者單位:安徽大學)
參考文獻:
[1]李君臨.顯失公平的法律效果探析——兼評合同撤銷權的行使[J]. 中國證券期貨 , 2013(08):12-20.
[2]武正瀟.論我國行政合同撤銷制度的設立[J]. 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4):34-40.
[3]谷彬 .物價上漲對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J]. 中國市場 , 2013(47):56-65.
[4]劉瑞娜 .流通領域和物價上漲的關聯(lián)性研究[J]. 中國流通經(jīng)濟, 2011(0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