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顯艷,陳善珍,楊祖龍
(1.內江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內江 641000;2.瀘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瀘州 646000)
?
川東革命老區(qū)婦女當下生活狀況研究
崔顯艷1,陳善珍2,楊祖龍1
(1.內江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內江641000;2.瀘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瀘州646000)
摘要:川東革命老區(qū)婦女群體為蘇區(qū)的鞏固和發(fā)展、工農紅軍的長征行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針對川東革命老區(qū)婦女當下生活狀況,從個人基本情況、對革命老區(qū)傳統(tǒng)的認識和認知、婚姻家庭、勞動、業(yè)余生活、女性意識狀況6個方面的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長期生活在川東革命老區(qū)的女性群體的當下生活正處于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生活并存并緩慢過渡的狀態(tài)、多級交錯狀態(tài)、現(xiàn)代生活邊緣化狀態(tài)。
關鍵詞:川東革命老區(qū);婦女群體;調查對象;當下生活狀況
一、問題起因
筆者來自川東革命老區(qū),在巴文化區(qū)域生活過近30年,并長期關注女性問題。當讀到何光表著的《川陜蘇區(qū)的婦女狀況》一書時,感慨萬千。三大主力紅軍中,一方面軍隨軍長征的婦女有三十名;二方面軍隨軍長征的婦女有二十余名;四方面軍從鄂豫皖入川時隨軍來的婦女也只有四十余名。到1935年3月,撤離川陜蘇區(qū)向西轉移時,隨紅軍長征婦女在編制內的已近萬人,實際上,踏上長征路的四川婦女在一萬人以上。1936年10月,在甘肅會寧會師時,紅四方面軍中的女戰(zhàn)士只幸存兩千多人了。隨紅四方面軍組建的西路軍渡河的女紅軍約為一千八百余人, 1937年3月中旬部隊浴血苦戰(zhàn)突圍進入冰天雪地的祁連山時,婦女僅剩三百余人,奉命改編為婦女獨立團,負責掩護總部突圍的重任,戰(zhàn)斗最后僅余的十多個女戰(zhàn)士也落入敵手,至此,西路軍一千八百余名女戰(zhàn)士全軍覆沒。隨四方面軍紅軍長征的近萬名婦女最后幸存的僅僅五百多人[1]。這一串串數(shù)字引起筆者對川陜蘇區(qū)婦女的無限尊敬和同情,這些巴山姑娘,在蘇區(qū)踴躍參軍,在長征路上千辛萬苦,在戰(zhàn)場上浴血奮戰(zhàn),在被俘后被馬家軍慘絕人寰地蹂躪踐踏,在流浪中孤苦伶仃,在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西路軍幸存者)的歷次政治運動中被當作“叛徒”“反革命”,以及在“文革”中遭到各種摧殘等,在這些值得人們緬懷和憐憫的婦女的身上發(fā)生的一樁樁事件、一幕幕場景,真是令人掩書難以釋懷。在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當下,川東革命老區(qū)婦女生活狀況值得社會關注。
二、問卷調查分析
(一)調查問卷說明
筆者于2015年1月份與課題組成員瀘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的陳善珍教授到革命老區(qū)達州市、達州市宣漢縣大成鎮(zhèn)進行過實地考察,與當?shù)貗D女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并在宣漢縣大成鎮(zhèn)、五寶鎮(zhèn)、開江縣永興鎮(zhèn)共發(fā)放了16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試卷150份。調查問卷涉及到5個方面內容:第一,個人基本情況(涉及年齡和文化程度);第二,對革命老區(qū)傳統(tǒng)的認識和認知;第三,婚姻家庭狀況;第四,勞動、飲食狀況;第五,業(yè)余生活狀況;第六,女性意識狀況。
針對回收問卷答題情況可知,整個試卷有以下3個方面的背景:第一,因所調查婦女的年齡、文化和理解的差異,存在著有的部分題目未完全填寫和一個題目選項多樣的問題;第二,如基層女干部對當?shù)厝丝谇闆r概括的“三八六〇六一部隊”那樣,長期生活在革命老區(qū)的婦女群體屬于中老年婦女、女學生及小女孩(后兩者沒法進行調查),因此本次調查對象具有身體弱、文化程度低、年齡大的特點,年輕、文化程度高、身體好的女性往往只是在過年過節(jié)期間短暫居??;第三,因本次調查是通過大成鎮(zhèn)政府組織政府工作人員與村婦女干部進行的,因此,本次調查問卷涉及面雖不夠全面,但基本上是調查對象情況的真實反映,對于研究長期生活在川東革命老區(qū)婦女群體的當下生活狀況有一定價值。
為了方便計算,所有百分比都采用整數(shù)計算。
(二)調查問卷分析
1.基本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被調查人員中年輕女性很少,僅占4%,46~60歲的人員共有69人,占總人數(shù)的47%,加上60歲以上的人員比例就高達63%,17歲以下(兒童和學生)的女性沒有參與調查,60歲以上的婦女參與程度低,這足以證明長期生活在川東老區(qū)的女性以40歲以上婦女為主的特征。參與調查婦女群體的文化程度小學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大,大學和文盲所占比例相等,但實際情況應該為大學文化程度者參與調查比例高,而小學文化程度者參與調查比例遠遠不夠。根據(jù)相關題目可以推測出的一個結論為:不是年齡大的文化程度就低,相反,存在著相當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反而年齡比較小,這說明部分年齡大的婦女在年輕時文化普及率并不低??傮w而言,調查對象的文化程度不高,小學與文盲所占比例高達52%。
表1 個人基本情況
2.對革命老區(qū)傳統(tǒng)的認識和傳承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川東革命根據(jù)地婦女對革命傳統(tǒng)基本上是陌生的,真正清楚革命歷史的僅占3%,聽說、不了解的人竟然占59%,了解的人只有38%。認為革命傳統(tǒng)對自我產生影響的人占41%,認為革命傳統(tǒng)對自我無影響的人占37%,處于無所謂狀態(tài)的人所占比例為22%。愿意傳承革命精神講述革命故事的人占80%,不愿意傳承革命精神講述革命故事的比例占20%。這說明川東婦女對于川東革命老區(qū)的歷史是有認同感的,但她們對革命歷史的了解卻遠遠不夠,而且對革命傳統(tǒng)對自身精神產生的影響缺乏認同和思考。這些調查對象絕大多數(shù)都處于45歲以上,這強有力地表述著傳統(tǒng)精神正在它的發(fā)源地漸漸消失,現(xiàn)實與歷史之間的距離正在不斷地擴大這一不爭的事實。
表2 對革命老區(qū)傳統(tǒng)的認知和傳承狀況
續(xù)表
3.婚姻家庭、兩性關系狀況。婦女的婚姻、兩性關系、家庭關系狀況是其生活狀況的核心內容,其婚姻的滿意度、性問題的自覺度、家庭人際關系的和諧度成為其實際生活質量的關鍵指標。表3、表4、表5基本呈現(xiàn)出了川東革命老區(qū)婦女在這三方面的狀況。問卷結果顯示,真正通過自己先認識再走入婚姻殿堂的僅占13%,通過他人介紹和媒人牽線搭橋的占82%,可以說她們的婚姻絕大多數(shù)是通過傳統(tǒng)方式完成的,但她們對自由戀愛方式的認同度仍然達到56%。總體上,她們對自己的婚姻還是比較滿意的,認為夫妻融洽和較好的人數(shù)占78%,她們對丈夫的不滿意度較低,僅占12%。從調查對象最看重丈夫的方面看,好脾氣最高,占46%,家庭責任感占43%,這一結果充分說明川東革命老區(qū)婦女選擇丈夫時具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并且比較重視家庭的穩(wěn)定性,但同時對自由戀愛充滿向往。
通過表4可以看出,川東革命老區(qū)婦女在兩性關系問題上的態(tài)度。能夠接受再嫁的人群達到64%;對于未婚同居不能接受的人占53%,認為情有可原和無所謂的比例占47%;對不忠行為,不贊同的人與不干預和可原諒的比例比較接近,分別為56%、44%。這些數(shù)字說明調查對象在兩性關系問題上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通過表5,可以分析出川東革命老區(qū)婦女在家庭人際關系處理上處于自然狀態(tài),缺乏主動意識,缺乏反思和理性能力,婆媳關系較好的僅占23%,不好的高達29%,對如何處理婆媳關系問題沒有進行思考的人達到46%。因為調查對象大部分年齡較大,認為處理婆媳關系難點在媳婦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這說明婆媳關系處理從自身找原因的比例就更低。
表3 婚姻狀況
表4 兩性關系問題
表5 家庭關系狀況
續(xù)表
4.工作勞動和經濟地位狀況。表6顯示,調查對象家庭經濟來源主要來自外出打工(占39%)和經濟作物(23%);女性仍然是家務勞動的主要承擔者(家務占35%、妻子做占38%)。婦女勞動狀況及其家庭經濟來源有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家庭中有外出打工人員的婦女與鄉(xiāng)鎮(zhèn)中心周邊的大部分婦女,對于家庭經濟來源作用相對較小,她們更多的是帶孩子做家務;第二種情況,偏遠地區(qū)無人外出打工、做生意的家庭中的婦女不僅是家務勞動的主要承擔者,而且是生產勞動的重要參與者,這批婦女應該說是最辛苦并對家庭收入起到重要作用的群體。第三種情況,處于偏遠地區(qū),但家中有外出務工者或經濟來源的家庭中的婦女要承擔家務和生產勞動,她們雖體力勞動量大,但經濟壓力較小。無論哪種情況,川東革命老區(qū)婦女的勞動狀況和勞動環(huán)境都不好,累的太累,閑的又太無聊,教育孩子的任務重,尤其是隔代教育會讓她們無所適從。從表6可以看出,女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少部分的比重在72%,在經濟開支中妻子說了算的只占36%,這足以說明女性在家庭經濟生活中仍然沒有擺脫傳統(tǒng)中國女性的角色。
表6 勞動、經濟地位狀況
5.業(yè)余生活狀況。工作勞動是人的主要價值的體現(xiàn),但業(yè)余生活方式更能體現(xiàn)人的自由狀態(tài)。雖這些答案選項不能全部囊括她們的業(yè)余生活內容,但通過表7還是可以大致了解長期生活在川東革命老區(qū)的婦女群體的業(yè)余生活狀況。一方面,部分人仍然固守傳統(tǒng)方式,另一方面現(xiàn)代方式也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改變著她們的生活。串門聊天和做針線兩大傳統(tǒng)婦女業(yè)余生活方式仍然是其主體,占57%。同時看電視成為革命老區(qū)大部分婦女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比例達到79%,不看電視的只占21%。注重故事性仍然是其選擇的重點,家庭類和戰(zhàn)爭類節(jié)目(占74%)是她們主要關注的內容。聊天內容為家長里短的占34%,生產生活技能占46%,故事新聞占30%。只要有條件就會主動走出去的人占55%,不出去的人僅占9%,有心理沖動但不會選擇去的占34%。這一組數(shù)字說明關注身邊人和事是川東革命老區(qū)婦女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她們的生活仍然具有傳統(tǒng)溫情的人情世界特征,當然這種世界也在被改變,雖然一部分人很保守,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渴望。
表7 業(yè)余生活狀況
6.女性意識狀況。我們通過對總體狀況的關注和對女性地位等有關問題的思考來考察其女性總體狀況。表8顯示,總體上說,她們身體健康意識較強,但通過醫(yī)學知識來預防疾病和身體保養(yǎng)的意識比較淡薄。她們自我判斷身體狀況好的占46%,不好的僅占11%;看病方式方面,立即定期治療的占53%,買點藥吃的和拖延后吃藥的占到47%;對婦科病比較了解的僅占21%,了解一點點的占56%,不了解的占23%;通過翻書有意識地了解婦科病的僅占12%,通過看電視、醫(yī)生說的、別人講的等被動方式了解的高達88%。表9顯示,她們對女性地位高的認同度較高,占63%,認為女性教育問題很重要的占64%,逢年過節(jié)上桌吃飯的占64%,認為當今女性夏天穿著好看的占82%;但不能忽視當今仍有37%的人認為女性地位不高、36%的人認為女孩教育不重要,還有36%的女性逢年過節(jié)不上桌吃飯,18%的人認為當今婦女夏天穿著妖氣。
表8 身體狀況
表9 女性意識狀況
三、結論
(一)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生活并存并緩慢過渡的狀態(tài)
長期生活在川東革命老區(qū)的女性群體在婚姻家庭、身體、業(yè)余生活、女性意識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趨向??粗卣煞蚱夂?、責任感、長相好的分別占46%、43%、6%;對再嫁認為難以接受、是正常行為、完全認同的分別占36%、42%、22%;對未婚同居不能接受、情有可原、無所謂的分別占53%、38%、9%;對不忠行為不贊同、不干預、情有可原的分別占56%、33%、11%。其身體健康意識增強,定期治療和不定期治療的分別占53%、47%;了解婦科病的方式為自己學和聽別人講分別占51%、49%。認為女孩教育重要與不重要的分別占64%、36%。業(yè)余生活方面,做針線和看電視的分別占23%、26%;談家長里短(身邊)和談身外事的分別占34%和30%。這一組組比較接近的數(shù)字說明了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生活方式在她們的生活中并存,并呈過渡狀態(tài)。雖然在她們的生活中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才有的電視、手機、現(xiàn)代醫(yī)療等內容,但她們接受的是物質外衣,與現(xiàn)代社會的精神價值離得依然較遠,因此,相對于發(fā)達地區(qū)來說,這種過渡還處于十分緩慢發(fā)展的狀態(tài)。
(二)多級交錯狀態(tài)
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所呈現(xiàn)的結果都顯示,長期生活在川東革命老區(qū)的女性群體的當下生活狀況呈多級交錯特征,鄉(xiāng)鎮(zhèn)中心周邊的婦女、偏遠農村的婦女、家中有經濟來源(外出務工人員、做生意人員等)的婦女、主要靠農產品維持經濟收入的家庭婦女、經濟收入微薄的老年婦女等因經濟因素造成的婦女生活狀況區(qū)別明顯,且因地理位置的區(qū)別(鎮(zhèn)中心及周邊、鄉(xiāng)村)呈互相交錯狀態(tài)。因此,家庭經濟收入和地理位置成為影響婦女生活狀態(tài)的兩大基本因素。
(三)現(xiàn)代社會生活邊緣化狀態(tài)
長期生活在川東革命老區(qū)的女性群體基本上處于自然生活的狀態(tài),她們的精神世界仍然處于群體內互相取暖的階段,她們獲得外界的信息主要靠電視、外出人口零散信息傳遞和微量的政府政策普及渠道。因電視節(jié)目的娛樂化、快餐化、庸俗化、功利化及對她們而言的外域化特征,也難以構建其精神世界,她們還是生活在她們自己的文化世界中。不僅如此,因為文化水平偏低、大量年輕勞動力的缺席、農業(yè)生產的逐步弱化、革命老區(qū)傳統(tǒng)精神尤其是婦女重要地位的歷史傳承精神的斷裂,長期生活在川東革命老區(qū)的女性群體價值世界的重塑面臨巨大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何光表.川陜蘇區(qū)的婦女狀況[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2.
A Report of Women’s Present Life in Eastern Sichua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CUI Xian-yan1, CHEN Shan-zhen2, YANG Zu-long1
(1.Nei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eijiang 641000, China;2.L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uzhou 646000,China)
Abstract:Women from eastern Sichua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and sacrifice to the consolidation and growth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and Long March of the Chinese Red Army of Workers and Peasants.Focusing on the women’s present living conditions in this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the author has conducte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covering aspects as basic individual situation, knowledge and cogn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marriage and family, labor, pastimes and femal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it is safe to conclude that women’s present life is in the midst of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life, a state of coexisting, slow transition, multilevel crisscross and marginalized modern life.
Key words:eastern Sichua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women’s groups; respondents; present life
收稿日期:2016-03-15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課題“革命老區(qū)當下婦女生活狀況調查”(項目編號:SLQ2012C-11)
作者簡介:崔顯艷(1972—),女,內江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文藝美學、女性文學、婦女問題研究;陳善珍(1966—),女,瀘州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系教授,主要從事女性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兒童文學研究;楊祖龍(1973—),男,內江職業(yè)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建筑管理、建筑監(jiān)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838(2016)03-0050-06
·女性與社會發(fā)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