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奔跑、飛躍、旋轉、翻騰,如一條蛟龍在城市里飛檐走壁,
這不是只能在舞臺和屏幕中看到的特技表演?;蛟S在某個晴朗的早晨,在街對面的公園,
你也能不經意間捕捉到某個迅速閃過的身影,手腳并用地在高墻與平地間挪移,
這就是跑酷。
跑酷,是個極好的中文翻譯,因跑而酷,既體現(xiàn)出運動本身的特點,又增添了其獨有的個性。跑與酷兩個字都是簡單易懂的,但是連在一起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跑酷運動員趙鴻剛給家鄉(xiāng)的親友介紹自己的專業(yè)是跑酷時就被問到,跑酷是做什么的?他用了一個很豪氣的回答:“飛檐走壁?!?/p>
跑酷,官方一點的解釋是,一種用最有效的方式,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的運動,不借助任何工具,完全依靠自身的速度與力量。
自由與挑戰(zhàn),可能就是跑酷吸引人的地方。對于跑酷精神,跑酷運動員張云鵬的理解是“自由,不受環(huán)境拘束”。趙鴻剛談到接觸跑酷7年來的收獲時也表示,最有意思的是完成一個新的高難度動作所獲得的成就感。因為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跑酷運動員可以自由發(fā)揮想象,打破身體機能的限制,不斷地自我完善和自我突破。在越過一座高墻的時候,既可以單手支撐一躍而過,也可以助跑幾米空翻過去,甚至可以像蜘蛛俠一樣手足并用地快速爬過,只要能夠流暢完成而不受傷,就是成功。
跑酷來自于法語Parkour,本意指的是軍事訓練中的障礙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進入了大眾視野,成為一種新興的極限運動。若研究跑酷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百年之前。1902年5月8日是一個悲慘的日子,馬提尼克島最高峰培雷火山爆發(fā),短短幾分鐘造成3萬多人喪生,當時馬提尼克島最大城市圣皮埃爾也隨之消亡。這是舉世關注的災難,馬提尼克島的宗主國法國責無旁貸地擔起了救援任務。法國海軍軍官喬治·赫伯特(Georges Hébert)被委以重任。他帶領屬下到達當?shù)睾蟀l(fā)現(xiàn)當?shù)厝松眢w柔軟、靈活、有技巧、能持久、有耐力,“而他們并沒有進行過體育類的訓練,是他們本來的生活把他們訓練成這樣。”喬治·赫伯特于是把士兵的訓練與非洲土著的運動競技相結合,以期讓士兵更靈活和強壯,這種訓練也大大提高了人的應急反應。
回到法國后,喬治·赫伯特成為一名體育大學導師,他根據(jù)在馬提尼克島的經驗創(chuàng)立了“Methode Naturelle”(自然方法),包括10基本動作:走、跑、跳、四足運動、攀巖、平衡、投擲、舉重、自衛(wèi)和游泳。這個方法意在通過體力訓練發(fā)展人的 “三大能力”:精力(毅力、勇氣、冷靜和堅定性),道德(樂于助人、榮譽感和誠實)和生理(肌肉和呼吸)。
在學校里,Methode Naturelle并沒有大受歡迎,因為這個訓練對設備的要求高,需要準備很多道具,投入與產出比不佳。如果Methode Naturelle因此銷聲匿跡,跑酷可能也就不會有今天的風采,幸好,上帝給打開了另一扇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Methode Naturelle被軍方大加利用,成為法國軍事教育和培訓的標準體系。這套體系還被消防系統(tǒng)使用,讓法國的消防隊躍升為國家英雄,不僅能救火,還能處理恐怖襲擊事件。
至此,跑酷這項運動已經從軍事訓練中提煉出來,基本形成自身特色,不過并沒有被大眾了解,真正讓跑酷成為一項風靡歐美的街頭極限運動的是大衛(wèi)·貝爾。
每一項運動都需要一個號召者,這個英雄式的人物能把這項運動以最美的方式展現(xiàn)給世界。之于跑酷,這個人物必定是大衛(wèi)·貝爾。大衛(wèi)·貝爾的父親是被眾人敬仰的消防員英雄雷蒙德·貝爾。當學習田徑和體操的大衛(wèi)·貝爾不再滿足于自身所學時,他開始研究是什么樣的技能訓練讓父親成為英雄的,在與父親談話后,大衛(wèi)·貝爾繼承了父親自我訓練的方法。最開始他獨自練習,后來,跑酷獲得更多的年輕人的青睞,大衛(wèi)·貝爾從一個人發(fā)展成了一個團隊,跑酷也逐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另外一個讓跑酷有機會在大眾面前展現(xiàn)魅力的機會,是系列電影《暴力街區(qū)》的熱映。由法國知名導演呂克·貝松擔任編劇的系列電影《暴力街區(qū)》里集合了跑酷、槍戰(zhàn)、嘻哈以及動作等多種元素,還請來了大衛(wèi)·貝爾出演,影片中搭配節(jié)奏感十足的音樂的跑酷動作無比驚艷。《暴力街區(qū)》中飛檐走壁的瀟灑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成為跑酷愛好者,也讓這項運動受到各界的關注,跑酷俱樂部、跑酷比賽逐漸形成,影視劇中的跑酷鏡頭也越來越多。
跑酷沒有進入奧運會,也沒有太多世界大賽讓運動員們參加,可以說這項運動并不能給予參與者很高的榮譽或者可觀的經濟回報??赡苷驗槿绱耍屌芸釘[脫了功利性。大衛(wèi)·貝爾在他的著作《跑酷》中寫到,跑酷最重要的方面不是物理運動,而是參與者的心態(tài)和對跑酷的理解?!爱斠粋€年輕人問我:‘你能告訴我怎么做嗎?我會簡單地回答他:‘不,我要告訴你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然后,你必須學會用自己的技術,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風格,自己的能力做到。你要學會做自己,而不是別人?!?/p>
歸根結底,跑酷是一項對自己的挑戰(zhàn),因為執(zhí)著于自我突破,而不能輕言放棄。
書房文玩雅賞 天命吳帶當風
杜海中的詩意棲居
每一塊石頭都是上天所賜,自然的產物,應當有敬畏之心,
對于石材來說,沒有好石、粗石之分,相石、打胚、修胚、修光、磨光都必須認真。
撰文>>>曼曼 圖片>>>杜海中
別看這些石頭很冰冷,它們在杜海中的掌中富有生命力。杜海中給我的印象一直是靦腆憨厚不善言談。他嚴謹、敬業(yè)、一絲不茍。經他雕刻的人物更是頗具風骨,文雅翩翩。
杜海中,1989年生,福建邵武人。別看他年紀輕輕,已經榮獲諸多獎項。作品《吳帶當風》獲第七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爭艷杯”大賽銀獎;作品《之乎者也》獲2014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獎;作品《之乎者也<五件>》入選第七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中華工藝精品獎”,等等。
作為石雕手藝人的他,畢業(yè)于福建教育學院美術教育專業(yè),主修的是國畫專業(yè)。在偶然的一次工藝選修課中接觸了壽山石,他覺得一塊很普通的頑石,在雕刻師的手中,經過對石頭的設計,色彩的運用,紋案的裝飾,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它所傳達出來的厚重感,是時間歷史文化的承載。這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希望通過他的雙手也能創(chuàng)作出讓人心動的作品來,于是就這樣走上了雕刻之路,專門跟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麗娟學習,主要學習壽山石雕刻。
壽山石是中國傳統(tǒng)“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晉安區(qū)與連江縣、羅源縣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為壽山礦區(qū)開采得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礦區(qū)的田底、水澗、山洞開采的礦石。經過1500年的采掘,壽山石涌現(xiàn)的品種達百數(shù)十種之多。壽山凍石紅如雞血,粉如桃花,讓很多印石收藏者愛不釋手。
除了大量用來生產千姿百態(tài)的印章外,壽山石還廣泛用以雕刻人物、動物、花鳥、山水風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種藝術品。壽山石雕品始見于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見有收藏的例子。梁克家的《三山志》說,宋代壽山石開始大量開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為貢品發(fā)運汴梁,成為宮廷的玩物。大者為達官貴人陳列于幾案欣賞,小者則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賞品。宋代的壽山石雕藝術已經達到可以供玩賞的水平了,于是便有了“收藏”的歷史。但大多數(shù)為宮廷及達官貴人所收藏。元末,開始用壽山石刻印,并因此有壽山石印鈕藝術的產生。收藏壽山石印材和壽山石印鈕,成為當時文人雅士的“專利”,并一直影響至今,成為一種歷史性的社會風氣。
杜海中所選壽山石材,一者色彩古樸、不艷俗,二者巧色的利用,三者紋理的順純。他用壽山石制作文人雅士書房的一些陳設,雕刻壽山石擺件、花器、香器、筆架、印璽印章、鎮(zhèn)紙等等。將壽山石文化滲透進文人雅士的書房日常。他說,在這些器物中有他的精神世界。
不僅雕刻書房用具,杜海中還雕刻了一系列人物。其中有懷才不遇的書生、背壇打酒的隱士、臥薪嘗膽的志士、征戰(zhàn)沙場的將者、青絲及腰的美人等。他手中的人物表現(xiàn)皆隨性灑脫不刻意修飾,這也是他的性格所在。他說,自己是這些人物的雕刻者,更是他們的欣賞者。自己欣賞他們的風度翩翩,天真率潔,不尚雕琢。勿忘初心,方得始終,就跟石頭一樣,很樸實,很簡單,做自己。
教杜海中人物雕刻的老師是黃麗娟,她在教導中強調,在雕刻時要因材施藝、利用巧色紋理,把握人物的比例、造型、動態(tài)、神情。每一塊石頭都是上天所賜,自然的產物,應當有敬畏之心,對于石材來說,沒有好石、粗石之分,相石、打胚、修胚、修光、磨光都必須認真。
杜海中剛開始的時候雕葉子、花鳥、魚蟲和白云,再后來就主雕人物圓雕了。在雕刻中,他有意識地把當代藝術表現(xiàn)形式運用到雕刻創(chuàng)作中,更注重工藝的藝術性,提煉線條,富有設計感。
有一次刻云的經歷讓他印象特別深刻,一根線條的變化,就可以表現(xiàn)出飄動的云和靜止的云,十分神奇。他說:一根線條也是有生命的,給我天壤之別的感受,于是后來我就特別關注線條,用好線條,每一根線條的走勢,曲直變化都特別講究,點線面之間的比例,大小關系,都事先設計好。在作品最后呈現(xiàn)形式上他也特別在意,利用綜合材料,如書法、國畫、舊木材等。因為這關系到環(huán)境布景,氛圍營造,給人視覺沖擊、震撼感。也是在不斷學習雕刻的道路上,杜海中領悟到一個道理:做人就跟石頭一樣,很樸實,做自己,守寂寞,歷經千錘百煉才能塑造出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他將自己的設計命名為“海中有物”,他出生成長的地方是沒有海的,他從小就向往大海,取名也叫海中。他說,中道之心,似海包容,海中有萬物生靈,與海水相依為命。水之道,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以千姿百態(tài)存于自然界。
杜海中說自己也是一個被傳承者,當然希望能把這門手藝一直傳承下去。他說,多數(shù)人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往往會全神貫注地去完成某一作品的工藝技術,認真細致地刻畫,而忽略了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不是為思想而創(chuàng)作,這就失去了作品的靈魂。在他看來,好的作品不僅工藝要達到一定高度,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作品的思想性,作品的題材、文化背景和形式感。這些都要經過不斷地學習,積累經驗,才能更好地表達出來。
文化知識是作品表達的深度。在感受作品時,所表達出來的情趣感和趣味性,是對生活感悟的再次表現(xiàn),理解后的傳達,對生活中人、事、物的歸納。只有通過人與人的交往、接觸,感受對方的成長經歷,喜怒哀樂時的表現(xiàn),通過對自然萬物生靈的心靈交流,感受生命的無處不在,最終在創(chuàng)作中用嫻熟的技術語言、藝術語言,傳達出心靈深處想要表達的東西,才能創(chuàng)作出一件與人共鳴的藝術作品。
創(chuàng)造是最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