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麗
(合肥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
SPOC理念下的聲樂教學論課程教學模式設計
蘇麗麗
(合肥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MOOC作為一種網(wǎng)絡化授課模式,對傳統(tǒng)課堂提出了挑戰(zhàn),SPOC則將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全新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SPOC理念運用到聲樂教學論課程中,要課程教學環(huán)境構設、SPOC平臺的搭建、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式手段、課堂考核評價方式等方面著眼,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聲樂教學論課堂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技能。
[關鍵詞]SPOC;MOOC;聲樂教學論;教學模式
MOOC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到一定深度的產(chǎn)物。但隨著MOOC教學的深入,更多學者開始發(fā)現(xiàn),這種單一的在線教育,存在著學習深度的問題。如蔣夢嬌等認為,MOOC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在學習過程中為學習者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但因呈現(xiàn)方式單調、針對性指導缺失、在線參與度不足、不能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等導致學習者難以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1]。賀斌等認為MOOCs縱然有大規(guī)模訪問、不限身份、完全在線教學等傳統(tǒng)教學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但仍然不能抹殺面授課程的獨特價值[2]。因此,如何將網(wǎng)絡課堂和實體課堂更好的結合起來,就成為我們必須要研究的問題?;诖?,在線教育與線下實體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混合式教學(Blended Learning)模式——SPOC,可能會成為一種更受歡迎的教學模式[3]。筆者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進行檢索,共檢索出與SPOC相關的文獻有1681篇,且主要集中在SPOC發(fā)展歷史與意義、如何將SPOC的理念引入課堂(理工科的研究較多)、SPOC平臺的建立及SPOC教學改革等四個方面。將SPOC教學模式運用到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論課堂,不但促進了聲樂教學模式和方法的革新,還能加強與其他學科間的橫向聯(lián)系;不但可以建立深度混合學習模式,還能使教學評價更客觀。本文以《聲樂教學論》課程為例,探索基于SPOC理念的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
一、聲樂教學論課程教學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聲樂教學論是音樂院校中教育專業(yè)(師范類)必須要開設的課程,有些學校在表演專業(yè)(非師范類)也開設此課程。該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學校音樂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主干課程,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從事中、小學聲樂教學的能力。該課程融知識性、技能性、藝術性與實踐性為一體,是研究聲樂教學全過程,揭示培養(yǎng)多層次、全面發(fā)展的聲樂演唱人才和聲樂教師隊伍內在規(guī)律的,具有綜合性、交叉性、概括性、專門性的課程。那么,作為聲樂教學類進一步提升的課程,其現(xiàn)狀如何呢?
(一)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能滿足人才培養(yǎng)
近年來,隨著教育綜合改革的深入,“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就音樂教育來說,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音樂教育師資和應用型專門人才,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已成為時代共識。而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論課堂主要講述聲樂發(fā)展史、歌唱器官、氣息的運用、作品的分析、嗓音的保養(yǎng)等內容,這些“傳統(tǒng)”內容已不能滿足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已無法承載現(xiàn)代多元化的信息,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需求與發(fā)展,教學模式亟待改革。
(二)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
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論課堂以老師教、學生聽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學習的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如何將多元化融入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欣賞到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動直觀的圖像、啟發(fā)性的視頻片段、設定生動有趣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內容、形式和情景,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讓學生在課堂發(fā)揮主體作用,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提高聲樂教學課堂的有效學習,是教師需要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
(三)聲樂教學教育理念更新較慢
聲樂教學教育理念從五四改革時期以來就一直傳延著一對一授課、小組課、集體課的模式,并一直延續(xù)至今,并多以演唱技術和聲樂發(fā)展理論為主要教學內容。這些年,隨著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師生比例嚴重失調,教師基本上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學內容缺乏多學科的交叉和多元文化的碰撞。而基于SPOC的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減輕了教師的課時負擔,并能創(chuàng)設更為客觀真實的、有效的教學情境,通過課內錄制視頻的播放學習,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聲樂教學的理論知識、豐富情感體驗、解決演唱技術難題、多學科交叉、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理解音樂歷史與相關文化知識等,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基于SPOC理念的聲樂教學論課程教學模式設計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Armando Fox教授將針對校園內學生開設的在線課程稱之為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譯為“小眾私密在線課程”?!癝mall”是指學生規(guī)模較小,一般在幾十人到幾百人之間,“Private”是指對學生申請設置限制性準入條件,只有符合條件的學生才能被納入SPOC,故有一定的私密性[4]。SPOC是在線教育與線下實體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混合式教學(Blended Learning)模式,其最大特點是更加側重在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面向指定的人群而定制。它作為慕課的衍生教學形式,是圍繞慕課資源的教學需求的演變而提出的,也是慕課技術可以應用于課堂教學中的生動體現(xiàn)。慕課資源解決了教學內容的問題,翻轉課堂解決了教學方法的問題,利用慕課資源開展翻轉課堂,需要SPOC平臺的支持。
為了激發(fā)聲樂教學論課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在研究SPOC教學模式成功案例的基礎上,結合聲樂教學論課程的特點,設計了一套系統(tǒng)的聲樂教學論SPOC教學模式。其基本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聲樂教學論MOOC+SPOC教學模式圖
例如,在SPOC平臺上,教師發(fā)放關于莫扎特生平背景、作品、創(chuàng)作特點的MOOC視頻,學生在課下自主學習,有問題即可在平臺上提問或討論,可師生、生生進行。實體課堂中,學生可針對某一知識點或問題進行討論和爭論,并進行聲樂演唱或聲樂教學實踐,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語言的拼讀、樂句的處理、和聲的色彩、演唱的情感處理等方面詳盡的了解莫扎特作品的演唱風格。最后,教師針對學生的網(wǎng)絡學習情況和課堂理論探討、課堂實踐等三方面進行客觀教學評價。
“地平線歐洲”高度重視對具有市場前景的高風險、顛覆性科研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的支持,專設資金、機構來落實這一政策導向,改變“地平線2020”下科研成果難以走出實驗室的局面、真正實現(xiàn)計劃下科研成果的市場價值。與此同時,中國目前也在加大對“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支持。
從2008年至今,筆者針對聲樂教學論共開設了八個學期的課程,針對音樂鑒賞(MOOC)開設了三個學期的課程,前者是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后者是新興的MOOC教學。在進行了對比、總結之后,筆者對聲樂教學論課程進行了重新整合,結合實體課堂教學,重新設置了MOOC教學的內容。
(一)構設以微視頻為核心的教學環(huán)境
微課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fā)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wǎng)絡視頻課程。在傳統(tǒng)聲樂教學論課堂中引入微課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內容多元化,強調開放式發(fā)展,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性,在運用網(wǎng)絡碎片化學習的手段中提升教學質量。如圖2所示。
圖2 微視頻構建的教學環(huán)境
首先,微課模式教學環(huán)境是一個系統(tǒng)、連貫且內容完整的微視頻合集,而非單個且無任何關聯(lián)的微視頻個例。以流行音樂一章為例,在聲樂教學論課堂中,可以將美國流行音樂、日本流行音樂、中國流行音樂一一列舉,讓學生們自學不同國度音樂的民族性和繼承性。
其次,微課模式教學環(huán)境需具備知識性、前沿性、趣味性、實踐性等特點,包括教學內容的導入、課堂知識的預習、某個知識點的介紹、問題思考的方向、教學實踐的引導、學生學習的反饋、教學質量的評價等六個方面,讓學生能夠在課前主動預習,在課堂中引入某知識點的介紹、帶著問題思考并積極組織實踐。因為一個班級往往四十人左右,老師很難兼顧到所有同學的學習進度,用微課的模式,當學生在課上并未及時接受知識點的時候,課下利用微視頻還可以多次學習,最終達到所有同學基本同一進度。
最后,微課教學要搭建有效的教學互動平臺。在這個平臺中,教師上傳所有的微課視頻,讓學生能夠及時在課前課后進行自主的學習,構建學生以討論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實踐學習的全新的學習模式。
(二)搭建以深度學習模式為主的SPOC平臺
圖3 基于SPOC平臺的深度混合式學習模式
此學習模式將線上課堂和線下課堂兩種教學模式結合到一起,首先學生在課下自學MOOC的資源,帶著問題進入SPOC討論區(qū)進行討論,帶著仍未解決的問題進入實體課堂,教師通過配套教材和多媒體教學進行講解,同學們可以針對此問題進行更深度的思考和討論、爭論,并試圖得出結論。在課下,學生們可以將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進行技能訓練(實踐),并可以將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通過SPOC平臺和同學們或者教師進行討論。這樣學生不但自己可以學習,還可以幫助其他同學學習,這就是所謂的深度學習模式。以聲樂教學論中德國藝術歌曲一章為例,MOOC中首先介紹德國藝術歌曲的產(chǎn)生、發(fā)展、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演唱風格以及作品里的民族性。在實體課堂,讓學生提出疑問,并鼓勵學生們之間互相解決問題,引發(fā)深度思考。然后分組讓學生選取自己演唱過的作品,進行現(xiàn)場演唱,老師做出指導,通過解釋歌詞的拼讀、樂句的關聯(lián)、和聲的色彩、氣息的運用、鋼琴伴奏的意義等讓學生真正了解個別作品的內涵。同時讓學生現(xiàn)場聆聽三個版本的同一首作品,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課下,舉辦“周音樂會”,讓學生到舞臺上去檢驗自己的所學;也可以橫向開展說課的活動,讓學生做好PPT,自己講述該課程。這樣不但學生進行了立體的學習和實踐,教師更能獲得更加全面、客觀的教學評價,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是雙贏的效果。荀子曾說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這話就闡述了一個道理:教師進行完整而高效的知識講授,和學生真正掌握這些知識之間,并無必然聯(lián)系。所以,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更是掌握和鞏固知識的過程。
(三)采用以翻轉課堂為主的教學方法
經(jīng)過十余年的擴招,我國高等教育已經(jīng)從精英教育轉變?yōu)榇蟊娊逃?。伴隨國民素質提高而來的卻是生源質量、學習能力、學習熱情、學習主動性的明顯下降。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問題,如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玩手機、打瞌睡、甚至缺課在學生中屢見不鮮;研究性學習缺乏,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付作業(yè)、應付考試;學生兩極分化嚴重;評價方式單一,缺乏真實、多元的過程性評價。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但是傳統(tǒng)課堂中,實踐、討論、測試往往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所以很大程度上過程性評價會被期中考試等替代[6]82。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是由美國的兩位高中化學教師Bergmann和Sams于2008年提出來的。這種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的全新的授課模式,要求學生課前務必預習,要帶著已掌握了的大部分知識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來上課的,其上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與同學和老師之間的討論,搞懂預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和不懂的知識。也就是說,在翻轉課堂中,學生課下學知識,課上鞏固知識,從這個意義上,課堂被翻轉[7]。翻轉課堂最大的好處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課堂通過討論和爭辯的方式掌握知識,通過參與其中獲得知識,做到了真正的吸收。在學習和研究了國內外學者翻轉課堂的成功案例的基礎上,結合聲樂教學的需求和音樂學院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了一套較為系統(tǒng)的、以翻轉課堂為主的聲樂教學論課程教學方法。如圖4所示。
圖4 以翻轉課堂為主的教學方法
翻轉課堂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授型學習方式,是一種混合式學習方式,即分成了課前、課上、課下三個模塊。
1.課前模塊。翻轉課堂的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講授”型課堂,要求學生課前必須預習。學生通過教師上傳的視完成自主的知識學習,預習的目標是掌握布置的視頻資源中50%以上的知識,且需要總結出聽不懂的地方、有錯誤的地方、認為有道理然后自行展開研究的地方。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也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翻轉課堂的設計過程中有一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微課的制作。微課被用于翻轉課堂的課前預習,學生們通過微課中知識點的提及和問題的提出,以及知識的介紹,結合教材自主學習,可以說微課被用作翻轉課堂的課前預習素材,因此,基于微課資源實現(xiàn)翻轉課堂。
2.課上模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們在課堂完成知識的學習,更深層的思考和實踐都是在課下完成。該模式的弊端是,學生很可能不會進一步思考,學習僅僅局限于課堂講授的書面知識。久而久之,學生的思考能力將會消失殆盡,不會動腦更不會動手,無益于應用型學生的培養(yǎng)。而翻轉課堂要求學生課前將知識基本學會,帶著問題上課,進行討論甚至爭論并實踐之,如流行音樂的發(fā)展中涉及到爵士、搖滾、日本音樂等,學生通過課前的學習,可以探討爵士和搖滾不同風格的比較,日本流行音樂對中國流行音樂的影響并可以大膽預測中國流行音樂的未來。從知識的學習到深層次的思考,從無聲的灌輸?shù)郊ち业挠懻摚瑥膯渭円魳凤L格的掌握到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無一不跳出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
3.課下模塊。聲樂教學論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僅憑課前的知識學習和課堂的深化討論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聲樂教學論翻轉課堂教學中設置了課下的深化理論學習并實踐的環(huán)節(jié)。包括:(1)總結課上討論的問題和知識點,在課下熟悉并實踐,下次課堂首先回課,檢查實踐內容鞏固情況;(2)完成作業(yè),并制作自己小組的課件,針對理論的講解舉出實例。讓學生的學習循序漸進,由簡到難,由單純理論的學習到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學習,為聲樂個別課、重唱與表演唱、鋼琴伴奏等課程以及第七學期的教學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建立多元化的課堂考核評價方式
傳統(tǒng)的課堂考核評價方式以考勤、課堂提問、期中測驗、期末考試為主,學生們課堂的參與度和期末考試并無直接聯(lián)系,且傳統(tǒng)的考核模式使學生并無法提升學習興趣。MOOC課堂的評價方式以線上討論、課后習題、輔導答疑、考試為主,但是學生線上參與討論的數(shù)量和質量并無關聯(lián),且學生無法保證進一步深層次的去思考,可能輔導答疑和討論流于形式。如圖3所示,在SPOC理念下,課堂考核評價方式采取以課堂面對面為主,在線云端智能評價為輔,二者有機結合。該評價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對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反思、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升學生深度思考問題的能力[7]。以聲樂教學論課程為例,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網(wǎng)絡課堂學習進度和課后習題的正確率來進行網(wǎng)絡評價。通過課堂討論的參與度與演唱實踐或教學實踐的效果來進行實體課堂評價,最后二者結合得出相對客觀全面的教學評價結果。
三、結語
信息化背景下,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受到了網(wǎng)絡教學的沖擊,MOOC作為一種網(wǎng)絡化授課模式,以井噴式增長的速度波及整個教育界,其一方面對傳統(tǒng)課堂提出了挑戰(zhàn),但又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SPOC的出現(xiàn)將傳統(tǒng)課堂和MOOC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為學生從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轉變提供了環(huán)境與條件、資源與內容、方法與策略。隨著研究性高校和應用型高校的分類發(fā)展,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思考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學生的培養(yǎng)要和市場需求接軌。作為音樂專業(yè)的學生,為了能更快的融入工作崗位并勝任,需要有更扎實的演唱實踐和教學的能力,筆者將SPOC理念運用到聲樂教學論課程中,讓學生們在傳統(tǒng)課堂和MOOC結合的教學中能夠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與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舞臺教學實踐能力,從而提升聲樂教學論課程的教學質量,更好的輔助其他平行學科的學習,貼近市場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蔣夢嬌,鄒霞.基于MOOCs環(huán)境的深度學習研究[J].軟件導刊,2014,(7).
[2]賀斌,曹陽.SPOC:基于MOOC的教學流程創(chuàng)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5,(3).
[3]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
[4]徐葳,等.從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清華大學MOOC實踐的學術對話[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4).
[5]何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計算機教與學,2005,(5).
[6]于歆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利用慕課資源實施翻轉課堂的實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張琪.我國E-Learning環(huán)境深度學習研究評述[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4,(5).
(責任編輯何旺生)
Design of Teaching Model of Vocal Instruction Pedagogy under Concept of SPOC
SU Lili
(SchoolofMusic,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As a network teaching model, MOOC has posed a great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classroom, while SPOC i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both, forming a totally new blended teaching model. To implement SPOC into vocal teaching course, it is vital to create teach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 SPOC platform, to desig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innovate teaching devices and course assessment,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vocal instruction and upgrade students’ability to apply the theory to practice.
Key words:SPOC; MOOC; Vocal Instruction Pedagogy; teaching model
[收稿日期]2016-01-0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安徽省級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基于‘微課’的高師《聲樂教學論》課程研究與實踐”(2015jyxm76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蘇麗麗(1982-),女,河北保定人,合肥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文學碩士。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73(2016)02-01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