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愛因斯坦發(fā)表廣義相對論,將引力解釋為質(zhì)量或者能量造成的時空翹曲;
1916年,愛因斯坦預測,沿一定路徑旋轉的大質(zhì)量物體會產(chǎn)生時空漣漪,即引力波;
1936年,愛因斯坦對自己的預測進行了重新思考,在一份手稿中指出引力波不存在(后來,審稿人指出其中有一處錯誤);
1962年,蘇聯(lián)物理學家M.E.赫爾岑施泰因和V.I.普斯托沃伊斯發(fā)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了一種檢測引力波的光學方法,但沒有引起注意;
1969年,物理學家約瑟夫·韋伯聲稱自己使用大型鋁柱檢測到了引力波,但沒有通過重復實驗驗證;
1972年,麻省理工學院的雷納·韋斯獨立提出了檢測引力波的光學方法;
1974年,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一顆圍繞中子星運行的脈沖星的速度因為引力波輻射而減緩,這項研究工作獲得了諾貝爾獎;
1979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向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提供資助,開展LIGO 的設計工作;
1990年,NSF同意向LIGO實驗室提供2.5億美元資助;
1992年,LIGO設施的地址確定—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2年后正式動工;
1995年,LIGO的合作方、德國的GEO600引力波檢測儀開始動工,并且于2002年開始接收數(shù)據(jù);
1996年,意大利的VIRGO引力波檢測儀開始動工,2007年開始接收數(shù)據(jù);
2002年至2010年,LIGO初運行,沒有檢測到引力波;
2007年,LIGO和VIRGO團隊達成數(shù)據(jù)共享協(xié)議,形成全球性的單一引力波檢測儀網(wǎng)絡;
2010年至2015年,研究團隊對LIGO檢測儀進行了價值2.05億美元的升級;
2015年,升級后的LIGO在9月開始首次檢測運行;
2016年2月11日,NSF和LIGO團隊宣布成功檢測到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