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啟朕
(遼寧大學文學院,遼寧 沈陽110036)
?
《游仙窟》量詞探論
杜啟朕
(遼寧大學文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摘要:張鷟的《游仙窟》是唐代一部重要的傳奇作品,它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還是研究唐代口語的重要語料。通過對《游仙窟》量詞的詞頻統(tǒng)計及分類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量詞的使用狀況,這對于研究漢語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游仙窟》;量詞;分類;應用;演變
張鷟的《游仙窟》是唐傳奇中一部篇幅最長的重要作品,也是我國小說史上第一部擺脫六朝志怪、志人小說影響而描寫男女情愛的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傳奇小說?!队蜗煽摺凡捎玫谝蝗朔Q自述的形式,描寫了自己游歷“神仙窟”,見到十娘、五嫂兩個美貌“神仙”,并用詩歌酬答調情的故事?!队蜗煽摺凡粌H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還是研究唐代口語的重要語料。在《游仙窟》中已經(jīng)有了相當豐富的量詞。量詞是表示人、事物、動作或計量單位的詞。從類型學角度看,漢語屬于量詞型語言?,F(xiàn)代漢語擁有十分完備的量詞系統(tǒng),這是現(xiàn)代漢語區(qū)別于其他語言的重要特征。在現(xiàn)代漢語中,數(shù)詞不能與名詞和動詞直接搭配,它們需要量詞加以連接,才能充當句法成分?!队蜗煽摺分辛吭~的使用狀況與現(xiàn)代漢語并不相同,將這部傳奇小說中的量詞與上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量詞使用進行對比研究,對了解漢語史的演變與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游仙窟》量詞詞頻統(tǒng)計及其分類
在《游仙窟》中,共有“里、尋、仞、種、處、邊、面、般、遍、回、頭、角、發(fā)、生、年、日、籌、箭、錢、縣、金、尺、首、葉、注、重、升、曲、盛、雙、個、抄、搦、畝、株、篇、疊、行、寸、扇、張、幅、疋”等43個量詞。根據(jù)文中例句所作的詞頻統(tǒng)計,其中,“個、年”各有5例,“回、重”各有4例,“里、種、處、邊”各有3例,“曲、行”各2例,其余量詞各1例。
根據(jù)不同標準,量詞可劃分為不同類別。向熹在《簡明漢語史》中把量詞分為名量詞和動量詞兩類[1]。根據(jù)向熹的分類,在《游仙窟》中名量詞有“里、尋、仞、種、處、邊、面、般、頭、角、發(fā)、生、年、日、籌、箭、錢、縣、金、尺、首、葉、注、重、升、曲、盛、雙、個、抄、搦、畝、株、篇、疊、行、寸、扇、張、幅、疋”41個,動量詞有“遍、重、回”3個,其中“重”既可以作名量詞又可以作動量詞?!队蜗煽摺分辛吭~的具體使用情況見下表:
《游仙窟》量詞總體使用情況統(tǒng)計表:
通過上表可以發(fā)現(xiàn),在《游仙窟》中名量詞仍占絕大多數(shù),動量詞在唐代已經(jīng)有了很大發(fā)展。
朱德熙在《語法講義》中將量詞分為個體量詞、集合量詞、度量詞、不定量詞、臨時量詞、準量詞、動量詞和專用動量詞七個小類[2]。 呂叔湘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將量詞分為個體量詞、集合量詞、部分量詞、容器量詞、臨時量詞、度量衡量詞、自主量詞、動量詞、復合量詞九類[3]。根據(jù)朱德熙、呂叔湘的分類和文本實際情況,我們將《游仙窟》中的量詞進一步細分。
(一)名量詞
1.個體量詞
個體量詞是名量詞的一個子類,用于表示個體事物,是和“集合量詞”相對的類。在《游仙窟》中,個體量詞使用最為豐富。個體量詞有“處、首、個、頭、角、發(fā)、搦、株、篇、曲、扇、張、幅、疋”,其中個體量詞“個”在文中使用最為普遍,既可以用來指人,也可以用來指物。
2.集合量詞
集合量詞用于表示成雙、成對、成群的人或者事物,是和“個體量詞”相對的一個概念。集合量詞用來修飾集合名詞。在《游仙窟》中,集合量詞有“雙、重、行、葉、注、疊”,如“一雙臂腕,切我肝腸”。
3.度量衡量詞
度量衡量詞是表示度量衡單位的詞。表示度量單位的度量詞,在上古時期使用已十分普遍。到了中古時期,有些量詞還在繼續(xù)使用。在《游仙窟》中,度量詞有“里、尋、仞、尺、升、曲、盛、畝、寸”等。其中,“里、升、曲、盛、畝、寸”等在中古時期仍然起著精確測量的作用。“尋、仞、尺”等量詞中古時期雖也存在,但逐漸失去精確測量的作用。這些度量詞,根據(jù)不同的作用,又可以分為更小的類別:
A.表示長度的量詞:里、尋、仞、尺、寸
B.表示面積的量詞:畝
C.表示容量的量詞:抄、升、曲、盛
4.部分量詞
部分量詞是表示事物的部分或方面的量詞。在《游仙窟》中,部分量詞有“邊、面”,如“薰香四面合,光色兩邊披”。
5.準量詞
準量詞是一種特殊的量詞,在某種形式上像名詞,但與名詞又有區(qū)別。在《游仙窟》中,準量詞有“生、日、年、縣”,如“此時經(jīng)一去,誰知隔幾年!”。
6.臨時量詞
臨時量詞是從名詞借用過來的,在上下文語境中臨時充當量詞。在《游仙窟》中,臨時量詞有“籌、箭、金、錢”,如“聞君把提快,更乞五三籌”。
7.其他量詞
在《游仙窟》中,還存在一部分名量詞,如“種、般”,這些量詞用來修飾一些抽象名詞,我們把它們看作抽象量詞,如“一種天公,兩般時節(jié)”?!胺N”用于人或者事物,“般”既可以用于具體事物,也可以用于抽象事物,相當于“種”、“樣”。
(二)動量詞
動量詞表示動作次數(shù)和發(fā)生時間的總量。漢語的動量詞產(chǎn)生于漢代,到了唐代,動量詞獲得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在《游仙窟》有“遍、重、回”3個動量詞,動量詞“遍”是由動詞“周遍”意義引申而來的,表示經(jīng)歷的過程已經(jīng)完畢?!爸亍笨梢员硎拘袨榈拇螖?shù),相當于“次”、“回”。動量詞“回”產(chǎn)生于魏晉,是由動詞“反轉”的意義引申而來,往返一次叫一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將《游仙窟》量詞分類及其詞頻使用情況列為下表:
量詞分類量詞詞頻統(tǒng)計名量詞(42個)個體量詞(14個)處3、首1、個5、頭1、角1、發(fā)1、搦1、株1、篇1、曲A1、扇1、張1、幅1、疋1集合量詞(6個)雙1、重A3、行2、葉1、注1、疊1度量衡量詞(10個)表長度 里3、尋1、仞1、尺1、寸1表面積 畝1表容量 抄1、升1、曲B1、盛1部分量詞(2個)邊3、面1準量詞(4個)生1、日1、年5、縣1臨時量詞(4個)籌1、箭2、金1、錢1其他量詞(2個)種3、般1動量詞(3個) 遍1、回4、重B1
二、《游仙窟》量詞的使用
(一)本應使用量詞卻沒使用的考察
在《游仙窟》中,現(xiàn)在看來有許多本該使用量詞但卻沒有使用量詞的情況,這說明量詞的形成和發(fā)展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這是上古漢語遺留和延續(xù)的結果,這說明在唐代還沒有形成十分完備的量詞系統(tǒng)。在先秦時期,數(shù)詞和名詞搭配時,除了表示度量衡單位等特殊情況外,不需要任何量詞,其基本表達格式是“數(shù)+名”,如例(1)(2)。在該時期還沒有產(chǎn)生動量詞?,F(xiàn)代漢語表示行為的數(shù)量,一般是把表示動量的數(shù)詞放在動詞后面。上古漢語則是把數(shù)詞放在動詞之前,而不用動量詞,其基本格式為“數(shù)+動”,如例(5)(6)。[4]在《游仙窟》中保留和沿用了上古漢語數(shù)詞和名詞或動詞直接結合的用法,如例(3)(4)和例(7)(8)。
1.數(shù)+名
(1)明發(fā)不寐,有懷二人。(《詩經(jīng)·小碗》)
(2)有一美人,清揚婉兮。(《詩經(jīng)·野有蔓草》)
(3)見一女子向水側浣衣。(《游仙窟》)
(4)行至一所,險峻非常。(《游仙窟》)
2.數(shù)+動
(5)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6)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7)每一尋思,痛深骨髓。(《游仙窟》)
(8)此時經(jīng)一去,誰知隔幾年!(《游仙窟》)
在《游仙窟》中,“數(shù)+名”這一格式應用十分普遍,“數(shù)+動”這一格式比較少,都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動+數(shù)+名”這一格式。
劉世儒、王力等人認為在中古漢語時期漢語名量詞的使用已是必需的,很多學者也都贊同這一觀點。但是劉世儒對量詞的研究基本是定性的,沒有進行定量統(tǒng)計。后來莊正容、貝羅貝、孫朝奮、吳福祥等許多學者采用定量統(tǒng)計的方法考察漢語量詞的使用情況,他們認為在中古時期漢語名量詞的使用還未成規(guī)范,數(shù)詞與名詞結合時不使用量詞的情況仍占多數(shù),數(shù)詞必須和量詞結合才能修飾名詞的規(guī)則要到唐代以后才形成。[5]
(二)名量詞的應用
從句法成分上看,量詞一般不單獨充當句法成分,需要與數(shù)詞結合組成數(shù)量短語才能充當句法成分。由量詞組成的數(shù)量短語,可以在句中充當多種句法成分。《游仙窟》中量詞的應用包括名量詞的應用和動量詞的應用,名量詞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名+數(shù)+量
(9)向上則有青壁萬尋,直下則有碧潭千仞。
(10)余更又贈詩一首。
(11)屏風十二扇,畫障五三張。
(12)因遣左右取益州新樣錦一疋。
“名+數(shù)+量”這一格式,一般以為這是“名詞中心語+修飾語”的結構。數(shù)量短語充當名詞的后置修飾語,如“青壁萬尋”、“碧潭千仞”、“詩一首”、“屏風十二扇”、“畫障五三張”、“新樣錦一疋”。然而,Langacker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量詞是整個數(shù)量短語的“核心”,一起出現(xiàn)那個名詞則是“附加性”成分。一個明顯的證據(jù)是,有時可以省略名詞中心語,而用“數(shù)(量)”部分代替整個名詞短語的意義。名詞數(shù)量短語的結構為:數(shù)量+名詞=核心+附加,動詞數(shù)量短語的結構為:動詞+數(shù)量=核心+附加[6]。
由名詞加上數(shù)量短語構成的短語在句中可以作賓語,在“向上則有青壁萬尋,直下則有碧潭千仞”這句話中,“青壁萬尋、碧潭千仞”作“有”的賓語。數(shù)量短語還可以在句中作謂語,如“屏風十二扇,花障五三張”中的“十二扇”、“五三張”在句中作謂語。
2.A數(shù)+量+名
(13)張騫古跡,十萬里之波濤。
(14)九曲酒池,十盛飲器。
(15)一雙臂腕,切我肝腸。
(16)十個指頭,刺人心髓。
這類格式是由數(shù)量短語加上名詞構成,數(shù)量短語充當名詞的定語,如“十萬里之波濤”、“九曲酒池”、“十盛飲器”、“一雙臂腕”、“十個指頭”。上述例句中,都是修飾語在前,中心語在后,這與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相同。
B動+數(shù)+量+(名)
(17)縱使身游萬里外,終歸意在十娘邊。
(18)俄爾中間,擎一大缽,可受三升已來。
(19)娘子恩深,請五嫂等各制一篇。
這類格式由動詞加上數(shù)量短語組成,其實省略了名詞。在例(17)(18)(19)中,數(shù)量短語“萬里”、“三升”、“一篇”分別充當動詞“游”、“受”、“制”的賓語。
(三)動量詞的應用
《游仙窟》中動量詞的使用主要有下列幾種情況:
1.數(shù)+量+動
(20)能使西施掩面,百遍燒妝。
(21)南國傷心,千回撲鏡。
(22)俄頃中間,數(shù)回相接。
這類格式是由數(shù)量短語加上動詞構成,數(shù)量短語在句中充當狀語,如例(20)中數(shù)量短語“百變”用來修飾“燒妝”,“百變”充當“燒妝”狀語。同樣的。例(21)(22)句中的數(shù)量短語也在句中充當狀語。
2.動+數(shù)+量
(23)雙燕子,聯(lián)翩幾萬回。
這類格式是由動詞加上數(shù)量短語構成,數(shù)量短語在句中補語,如例(23)中的數(shù)量短語“幾萬回”用來補充說明動詞“聯(lián)翩”,在句中充當補語。
三、從《游仙窟》看量詞的歷時演變
量詞從產(chǎn)生到發(fā)展、完善,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我們可以通過《游仙窟》量詞的使用與上古漢語以及現(xiàn)代漢語的對比,來揭示漢語語法化歷程。名量詞從名詞中分化出來,在后來又逐漸產(chǎn)生了動量詞。石毓智在《語法化的動因與機制》一書中,總結了名量詞和動量詞的發(fā)展歷史過程及其對應關系[7]:
名詞和動詞數(shù)量格式的歷史發(fā)展:
從上面的表格,我們可以看出在先秦和兩漢時期只有名量詞沒有動量詞;到了魏晉——唐時期,名詞和動詞數(shù)量格式最為豐富;到宋朝以后,這種格式逐漸走向統(tǒng)一。這說明量詞的演變和發(fā)展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
漢語數(shù)量結構的語序從古代到現(xiàn)代發(fā)生了變化。類型語言學家將漢語量詞稱作類型詞,但又不完全相同。Greenberg討論了數(shù)-分類詞的語序問題,指出凡是存在“數(shù)+分類詞+名”和“名+數(shù)+分類詞”兩種語序的語言,兩種語序并不一樣,“數(shù)+分類詞+名”是一個修飾性語和名詞組成的結構,而“名+數(shù)+分類詞”中“數(shù)+分類詞”結構與名詞的關系不緊密,中間可以插入其他成分,這類結構常用于事務類清單,Greenberg把這種結構稱為副詞性結構。[8]上古漢語數(shù)量結構的常見語序:名詞 + 數(shù)詞 + 量詞,關于“數(shù)+量+名”格式的來源有“移位說”和“類推說”。隨著“移位說”不斷受到質疑,“類推說”在解釋這一現(xiàn)象時更為合理。吳福祥、馮勝利、黃正德在《漢語“數(shù)+量+名”格式的來源》認為漢代出現(xiàn)的“數(shù)詞+個體量詞+名詞”格式,是仿照“數(shù)詞+單位詞+名詞”格式類推而來。[9]到后來各種格式又逐漸走向統(tǒng)一。漢語的發(fā)展就是由單一走向豐富又不斷統(tǒng)一又多元發(fā)展,這樣不斷前進的。
結語
通過對《游仙窟》量詞的分類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量詞的演變和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繼承性,量詞又處在不斷地更新和變革之中。我們了解由《游仙窟》所折射唐代量詞的使用狀況,對于了解量詞的歷時演變,對于發(fā)掘漢語語言的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向熹·簡明漢語史(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312.
[2]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48-50.
[3]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4.
[4]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1:255.
[5][8]張赪·類型學視野的漢語名量詞演變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28-29.
[6][7]石毓智·語法化的動因與機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02-204.
[9]吳福祥、馮勝利、黃正德·漢語“數(shù)+量+名”格式的來源[J].中國語文,2006(5):387.
(責任編輯:顏建華)
The Research on the Measure Words of “You Xian Ku”
Du Qizhen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110036,Liaoning,China)
Abstract:Zhang Zhuo’s “You Xian” Ku is an important legend works in the Tang Dynasty. It not only 1has important literary value, but it is the corpus of the study of Tang Dynasty spoken. Through to the fairy cave quantifier word frequency stat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we can b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ang Dynasty quantifiers, which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 history.
Key words:“You Xian Ku”; measure words; classification; application; evolution
收稿日期:2016-01-04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2YJCZH111)中期成果。
作者簡介:杜啟朕(1990~),男,山東濟寧人,遼寧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507(2016)02-0005-04
文學·語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