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建青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重慶 400715)
?
日本國立大學去文科化動態(tài)及對我國高校教改的啟示
苗建青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重慶 400715)
摘要2015年日本正式開啟國立高校去文科化的改革步伐,一時間引起國立高校強烈反響和輿論大嘩。筆者通過回顧日本國立高校改革歷程以及對于日本社會、經濟等背景的分析認為:日本國立高校去文科化改革與日本的經濟持續(xù)低迷,少子化導致的生源不足,“公理私文”及日本高校文科專業(yè)本身設置的問題有關;而目前我國的少子化現(xiàn)象已經出現(xiàn),經濟增長相對放緩,這些現(xiàn)象與日本有些類似,因此筆者認為日本的高校教改對中國高校也有借鑒意義,宜早未雨綢繆。
關鍵詞去文科化;高校改革;國立大學;文科規(guī)模;培養(yǎng)質量
日本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形成于明治維新時期,“二戰(zhàn)”后日本高等教育進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教育變革。1945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在進行大學改革的過程中,全部引進了美國的高等教育模式,也確立了美國大學的“民主化”辦學思想;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仍舊高度關注教育的發(fā)展,而且還重點強調了教育政策要在轉變過程中重點服務于經濟的發(fā)展;從70年代開始持續(xù)到80年代末期,國際化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90年代又改革了大學的課程設置[1];2004年日本國立大學開始法人化,2015年日本國立大學啟動去文科化改革。近年來,我國高校存在著專業(yè)設置過分求大求全[2]、行政化[3]、盲目擴招、教學質量下降[4]等問題,日本的教育改革經驗無疑對我國的高校改革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1日本國立大學去文科化改革歷程
2015年6月,日本文部科學省向國立大學下發(fā)了《國立大學改革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國立大學教師培養(yǎng)類和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yè)的學部和研究生院,基于國立大學的定位和生源減少的實際情況,面對社會需求的變化,在確保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在制訂學科建設計劃時,逐步廢除文科專業(yè)并積極向社會需求更高的專業(yè)轉變[5]。文部省大臣提出2015年6月將對80%的國立大學的文科進行改革,中期目標是從2016年開始起的6年內,33所國立大學的文學部、經濟學部等文科將取消或重組。這一決定開啟了日本國立大學“去文科化”的步伐。
日本國立大學的使命被定義為:確保全國的教育機會均等,維持世界最高水準的教學和科研水平,為社會培養(yǎng)多方面的人才。日本國立大學的文科包括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但分類邊界比較模糊,一般認為人文學科主要有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歷史學、人文地理學、民俗學、外國語、文學、藝術學等;社會學科主要有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考古學等。日本國立大學是一個龐大的體系,現(xiàn)有國立大學86所,6萬名多名教師,在校生約占全國大學生的1/6。這些國立大學每年要花掉政府2億多日元的預算。
日本國立大學廢止文科風波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十余年發(fā)展至今的必然結果,安倍政權的上臺更加速了這個進程(表1)。2004年日本政府開始通過了國立大學法人化議案。日本國立大學原來屬于國家機構組成部分,實行法人化后,大學不再是國家行政部門的分支機構,而是成為獨立法人和市場主體,國立大學的教員也失去了公務員身份。其后國家撥付的經費開始逐年遞減1.0%~1.3%,10年間消減經費累計幅度已超過10%[6],造成大學的運營費極度緊張。所以日本國立大學的法人化和經費的縮減事實上已經開始逼迫這些大學通過縮身減負了。
2日本國立大學去文科化的背景與影響
2.1日本國立大學去文科化的社會經濟背景
2.1.1經濟長期不振,走向急功近利。日本經濟長期發(fā)展停滯,從“失去的十年”已經變成“失去的二十年”。而日本的大學在經濟高速發(fā)展期也進行了高速擴張?,F(xiàn)在經濟發(fā)展的長期不振造成政府對大學經費的撥款已經力不從心。而且日本大學的理工科獲得企業(yè)提供的研究經費比較充足,而文科得到的企業(yè)資金就很少。這種情況導致日本必然優(yōu)先保障對日本經濟發(fā)展能夠直接提供技術支持的理工科。
2.1.2少子化加劇,持續(xù)生源不足。日本人口出生率一直呈下降趨勢,1947年戰(zhàn)后第一次人口高峰期出生率為4.54,1974年第二次人口高峰期出生率為2.08,2014年出生率已降到1.42,而且今后還有下降趨勢,導致總人口在不斷下降,每年地方上有數(shù)百所中小學被廢棄,造成大學生源嚴重不足[7]。所以,縮減國立大學的文科招生人數(shù)也是形勢所逼。
表1 日本文部科學省主導的國立大學改革歷程
2.1.3回歸傳統(tǒng)“公理私文”,而非“揚理抑文”。日本大學的傳統(tǒng)模式是文科大都集中在私立大學,理科大都集中于國立大學。私立大學學費貴,主要面對貴族子弟;國立大學學費便宜,主要面對平民子弟。戰(zhàn)后,國立大學逐步邁向綜合化[8],當時日本大型財團也在美國占領軍主導下進行了拆分,但是近年來合并步伐加快。這些動向表明日本社會總體的發(fā)展方向是回歸傳統(tǒng),趨于保守,強化壟斷。而且有跡象表明,日本在逐漸放棄百年來堅持的“大學多元化發(fā)展”和“大學獨立自主”這兩個辦學精神。
2.2日本國立大學去文科化的專業(yè)背景
2.2.1文科專業(yè)的就業(yè)率持續(xù)低迷。公布就業(yè)率顯示2013年、2014年兩年文科專業(yè)的總體就業(yè)率均未超過80%,低于理工科的就業(yè)水平[9]。這是由于企業(yè)減少了事務性文科工作崗位的需求而優(yōu)先招收理工學生。
2.2.2在學科設置上過于寬泛或狹窄。日本國立大學許多專業(yè)是在日本高速發(fā)展時期設立的,如亞洲發(fā)展、世界文化等專業(yè)就過于寬泛;還有如中國唐代刑律、雅典民俗等專業(yè)設置又太細。這些專業(yè)不能說沒有價值,但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jié)。為此,用人企業(yè)單位不得不再花費一筆資金對畢業(yè)生進行再培訓,但是控制企業(yè)的財團現(xiàn)在越來越占主導權,已不情愿多支出培訓費了。
2.2.3文科學術成果世界影響較低。日本文科論文多以日語發(fā)表,遠遠少于理工科,學者的影響往往局限在國內。因此日本為保持其科技影響力,也要偏重于理工科的發(fā)展。
2.3日本國立大學去文科化改革引起的反響去文科化改革通知的下發(fā)立刻引起國立大學強烈反響和輿論大嘩。普遍解讀為日本國立高校將廢除文科,是對文科的極度輕視。
2.3.1來自國立大學的反對浪潮非常大。京都大學校長山極壽一說,京都大學的文科非常重要,去文科化會失去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機會[10];一橋大學原校長石弘光指出,大學文科專業(yè)是產業(yè)界大量需要的財經類人才的培養(yǎng)基地,決不能弱化[11];滋賀大學校長左和隆光強調,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培養(yǎng)職業(yè)技能,也應該培養(yǎng)有思考力、判斷力和表現(xiàn)力的人才,因此去文科化的做法是完全不能接受的[12]。除此之外,來自社會各界有志之士的反對聲音也很強烈??茖W家構成的日本學術委員會指出,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輕視必然使全體大學教育變得更加膚淺[13];日本經濟團體聯(lián)合會發(fā)表聲明,認為經濟學正是培養(yǎng)產業(yè)界對口需求人才的專業(yè)[14];《長周新聞》發(fā)表署名文章指出國立大學文科教育擔當著為國家輸送精英人才的任務,現(xiàn)在將要被貶低為財閥的一個附屬機關,簡直就是把大學當成職業(yè)學校,是非常反知性主義的做法[15];《朝日新聞》發(fā)表署名文章揭露日本在“二戰(zhàn)”末期兵源不足的時候,就把暫緩征兵的大學生中的文科生優(yōu)先送上戰(zhàn)場,難道現(xiàn)在又要重蹈覆轍[16]。
2.3.2日本政府面對這些反對浪潮進行表面上的安撫。日本文部科學省官員下村博文辯解說,文部省的本意不僅不是“去文科化”,恰恰相反是重視文科,這是為了更加充實文科的改革舉措[17]。盡管在“通知”后文中也強調大學的自治精神,聲明這些要求并非“一刀切”地適用于所有國立大學的所有專業(yè)。文部科學省大臣也在隨后的國立大學校長會議中表明“并沒有認為文科專業(yè)不重要”。但是安倍政府明確提出大學不僅是加深學術研究,更應該重視社會的需求,比起一般的大學教育,更應該重視職業(yè)教育[18]。2015年8月底,《讀賣新聞》針對日本各國立大學校長的問卷調查顯示,日本全國開設有文科專業(yè)的60所國立大學中,近半數(shù)計劃從2016年度開始撤銷部分文科專業(yè),同時大幅壓縮教育學、經濟學等專業(yè)的招生人數(shù),并縮減相關教師編制[19]。日本國立大學將迎來重大改革時期,去文科化已經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無奈選擇。
2.4去文科化背景下日本國立大學文科發(fā)展方向
2.4.1日本文科專業(yè)將集中于“私立化”。日本政府已經開始鼓勵地方國立大學可以不用文理兼顧,走“脫綜合化”的專門大學化之路。今后一部分名校,如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傳統(tǒng)名校很可能還將繼續(xù)保留文科,當然其規(guī)模有可能縮小,其他大部分國立高校將逐步廢除文科專業(yè)。今后日本的大學文科將主要集中在日本的私立大學。
2.4.2文理融合。文理融合應該是一部分國立高校的文科為免于被拆撤的權宜之計。學科分類是人類學術研究深化發(fā)展至今的必然結果,不可能簡單融合,只是在學術上互相借鑒和跨學科研究方面有其意義。一些國立高校開始討論設立新的專業(yè),如開設“數(shù)據(jù)科學系”一類文理融合的課程,以適應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需要。還有一些國立高校準備將文科作為給理工科學生提供人文素養(yǎng)的課程保留,但難免成了理工科的附庸。
2.4.3單科大學合并風潮。一些學科單一的文科國立大學面臨著拓展空間不足的生存危機。尤其是許多地方性國立單科高校,這幾年都在匆匆尋找聯(lián)姻對象,目的是通過形成規(guī)模優(yōu)勢和綜合優(yōu)勢以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
2.4.4重點支持理科研究和轉向職業(yè)教育。日本文部科學省的法人化和去文科化的改革意圖是集中有限的教育資源重點資助世界領先的理科領域的研究, 培養(yǎng)發(fā)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立大學。同時進一步發(fā)展職業(yè)化教育,而對一般學科則交給市場自行發(fā)展。因此日本國立高校在裁減文科的同時已經開始增加理工科的師資力量和招生人數(shù),相當于讓文科給理工科騰出了發(fā)展空間,轉向培養(yǎng)更加實用的應用型人才。
3對中國高校教改的啟示
日本國立高校的去文科化改革有其合理性,不能簡單否定,反映了日本要將有限的教育資源轉移投入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的趨勢。由于中國也有許多相似日本高校改革的發(fā)生背景和原因的情況,而且中國絕大多數(shù)高校的性質屬于國立大學,因而日本國立大學的去文科化改革對中國高校教學改革也很有借鑒意義,應該充分重視起來。
3.1中國少子化情況也已出現(xiàn),應有計劃地控制高校數(shù)量和招生規(guī)模由于中國實行了30多年的獨生子女計劃生育政策,人為地降低了出生率,雖然現(xiàn)在已經逐步放開政策,但是人們的出生意愿已大幅下降。網易財經抽樣調查結果表明,2015年中國人整體生育意愿僅為1.4,遠低于之前的估計[20]。出生率下降導致學?;A生源的減少,現(xiàn)在農村地區(qū)已經大批撤點并校,高考報名人數(shù)已呈下降趨勢。搜狐教育頻道公布的數(shù)據(jù)表明,2008年我國高考參加人數(shù)達到1 050萬的高峰,之后持續(xù)下降,到2015年,參加高考的人數(shù)已降為942萬[21]??梢灶A見,未來中國高校生源必然還會繼續(xù)下降,一大批高校的教學資源必然閑置,特別是地方性高校的文科更為嚴重。所以應該有計劃地縮減大學數(shù)量和招生規(guī)模。
現(xiàn)在我國一部分高校擬轉型為職業(yè)教育范疇,應該是一個一舉雙得的好舉措。據(j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22],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yè)教育。決定發(fā)布之后,相關高校踴躍提出申請。
3.2中國經濟增速減緩有可能成為常態(tài),應該嚴格控制文科專業(yè)的規(guī)模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30年也是中國高校急速擴張的30年,一大批原來的大專、中專乃至技工學校都升級為大學。而這些新增的大學也恰恰多是文科專業(yè)和單科大學。資料表明,2010年與2002年相比,全國普通高校理工類招生人數(shù)擴大了3.28倍,而文科則擴大了5.19倍[23]。尤其是20世紀國家緊缺的財經、英語、新聞等文科專業(yè),都因盲目過度發(fā)展而超過了實際需求[24]。
但是現(xiàn)在經濟增速已減緩,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2015年我國GDP增長速度為6.9%,創(chuàng)出1990年以來的新低。而經濟減緩也會使國家對大學的撥款減少,從而使更廣泛的大學受到影響,特別是那些新增的實力較為薄弱的大學。因此,應該及早控制文科大學的數(shù)量以及文科專業(yè)的招生規(guī)模。
3.3中國高校文科生就業(yè)率偏低,應該嚴格把控文科專業(yè)的培養(yǎng)質量當今國家對高校的就業(yè)率的考核越來越嚴,就業(yè)率已經成為一個專業(yè)生死存亡的評定標準。據(jù)麥可思歷年來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高校的文科就業(yè)率明顯低于理工科[25],這些年盲目擴張的大學主要是二三本的文科專業(yè),專業(yè)結構比較單一,其就業(yè)率明顯低于理科,更是大幅低于一本院校。另外,許多大學開設近乎雷同的文科專業(yè),特色不明顯,同質化低水平競爭嚴重。而且這些文科專業(yè)在國內的學術水平已不算高,更不用說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學術影響力了。在生源充足的時候,這些問題已經存在,而一旦生源不足,問題會變得更加突出。因此,如果國家縮減招生規(guī)模,很可能會首先從這些文科著手。所以應該在嚴格控制現(xiàn)有高校文科專業(yè)的招生規(guī)模的同時,有計劃地進行專業(yè)結構優(yōu)化和教學科研質量的嚴密監(jiān)管。
參考文獻
[1] 許艷,黃余霞.關于二戰(zhàn)后日本國立大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11):64-65.
[2] 劉法虎.中國高校學科專業(yè)設置的回顧與展望[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9-102.
[3] 易遠生.高校改革芻議[J].新課程研究,2014(5):1.
[4] 高紅,閔小瑤,岳天祥.我國公立高校改革的“政策之窗”探析[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5(3):111-114.
[5] 安倍晉三.OECD閣僚理事會―安倍內閣総理大臣基調演説[R].內閣官房內閣広報室,2014-05-06.
[6] 下村博文.下村博文文部科學大臣記者會見録[R].文部科學省,2015-07-24.
[7] 宇都宮徹.“文系廃止”騒動が映す?國立大改革の性急さ-改革への戸惑いが騒動の引き金に[R].週刊東洋経済,2015-10.
[8] 早川信夫.少子化で変わる日本の學校[R].NIPPON,2012-04.
[9] 佐和隆光.廃止? 転換? 國立大學の文系學部[R].日本放送協(xié)會,2015-08-04.
[10] 大西隆ほか.日本學術會議幹事會聲明「これからの大學のあり方―特に教員養(yǎng)成?人文社會科學系のあり方――に関する議論に寄せて」[R].2015-07-23.
[11] 石弘光. 國立大文科省通知の波紋—改革、自らの責任で[R].日本経済新聞,2015-06-29.
[12] 東洋経済.大學就職率ランキングベスト100[M].週刊東洋経済,2014-03.
[13] 吉田充春.愚か者が進める人文系廃止[R].長周新聞,2015-10-23.
[14] 経団連.安易な文系見直し反対國立大改革、文科省通知で聲明[A].2015-10-08.
[15] 內田樹.國立大學改革亡國論:“文系學部廃止”は天下の愚策」『プレジデント社[EB/OL].(2015-05-30)[2016-04].http://president.jp/articles/-/15406.
[16] 山極壽一.人文社會系學部“京大には重要”―山極総長、文科省通達に反論[M].京都新聞社,2015.
[17] 石山英明,河原田慎一,高浜行人.國立大、“文系改革”に揺れる文科省通知“廃止”言及[R].朝日新聞,2015-09-22.
[18] 天野郁夫.大學教育の未來を考える[J].教育學雑誌,2010(45):1-23.
[19] 文部省.國立大學法人等の組織及び業(yè)務全般の見直しについて(平成27年6月8日通知)[A/OL].(2015-06-08)[2016-04].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kokuritu/003/shiryo/attach/1364527.htm.
[20] 王羚.全面兩孩放開中國告別獨生子女政策[N/OL].第一財經日報,(2015-12-31)[2016-04].http://money.163.com/15/1231/02/BC4LC4VK00253B0H.html.
[21] 佚名.1977-2014歷年全國高考人數(shù)和錄取率統(tǒng)計[DB/OL].(2015-06-15)[2016-04].http://learning.sohu.com/20150619/n415348128.shtml.
[22]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A/OL].(2014-06-17)[2016-0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23] 梁綠琉.文科高等職業(yè)教育研究文集[C].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8-9.
[24] 馬陸亭.大學的專業(yè)發(fā)展[J].科學中國人,2010(4):112-118.
[25] 麥可思研究院.就業(yè)藍皮書:中國大學生就業(yè)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出版社,2010-2015.
The Dynamic of Cutting Arts in National Universities of Japan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Education Reform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IAO Jian-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The pace of cutting arts in national universities of Japan is beginning formally in 2015, which causes a strong rebound in national universities and an uproar in the public immediately. By reviewing the reform history of Japanese national universities and analyzing the Japanese background in society and economy, this articl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reform about cutting arts is related to Japan's economic downturn, fewer children leading to fewer students, “science in public college and arts in private college” and problems of liberal arts majors in Japanese Universities. Then, the phenomenon of low birth rate in China has appeared and economic growth is relatively slow. There are many similar backgrounds with Japan in China, so reform of Japan is useful and we should take precautions.
Key wordsCutting arts; Education reform; National university; Scale of Liberal Arts; Training quality
基金項目西南大學教學改革項目(2013JY208)。
作者簡介苗建青(1964- ),男,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副教授,博士,從事產業(yè)經濟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21
中圖分類號S-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08-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