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玉
在觀看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93大閱兵現(xiàn)場轉播時,看到導彈陣列中的YJ-12,心中涌出一股親切感。后來在CCTV-4的節(jié)目里看到軍事專家對YJ-12倍加贊賞,心中的激動難以抑制。雖然在我退休時還沒有YJ-12的研制項目,但那個發(fā)動機里流淌著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血。
回想往事,在1957年春,黨中央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一時間,《知識就是力量》成為我們這些中學生搶手的雜志。
就在這個時候,蘇聯(lián)發(fā)射了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作為高三學生,只要預報衛(wèi)星會在當天晚上飛過北京上空,我們幾個同學就一定會準時聚集在學校操場,抬頭觀看浩繁的星空,尋找那顆在相對靜止的群星中歡快跑動的星星,目光追隨那顆星在天空翱翔。人造衛(wèi)星走遠了,我們一邊看,一邊展開我們夢的翅膀,要讓中國的衛(wèi)星也在天空翱翔。夏天,我們相約報考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填寫高考報名表、填寫志愿、緊張地復習功課準備考試……這一切都是圍繞這個夢想。遺憾的是,因為反右運動的開展,在6月末臨近高考時(那時是7月初考試)得到通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停止招生。我以為再難實現(xiàn)這個夢想,轉而進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機械制造系學習。
1960年夏,在黨中央部署下,經(jīng)過多方準備,我們學校組建了新的工程系,經(jīng)過校黨委的選派,我被調到這個新系學習。報到后,先進行幾天保密教育:不該看的不看、不該問的不問、不該記的不記、不該說的不說……對任何人都不能透露我們學什么,哪怕是父母也不能說。保密教育后才知道,哇,是學習導彈的,我被分配學習火箭發(fā)動機設計。
原來以為1957年的夢想再難實現(xiàn),絕對沒有想到在1960年又可以繼續(xù)把這個夢做下去。心里高興的同時,我下定決心一定好好學習,不辜負黨的信任。
那時,保密紀律是十分嚴格、細致的。書、課堂筆記本都不允許帶離保密區(qū),每一本書、課堂筆記本都有編號,每個同學有一個固定編號。每個班選一名保密員,早晨保密員從保密室取來書、課堂筆記本,發(fā)給同學;晚自習后,保密員把每個同學的書、課堂筆記本收回去,放到保密箱里送到保密室。絕對不能在別的本子、紙張上記錄、打草稿!
畢業(yè)后到工作崗位,又一次更嚴的保密教育后,才分配具體的工作。反復進行的保密教育,多年在保密環(huán)境中工作,養(yǎng)成了嚴格的保密習慣,想都不會想到留一個工作照片做紀念。
畢業(yè)后,到了生產火箭發(fā)動機的工廠工作,開始那兩年,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加班加點是經(jīng)常的事??吹街袊膶嶋H應用的第一代火箭發(fā)動機定型生產,仿佛看到不久就有我們設計制造的新火箭發(fā)動機送中國的衛(wèi)星上天。
誰知道,“四清”運動開始,因為父親張少勤是黃埔1期3大隊學生(在填表時我如實填寫),而且一入學就由鄧演達、3大隊隊長共產黨員金佛莊兩人介紹加入國民黨,我被調離相關技術崗位。我的夢想夭折了。
1969年,組織找我談話,調我到三線參加新的火箭發(fā)動機型號的研究,我又興奮起來。一來表明黨對我的家庭、我個人的信任,二來是我又可以為實現(xiàn)夢想繼續(xù)工作了。三線單位剛選完址,在深山里,距離縣城約50公里,卻沒有一公里公路,交通極為不便,生活十分艱苦。我們要從修公路開始,真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黨號召“先生產后生活”,公路還在山水間修筑時,我們就開始設計各類生產用廠房、火箭發(fā)動機試車臺、實驗室,至于住宅,黨號召“生活用房干打壘”;還有與家人遠隔千山萬水等等,這些困難都不能阻止我去三線單位,為了那個夢想,我踏上了遠去的火車。
到七十年代末,研究科技的環(huán)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父親是黃埔1期的舊事不再是頭上的帽子。因為新型號設計的需要,我離開三線回到原單位。
黨要求我們研制一種不同于液體燃料火箭發(fā)動機、固體燃料火箭發(fā)動機的新型火箭發(fā)動機。在使用方面它比液體燃料火箭發(fā)動機簡潔方便,比固體燃料火箭發(fā)動機安全,體積小,重量輕……
由于黨的信任,在設計團隊,我已經(jīng)是一個主要課題組的帶頭人。我和課題組的同志們全心投入新火箭發(fā)動機主要部件的研究設計。雖然這款發(fā)動機不是用于發(fā)射衛(wèi)星的,但是它能填補一個空白。
當時,國內沒有可資參考的資料,查找國外資料,也只有不涉及核心技術的零星報道。
設計的計算工作量十分大,開始時只有手搖計算機,計算速度、精確度都難以滿足要求。不得不常常加班。這時,有日本的計算器進入我國,領導買來一批號稱“科學計算器”的發(fā)給我們,可以進行三角計算、對數(shù)計算……計算速度、精確度都大大提高。我們感嘆技術進步帶來的好處。每天上班后就拿著那個小東西按啊按,按個不停。很快,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小東西也會誤事。常常在按了幾天后得到的結果與理論的估計相差較大。一步一步往回找,發(fā)現(xiàn)是幾天前的某一次,就只按錯了一個鍵。真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只能再一個鍵一個鍵按下去……白白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
還是在大學時候,我聽老師介紹說,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美國發(fā)明了電子計算機,其計算速度、精確度都改變了傳統(tǒng)的計算技術。中午休息的時候,我們?;孟胗幸惶炜梢杂蒙夏莻€電子計算機。根本不知道還有什么計算機程序,更不知道只有掌握了計算機程序的編寫技術才能使用電子計算機。
就在我們幻想的時候,領導告訴我們,省計委計算中心引進國外大型計算機,現(xiàn)在即將調試成功,調試成功后可以供我們使用。更想不到的是,領導告訴我們,近日帶我們去參觀。
在計算中心,二樓朝東近十間房里面密密排列控制柜,計算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東歐生產的,這近十間房里面的全部控制柜構成一臺電子計算機,這個電子計算機很先進,它可以運行“BASIC”、“ALGOL”、“FORTRAN” 幾種語言。我們面面相覷,都沒有聽說過,更沒有接觸過??吹轿覀冦渡竦臉幼?,領導說,他們將在最近舉辦培訓班,那時會派我們參加。不過他們工作比較忙,只能進行初級培訓,至于掌握這些技術,還是那句話,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幾天的培訓,我們拿到“BASIC”、“FORTRAN”的編程手冊,對電子計算機編程有了初步了解。
邁進電子計算機這個大門,眼前豁然開朗,圍繞“FORTRAN”語言的學習,我們收集、學習計算機計算的許多子程序,如插值計算、行列式計算……有了這些子程序,我們的計算將遠遠不只是計算速度快、準確度高,計算能力將是如虎添翼。我迷上了這個計算機,如醉如癡的心情簡直難以形容。
初級培訓后,結合課題的需要,我們開始邊學習邊編程。
得到計算中心調試通過的信息,我們迫不及待地去小試。這臺計算機邁過了黑紙帶穿孔技術,采用卡片穿孔,卡片上除了將程序語言穿孔外,還將該句程序語言或初始參數(shù)打印在卡片上,可以在計算前糾正不少錯誤。第一套300多張卡片制成后,帶著興奮上機,瞬間被一連串的錯誤信息潑了一盆冷水。讓我們茫然的不僅是錯誤多多,那時計算機還沒有漢字技術,打印出來的幾頁錯誤信息全是英文,我們從中學到大學學的都是俄語,面對英文就是文盲一個。
回去,圍繞這幾頁錯誤信息,邊學英文、邊學計算機程序、邊學新的計算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4、5個月的日日夜夜,一個重要計算程序通過。
以前用“科學計算器”計算一條曲線,一個人需要3到4個月,現(xiàn)在利用計算機計算,一天可以計算幾條這樣的曲線。我們可以在這眾多的曲線中選取相對最理想的展開設計。更可貴的是,這些計算結果更精確。
隨后,其他的性能計算、結構強度計算……我們都編制出相應的計算機程序。
在計算機的協(xié)助下,我們高質量地完成了設計任務。
現(xiàn)在回過頭看35年前的這臺幫了大忙的計算機,不論內存、硬盤存儲量,還是計算速度,都遠遠不及現(xiàn)在2000元左右一臺的筆記本電腦。可是它在我心里永遠是難以忘懷的。
我是黃埔1期的后代,在這個重要產品的設計崗位,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黨不僅沒有另眼看我,還給了我許多意想不到的榮譽。
每到技術職稱變動時,領導就會想到提升我的職稱,我在90年代初就是研究員;航天工業(yè)部授予我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在國家設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不久,就授予我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在政治上,我連續(xù)4屆任市政協(xié)委員,其中連續(xù)3屆任市政協(xié)常務委員。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之初,就派人來聯(lián)系,邀我參加同學會活動,在遼寧省黃埔軍校同學會設立聯(lián)絡委員職務時,就聘任我為遼寧省黃埔軍校同學會聯(lián)絡委員,列席遼寧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會等重要活動。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頒發(fā)“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因為我的父親在正面戰(zhàn)場參加了抗日戰(zhàn)爭,作為他的遺屬,我也獲得一枚紀念章,年近80的我激動不已。
我年事已高,早已不能為我們國家的火箭發(fā)動機做什么工作了,可是仍然心系那過去的歲月。看到JY-12在93大閱兵中出現(xiàn),在CCTV有關軍演的報道中看到一些采用類似發(fā)動機的導彈騰空而起,看到這種發(fā)動機已經(jīng)發(fā)展到有大大小小、林林總總許多型號,我都會難抑熱淚。
最近看到《黃埔》雜志的征稿啟事,其中建議配工作照,這時我才猛然想起,幾十年來竟然沒有一張工作照,沒有留下那難忘歲月的點滴形象,心中未免感到一絲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