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林
PTA及血管內支架在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應用價值
王東林
目的 探討PTA及血管內支架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80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掛號的先后順序,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實施PTA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血管內支架治療,觀察2組患者實施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結果 經治療后,觀察組中顯效32例(80.0%),有效7例(17.5%),無效1例(2.5%),該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中顯效20例(50.0%),有效8例(20.0%),無效12例(30.0%),該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0.0%。可見,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上將PTA聯(lián)合血管內支架應用到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治療中,療效顯著,安全可靠,提高了通暢率和成功率,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PTA;血管內支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療效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肢體表現(xiàn),患者在臨床上表現(xiàn)出:肢體麻木、疼痛、腿抽筋、乏力等,還有少部分患者伴有血液粘度增高或者皮溫降低等,病情在不斷發(fā)展,當出現(xiàn)側支循環(huán)建立不完全時,將會出現(xiàn)肢體疼痛及間歇性跛行等,給正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因此,探究、分析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本次研究中,隨機選取80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對觀察組40例患者實施PTA聯(lián)合血管內支架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對于減輕患者的病痛和提高生存質量有積極的意義,現(xiàn)將具體的臨床治療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河南省濮陽市人民醫(yī)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經X線檢查,結合臨床病史和體格檢查證實,符合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的相關診斷標準,按照患者掛號的先后順序,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49~70歲,平均年齡(61.4±2.8)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病程(3.8±1.0)年。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1~72歲,平均年齡(62.1±2.8)歲,病程4個月~9年,平均病程(4.2±1.1)年。2組患者在性別、病程及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經皮腔血管成形術(PTA)治療,在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前,根據(jù)CT影像或者是MRA造影觀察并了解血管情況后,為患者選擇合適的穿刺入路,待造影成功后,對患者進行全身肝素化,具體劑量為0.5mg/kg,采用一次性注入,在導絲和數(shù)字減影血管顯像技術的監(jiān)視和引導下,對患者機體進行緩慢推進消融導管,按照先近后遠的原則來打通心端,在釋放能量過程中將超聲探頭緩慢向前推進,直到阻塞解除,提升消融的效果。在導絲的引導下,在患者膝下一般采用3mm左右/100~120mm的Deep球囊,在患者膝上一般采用7mm左右/70~120mm Sailor球囊,確保位置正確、合理之后逐步增加擴張球囊的壓強,此外,醫(yī)護人員在操作過程中要將擴張球囊的時間控制在120s以內,待球囊成形術完成后,需要對患者進行復查,觀察并了解擴張球囊的效果。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加血管內支架治療,對患者經皮腔血管成形術(PTA)治療后,再置入血管內支架,用血管內支架支撐狹窄甚至阻塞的冠狀動脈血管,使血液暢通。此外,在患者手術治療及血管內支架治療結束后,醫(yī)護人員要對其進行肝素注射治療及腸溶阿司匹林和潘生丁口服治療,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減少其他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觀察對比2組患者實施不同治療方案的應用價值[2]。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肢體疼痛情況、皮膚顏色、跛行距離、足壞疽愈合情況及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等,并做好詳細記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中,對所有涉及到的數(shù)據(jù)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研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n(%)]
臨床上動脈硬化閉塞性病變分為廣泛性閉塞和節(jié)段性閉塞,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血管疾病,其發(fā)病率在逐年上升,是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臨床對該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內科保守治療,外科旁路手術治療及經皮腔血管成形術治療,其中內科保守藥物治療,治療效果欠佳,僅僅能夠控制病情,不能達到徹底治療的目的[3]。外科旁路手術治療,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大,感染現(xiàn)象多,且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相比來說,PTA治療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這種治療具有微創(chuàng)性,可重復性和高效率的特征,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利于患者盡早康復。但是為了減少患者術后病變血管擴張后出現(xiàn)彈性回縮現(xiàn)象,本文在經皮腔血管成形術治療的基礎上實施血管內支架治療,使用藥物支架的目的是降低再狹窄發(fā)生率,提高血管的遠期通暢率,對于減緩患者的病痛有積極的意義,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和應用[4]。
經皮腔血管成形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原理是:增強氣囊壓迫粥樣斑塊的壓強,促使斑塊殼受到壓迫,從而達到擴張管腔的目的,有助于增強脈沖血流[5]。這種治療方法具體是通過超聲斑塊消融,以及球囊成形等開通動脈硬化閉塞患者的閉塞血管,提高治療效率。而采用血管內支架治療時,是為患者選擇合適的金屬內支架材料,將其作為支撐狹窄血管的器械,有效降低和減少再狹窄現(xiàn)象的發(fā)生,確?;颊哐鞯耐〞承裕傊?,對觀察組患者實施PTA及血管內支架治療,顯著提高了手術治療成功率和血管的遠期通暢率,促進側支循環(huán),改善患肢血液供應,減輕患者的病痛,其應用價值十分顯著[6-8]。
綜上所述,根據(jù)統(tǒng)計學對比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70.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實施PTA及血管內支架治療,療效確切,顯著改善了老年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推廣和應用。
[1] 李威,王凱.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管成形術的療效觀察[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4,11(20):102-104.
[2] 何凡,陳旭東.經皮血管腔內血管成形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吉林大學學報,2012,11(28):321-324.
[3] 吳愛萍,劉志剛.經皮腔內介入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yī)生,2013,5(5):22-23.
[4] 張希金.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疾病血管腔內治療[J].當代醫(yī)學,2009,15(10):231-235.
[5] 關麗卿,陳慕潔.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治療趨勢與思考[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8(25):111-112.
[6] 吳明超.支架植入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16例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9(10):232-236.
[7] 李成學,王波濤,李建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腔內介入治療及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1,17(5):15-17.
[8] 張希全,李長海,潘曉琳.血管腔內多種介入技術個體化聯(lián)合治療周圍動脈閉塞性疾?。ǜ?36例病例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0,16(23):391-39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7.026
河南 457000 河南省濮陽市人民醫(yī)院介入科 (王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