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石軍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許多教師的教學水平越來越高,一堂堂精彩的課不斷地呈現在我們眼前。然而,正如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教學實踐中,新課程理念和舊的教學觀念、傳統的授課形式,產生了尖銳的矛盾。教師在學習新理念、改變舊觀念的同時,有許多成功與失敗,為了總結教學經驗,需要我們及時地進行總結,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地寫好教學后記。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他認為教師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教師的教學水準才能上升,并對后繼的教學行為產生影響。兩千多年前,秦國宰相李斯曾談到積累的重要性,“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逼鋵?,寫教學后記就是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也是提高我們教學藝術的重要途徑。
當前,筆者所處的湖南省新田縣正在進行“導、學、教、練”的教學改革,提倡“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方法。結合這次教學改革和自身實踐,我簡要談談如何撰寫小學語文教學后記。
一、記錄“導”中的資料
課堂教學的導入猶如優(yōu)美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好的導入如同橋梁聯系舊知和新知,所以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在教學中總會把導入的得或失記錄在教學后記中。如:我在導入《詹天佑》這篇課文時,準備好課件,請同學們看大屏幕上的“中國鐵路運輸網”,從“中國鐵路運輸網”可以看出,我國的鐵路四通八達,我國的鐵路交通事業(yè)發(fā)展迅速。那么,同學們知道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的鐵路——京張鐵路嗎?它修建于1905年,南起北京豐臺,北至張家口,全長200千米。它的設計和施工指揮者就是詹天佑。通過視頻資料導入課文,學生很感興趣,能一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把這一利用課件導入新課取得的效果記錄在教學后記中,在今后的教學中多采用這一教學措施。
二、記錄“學”中的得失
我們知道,真正要實現高效課堂,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小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獨立意識和邏輯思維能力日益增強,思想活躍而敏感,富于想象力。正確地指導學生的自學,能夠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學課文《懷念母親》時,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邊讀邊思考:從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學生找出了如下句子:我痛苦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等等。學生也提出了問題:季羨林為什么要離開母親去外地學習?為什么要去國外留學?在學生的自學中,我體會到了只要把學生引到課文表達的情感中,學生就能從具體的語句中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我把學生在自學中取得的成功與不足也寫進了教后記中。
三、記錄“教”中的心得體會
新課改中,“先學后教”,學生自學之后,就是教了,而“教”不僅指教師的教,也指學生自學后的“兵教兵”。通過更正、討論,各抒己見,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即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最后教師與學生互動,也就是教師的補充、更正、幫助、歸納、總結,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我在教學《中華少年》時,學生通過自學后,有許多問題不懂,提出了很多問題,如“七月的星火”“春天的故事”指的是什么。我叫學生查找資料,通過互相討論,得出了“七月的星火”是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春天的故事”指的是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通過老師的教,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全面、更透徹了。對于教學內容的課外延伸,我把這些內容記錄在教學后記中,這有助于今后的教學,幫助我們更好地“傳道授業(yè)解惑”。
四、記錄“練”中的精煉題目
對于一節(jié)課,“先學后教”進行完之后,我們要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就要進行當堂檢測,檢測的題目就要設計科學、合理。如我在教學《詹天佑》中進行當堂檢測,要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出居庸關隧道、八達嶺隧道的施工圖。學生通過總結課文內容,就設計了下面兩幅圖:
居庸關隧道 八達嶺隧道
(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中部鑿井法)
學生能夠畫出來,說明理解了課文內容,我覺得這個題目設計較好,就把它寫進了教學后記中,提醒我要根據課文重點、難點內容來設計題目。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覺得通過教學后記能改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在追求高效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十多年的教學生涯,寫教學后記已經成為我教學中反思——總結——躍進的好方式。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感教學后記的重要作用。我相信,繼續(xù)長期堅持寫教學后記還將給我的語文教學帶來更大的益處,我也會加強業(yè)務學習,讓我的教學工作越來越好,讓我的學生越來優(yōu)秀。
(作者單位:湖南省新田縣第三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