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學(xué)
“秋天到,稻谷笑,笑著笑著紅了臉,笑著笑著彎了腰,笑到最后農(nóng)民飽……”哼著這首母親自創(chuàng)的歌謠,遠望回鄉(xiāng)的路,一種豐收的喜悅,一份思鄉(xiāng)的情懷涌上心頭,令人柔腸百結(jié),欲罷不能。
稻子彎腰時其實笑得最歡的是父母和所有的農(nóng)民。那時候的經(jīng)濟條件不好,收割稻谷都是靠人工。為了給稻穗脫粒,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大大的禾船,它的外形為正方形,由厚約5厘米的四塊木板采用榫卯結(jié)構(gòu)組合而成。船高約80厘米,上邊長約180厘米,下邊長約160厘米,上大下小呈斗狀。四角上方各留有一個20厘米左右的榫頭,如長出的四只耳朵,作為在田里使用時移動的把手。收獲稻谷時,人們把禾船搬進稻田里,用張開的遮陽傘狀的農(nóng)具(即竹編的大曬席),從里面將其中三方圍起來,以擋住摔打稻穗時四處亂飛的谷粒,未圍的一方則架上與禾船成套的大木架用來打谷。
收割稻谷的工序繁雜,需要的人也多,往往好幾家莊戶聚集一起,男女老幼齊上陣。老人孩子留在家里做飯曬谷。年輕的,不分男女,一部分負責(zé)割稻穗,即用鐮刀將稻谷攔腰割下來,以雙手可握為一把,平放在谷樁上;另一部分則按兩人一組,專門負責(zé)打谷,一只禾船一般只要兩組;還要再分出兩個人,負責(zé)將脫粒的稻谷用籮筐擔(dān)回曬場上。體力弱的人,就遞遞把子打打下手。打谷的人同時用各自的雙手拿起一把稻穗,先拎起掠過頭頂,再用力在未圍遮陽傘那方的內(nèi)壁上輪流拍打,發(fā)出“乒乓砰砰”的打谷聲。為確保脫粒干凈,摔打稻把時還要邊抖邊翻稻穗。經(jīng)過幾番拍打,谷粒便落入了禾船里面。
收割稻谷時的場面十分壯觀。割谷子的、打谷子的、挑谷子的、拖谷草的、大家配合默契。田埂小路上,挑谷子的人你來我往,揮汗如雨,滿臉流露出豐收的喜悅。塊塊稻田里,伴隨著男人低沉的吆喝,“嗵、嗵、嗵”的打谷聲此起彼伏,響成一片,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直讓人看得心中熱烘烘的。
稻田里的樂趣也很多,尤其是在水田里。干田無水,勤勞的人們在收割完稻谷之后還要種上一壟壟的秋紅苕。但收割稻谷時比較受罪,在太陽的暴曬下,人立于天地間,上烤下炙,汗如雨下,其熱難擋。悄悄跟隨父母下地的我,往往被他們黑著臉趕回家去,怕我被曬出病來,我因此失去了追青蛙、逮螞蚱的樂趣。水田比較肥沃,稻田里冷熱交加,熱的是被高溫曬熱的水,涼的是稻田里的淤泥。因此,在水里浸泡時間太長,也有感染細菌誘發(fā)皮膚病的危險。但水里聚集著很多野生的魚蝦,也有一些水田里有農(nóng)戶喂養(yǎng)的魚苗,這些東西往往誘得我心癢難耐。在這時,我就找一些下水田的理由,拾撿散落的谷穗,幫著大人運稻把子,為他們送吃送喝。在打谷過程中,需要移動禾船時,正是我們小孩子施展力氣的時候。大人握住禾船前邊的兩只“耳朵”用力拉,我們就在禾船后面使勁推。喊著“一二,嗨喲”的口號,再一鼓勁,禾船就滑行到了需要的地方。沉甸甸的禾船里,裝載著的都是經(jīng)過農(nóng)人千辛萬苦得來的勞動果實,是厚實而美好的希望。
趁著勞動的空檔,摸田螺、抓泥鰍和黃鱔也是我們最擅長的事兒。能抓到泥鰍、黃鱔會令所有人都高興。那時候的泥鰍和黃鱔也挺多,運氣好的話,還會逮上幾條大鯽魚。這樣,晚飯的餐桌上便又豐盛了起來。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吃吃喝喝,說說笑笑,飯桌上論豐年,酒杯里暢談人生,雖然艱辛,日子卻也過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如今,又一季稻谷彎腰時,童年不但早已遠去,故鄉(xiāng)的稻田也早變了樣?,F(xiàn)在,人們已不再用粗笨的農(nóng)具與大量的人力收割稻谷,條條平坦光滑的水泥農(nóng)用基根道通向田間地里,稻谷收割機早已排好隊等著農(nóng)民租用。在機器的“隆隆聲”中,收割、脫粒,再灌袋、裝車,省時省事又省力。稻田里的水,在稻谷成熟之時早已被放干。稻田里的魚蝦早已沒了蹤跡,泥鰍、黃鱔也越來越少,就連青蛙也不多了。身處異地的我,哼唱著母親自編的歌謠,心系故鄉(xiāng)的稻田,唱著唱著,不禁唱出幾絲甜蜜,又有些酸澀。那些曾經(jīng)在稻田里和我一同勞作過的父老鄉(xiāng)親們,大家可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