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國際公共藝術獎”案例征集的區(qū)域劃分,是從自然地理學、政治地理學、文化地理學以及人口地理學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最終劃分出非洲、東亞、東南亞&大洋洲、中南美洲、歐洲、北美、南亞&中西亞七大區(qū)域。
每一屆的案例均是由國際公共藝術協(xié)會(IPA)的研究員對世界七大區(qū)域的公共藝術作品進行實地調查與研究,并提交案例研究報告。對于本屆國際公共藝術獎案例的選登,本刊擬按照地域來劃分,這些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征的案例,能夠更好地呈現出全世界的公共藝術生態(tài),讓讀者了解到不同國家、地區(qū)的公共藝術的不同特點。
歐洲地區(qū)案例綜述
張羽潔
歐洲可謂是公共藝術的搖籃。早在古希臘,便出現了相對自由的公共空間——陽光廣場,也正是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希臘式的“前公共藝術”。而18世紀誕生于歐洲的啟蒙運動,使更多的市民通過知識的獲取和思想的解放,越發(fā)有能力向古老的權威和貴族特權提出挑戰(zhàn),從而使得“公共性”、“公共領域”的概念獲得了確立,為當代公共藝術的登場奠定了思想基礎?!白杂?、民主、平等”始終是歐洲的主旋律。
歐洲在文化上具有很強的同源性,同屬于希臘羅馬的基督教文明,而在政治上卻是一個分裂的文明單位。美蘇冷戰(zhàn)使得歐洲在地緣政治上被一分為二,丘吉爾的“鐵幕”演說在整個歐洲大陸垂下一道“鐵幕”——“鐵幕”以西是資本主義,以東是社會主義。此后沖突、紛爭不斷,并最終伴隨著柏林墻的倒塌、蘇聯(lián)解體、東歐各國的政治劇變和社會轉型而落下帷幕。本屆公共藝術獎歐洲部分的提名作品中有近一半來自于東歐,展現出公共藝術在東歐各國以走向民主化、市場化、西歐化為目標的社會轉型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堕_放公寓》將社會主義社會標準下的私密空間進行公開展示,試圖將其改造成一個具有民主基礎的公共空間;《經歷相似》以位于第比利斯在20世紀70年代所建設的地下人行通道為切入點,探討公共空間意識形態(tài)的轉換;《空地》針對亞美尼亞女性在以蘇維埃為代表的大男子主義的范式下缺乏基本權益和尊嚴狀況,而積極地采取行動;《旗桿》是一個沒有國旗、頂部打結的旗桿,藝術家用它的彎曲和虛無來表示控制著公共空間的權力象征的土崩瓦解?!秴擦中健穭t是為了創(chuàng)造塔林新形象而進行的城市文化重塑,使其不再僅僅被視為一個后社會主義的城市。
本屆公共藝術獎歐洲部分的提名作品中,除了呈現出一種強烈的地緣政治屬性外,多民族、多階層的社會融合同樣是其重要的主題。位于伊斯坦布爾的作品《公園:一種可能》,構建了一個300平米的裝置,作為市民、定居者和游客的臨時性公園,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可能;《超級線性公園》則是針對哥本哈根山谷地區(qū)多種族、多階層之間的暴力沖突事件而進行的藝術干預,試圖通過包容性的文化符號支持該地區(qū)多樣性的發(fā)展。
此外,對人與自然、人與環(huán)境之間和諧關系的追求,也在歐洲部分的案例提名中有所體現?!墩鹊厍颉穼⒁惠v普通的公交巴士經過涂鴉,轉換成一輛塑料廢品回收車,旨在提高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痘绢l率》是一個根據維蘇威火山實時的變化數據制成的光電雕塑,旨在用視覺的形式反映火山的輕微變化,讓人們感受維蘇威火山的呼吸。來自法國的《第三景觀花園》則試圖將過去的海軍基地通過花園景觀的重塑而回歸大自然的懷抱。
地緣政治視角下的社會轉型,多民族、多階層的融合,人與自然、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相處構成了本屆公共藝術獎歐洲案例的三大主題。其背后是公共藝術作為一種干預手段對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全方位介入,呈現出作為公共藝術搖籃的歐洲在公共藝術實踐上的廣度和深度。
案例翻譯:張羽潔、苞璐爾、肖琳
陪審團
藝術家:休·洛克
放置地點:英國,薩里,蘭尼米德,紀念亭和泰晤士河之間的草地上
形式和材料:雕塑
時間:2015年
委托人:委托薩里郡議會、國民信托
推薦人:薩拉·布萊克
《陪審團》所在的蘭尼米德是英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場所之一。1215年6月15日,約翰國王連同25名貴族在這里簽署了《大憲章》,標志著英國走向了個人自由、議會民主制和法律至高無上的道路。《陪審團》是由12張錯綜復雜的銅鑄椅子組成的裝置作品,每張椅子的正面與背面都有代表法律和爭取自由、法治以及平等權利斗爭關鍵時刻的象征和圖案浮雕。12把椅子上的銘文和圖像有:位于羅本島的納爾遜·曼德拉監(jiān)獄的窗戶、1781年的大屠殺、133名黑奴從英國奴隸船上被拋入海中以及船長和船員第一次被起訴、印度的第一位女律師科妮莉亞·索拉布吉、186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宣布廢除農奴制、《聯(lián)合國兒童權益法》中的文字等?!杜銓張F》不是紀念碑,而是藝術品,其目的是探討《大憲章》持續(xù)變化和發(fā)展的意義與影響。這些經藝術家精心設計的椅子,為觀眾提供了近距離接觸甚至坐在上面的機會,以供他們討論、反思椅背上刻著的歷史與事件。
第三景觀花園
藝術家:吉爾·克萊蒙特
放置地點:法國,圣納澤爾,海軍基地
形式和材料:景觀/雕塑
時間:2009年
委托人:盧瓦爾河地區(qū)文化事務部
推薦人:薩拉·布萊克
白楊木、花園和草、花園標簽構成了“第三花園景觀”的一幅“三聯(lián)畫”,該地區(qū)曾是海軍基地,該項目在規(guī)劃師Manuelde Sola Morales的努力下于1998年開始向公眾開放,過去海軍基地的屋頂變成了現在連接城市和海港的開放式走廊。藝術家吉爾·克萊蒙特視潛艇基地為“一個具有抵抗力的地方”,可以適應港口的生態(tài)多樣性。他從2009年到2012年對其進行開發(fā)。2009年,107棵白楊樹被種在了前爆炸室的底部,當它們完全長大時,會使得底部呈現一種顫抖和微光,這正是克賴蒙特的第一個詩意的意圖。景天、莖葉草等健壯的植物是河口區(qū)域的象征,使得綠色的生命來到了這一充滿礦物質的環(huán)境中?;▓@標簽作品在以前的潛艇坑處,克萊蒙特增加了一層薄薄的基巖,使得風、鳥以及參觀者的鞋底在經過此處時,能帶走這里的種子。這一項目的目的與所有河口地區(qū)的其他委托項目一樣,是為了該地區(qū)持續(xù)不斷的維護計劃,進一步改善當地景觀。每年將有兩次植物更新,并制作成植物標簽。
基本頻率
藝術家:喬凡娜·畢安科,皮諾·瓦倫特
放置地點:意大利,那不勒斯,波蒂奇市,維拉·馬斯克洛公園
形式和材料:雕塑和聲音裝置
時間:2011年
委托人:波蒂奇市政府
推薦人:茱茜·喬克拉
《基本頻率》是一個由鋼和電致發(fā)光燈制成的雕塑。它使用了來自維蘇威火山變化的數據,這些數據來自火山天文臺多種網絡傳感器的監(jiān)測。為了進行實時的調節(jié),一個由30個公園揚聲器組成的音頻環(huán)繞系統(tǒng),創(chuàng)作了一種聲音場景,傳遍整個公園。除了這個聲音裝置之外,一個由鋼和電致發(fā)光的電纜制成的雕塑與其周邊的環(huán)境建立了一種復雜的關系結構。這一雕塑位于公園中可以俯瞰前方別墅的地方,同時與連接火山口與公園的假想線正交。聲音的不斷變化使得每一個無論是在公園中游玩的人還是周圍建筑物里的居民都感到高興。它是對火山輕微變化的直接反映,就像是在實時聽著它的“呼吸”。
公園:一種可能
藝術家:坎·阿勒泰
放置地點:土耳其,伊斯坦布爾,Niantai Cumhuriyet公園
形式和材料:裝置、行為藝術、出版物
時間:2010年5至2010年11月
委托人:自行委托
推薦人:茱茜·喬克拉
2010年,在Niantai Cumhu riyet公園(伊斯坦布爾靠近歐洲的一邊),藝術家、建筑師兼調查人坎·阿勒泰展示了名為《公園:一種可能》的公共藝術作品,質疑公共空間下私人界限問題。作品構建了一個300平米的裝置,作為市民、定居者和游客的臨時性公園。由于作品位于伊斯坦布爾的市中心,因此總是非常擁擠。作品與空間產生互動,并成為聚焦人們共同需要的一種途徑。一些藝術家、捐助者、當地人和外國人都加入了這個項目。與作品同時產生的還有一份出版物。在裝置被拆除之后,后續(xù)的關于項目背后意義的討論一直在持續(xù),并在一些書籍和報紙上發(fā)表。該作品對三年后的大規(guī)模公共空間維護運動的興起——“蓋齊抵抗運動”起到了根本性作用。
超級線性公園
藝術家:丹麥藝術團體Superflex
放置地點:丹麥,哥本哈根,山谷地區(qū)
形式和材料:城市規(guī)劃
時間:2012年
委托人:哥本哈根市政府和RealDania基金會
推薦人:里奧·譚
山谷是哥本哈根本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qū),也是一個“多民族”和“多階層”區(qū)域。近年來,這里發(fā)生了一些警察和居民的暴力沖突和騷亂事件,這一狀態(tài)受到當地的藝術干預團體Superflex的注意。Superflex成立于1983年,以從事援助弱勢群體和關注社會事件項目而聞名。Superflex和比亞克·英厄爾斯團隊BIG、Topotekl藝術機構為山谷區(qū)域共同合作開發(fā)了城市設計項目“超級線性公園”。它是一個永久性的一公里長的公園,其中“紅色廣場”為相鄰的體育大廳提供了延伸的文化體育活動空間,“黑色市場”是當地人天然的聚會場所,貫穿社區(qū)的“綠色公園”提供大型體育活動用地。公園采用參與性設計的方法,藝術家要求當地居民提名特定的來自其他國家的城市公共設施來裝點公園,如長椅、垃圾桶、樹木、游樂場、窨井蓋、標牌等。所提名的設施被1:1復制,或是從異地購買運送至此。有5個團體甚至還前往國外為超級線性公園采購公共設施。其結果是一個“地球村”或“文明的博物館”概念的實例化,它試圖通過包容性均文化符號來支持該地區(qū)多樣性的發(fā)展。
經歷相似
藝術家:尼尼·帕拉凡迪什威利
放置地點:格魯吉亞,第比利斯的地下人行通道
形式和材料:燈光裝置、聲音裝置、攝影、街道藝術
時間:2012年5月24日-7月3日
委托人:歐盟東方文化合作計劃,歐洲《空間》項目、GEOAIR組織策劃
推薦人:茱茜·喬克拉
《經歷相似》于2012年在第比利斯地下人行通道展出,涉及Y29位藝術家和創(chuàng)作團體,其中包括當地新興的藝術團體。第比利斯曾是格魯吉亞首都,有70年的時間屬于蘇聯(lián),地下通道也正是在那一時期建造的。近年來,這些地下通道仍在不斷發(fā)展,有些部分被重新改建成商業(yè)設施,建造在非官方的基礎設施旁邊;另一些地下通道則處于坍塌的危險中,并已失去了實用功能,變成了一個充滿垃圾的地方或是公共廁所。該項目的首要目標是減少社會隔閡,并鼓勵不同的社群和從不使用這些通道的中產階級能夠在此相遇,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疏遠和被壓抑在地下通道中的人類生存方式,在這一文化和教育的過程中獲得疏解。項目從人性與非人性的角度建立了一種具有象征意味的通道,將地面與地下的世界相互連接。娜塔莉亞·內比日澤的作品《紅毯》鋪設在歌劇院的前面,鼓勵普通人也能夠體驗走紅毯。艾麗卡·羅佳斯卡的作品《面包與玫瑰》設置在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玫瑰革命廣場的地下,強調了女性在大男子主義的范式下所采取的行動,直到今日仍在影響著人們對格魯吉亞缺乏真正女權意識的討論。
開放公寓
藝術家:奧博利特協(xié)會
放置地點:摩爾多瓦共和國,基希訥烏市政大樓文化廳前
形式和材料:實境裝置
時間:2008-2010年
委托人:奧博利特協(xié)會,立陶宛歌德學院
推薦人:茱茜·喬克拉
《開放公寓》是由斯特凡·盧素設計的一個社會主義公寓的實用性復制品。其設計概念的出發(fā)點是將社會主義社會標準下的私密空間進行公開展示,帶有強烈的東歐國家當代城市和社會景觀的視覺元素。藝術家把一個由前政府設計的空間改造成了一個具有民主基礎的公共空間。作品所基于的建筑基礎元素——餐廳、廚房、浴室和帶有被塑料窗戶覆蓋的陽臺主立面,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傳達給這里的居民和游客。每年4月到11月,《開放公寓》每周舉辦一次活動,包括以特定社區(qū)和社會團體為中心的活動,如跳蚤市場、露天迪斯科舞廳、一些體育競賽和烹飪分享活動。這些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城市青年,奧博利特協(xié)會向他們提供全新的行動、思考和交流,以及對公共問題認知的機會?!堕_放公寓》對新自由主義環(huán)境和藝術家與文化工作者在這一環(huán)境中可以扮演的角色提出了不同的視角,創(chuàng)造了一個對該區(qū)域環(huán)境的直接寫照。作品鼓勵居民離開他們的居所,參與其中,以便增進人們對當今公共空間的認識。
自由空間
藝術家:亞美尼亞藝術行動組織
放置地點:亞美尼亞,埃里溫,Mashtots公園附近
形式和材料:研討會、演講、工作坊、表演、園藝、音樂
時間:2014年10月17至18日
委托人:亞美尼亞民主與人權研究所、海因里?!U爾基金會(德國)
推薦人:茱茜·喬克拉
亞美尼亞是一個傳統(tǒng)保守的男權社會,女性經常遭遇歧視、騷擾、家庭暴力,不被尊重。亞美尼亞藝術行動組織于2013年由一群女性建成,她們希望挑戰(zhàn)并改變這些現狀。2014年民主與人權研究所聯(lián)合在南高加索地區(qū)的海因里希·鮑爾基金會辦事處,邀請藝術行動組織去參加“自由空間”國際論壇。這個聯(lián)合團體設想了一種公共干預,被稱之為“請尊重我的空間”,包括了一個工作坊、一個亞美尼亞女人在公共空間的行為表演、MiLrir《不要保持沉默》的演講和一個在線互動地圖。
每個參加“請尊重我空間”活動的女性,可以在這個區(qū)域里選擇她們自己的空間、規(guī)模以及形狀,還有權決定是否邀請別人到她們的空間里去。然后用彩色膠帶標記出來,用她們自己的身體和活動修改空間。她們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她們的空間,比如做瑜伽、閱讀、唱歌、說話、刺繡、跳舞和用其他的表達方式進行表演等。MiLrir互動地圖包含亞美尼亞街的一些街道地圖,這些街道也是女性經常遭遇騷擾的地方。它在“自由空間”論壇開始前就已啟動。
旗桿
藝術家:卡米拉·史捷諾科恩
放置地點:波蘭、烏克蘭,盧布林的立陶宛廣場上
形式和材料:雕塑、裝置
時間:2010年6月(聲布),2012年5-6月(弗羅茨瓦夫和基輔)
委托人:開放城市節(jié)(盧布林),生存藝術評論(弗羅茨瓦夫),烏克蘭(基輔)雕塑項目
推薦人:萊西亞·普洛科朋科
“旗桿”是一個沒有國旗、頂部打結的桿子。藝術家對空間環(huán)境中的元素做了如下介紹:立陶宛廣場擁有4座歷史性紀念碑:盧布林聯(lián)盟的方尖碑、無名英雄的紀念館、1791年5月3日的憲法紀念碑(歐洲第一個現代國家憲法)、元帥約瑟夫·畢蘇斯基的騎馬雕像(波蘭第二共和國領導人)??桌な方葜Z科恩利用了這一環(huán)境的特點,將官方歷史性的標志帶入到當代日常生活的現實之中,這些標志已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范疇,而被歪曲為支持某種政治觀點的工具?!捌鞐U”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具有強大的政治象征意義,卡米拉也利用它的彎曲和虛無來表示國旗是一個控制公共空間的權力象征。最終,立陶宛廣場上,曾經代表著歷史上政治權力的標志失去了它原有的力量,但它們仍然在公共空間中向今天的人們述說著這個國家、這座城市曾經的歷史。此后,卡米拉發(fā)展了“旗桿”的概念,并與當代的事件相結合。2012年卡米拉創(chuàng)建了“歐洲旗桿”,一個與此前類似的裝置,融入在2012年波蘭和烏克蘭歐洲杯的背景下,試圖反映隱藏在大型商業(yè)體育賽事下的文化和地緣政治問題。
叢林小徑
藝術家:近藤哲男
放置地點:愛沙尼亞,塔林,凱瑟琳谷的日本花園附近
形式和材料:裝置、景觀建筑
時間:2011年6月-10月
委托人:LIFT11城市裝置藝術節(jié),2011塔林歐洲文化之都項目
推薦人:茱茜·喬克拉
凱瑟琳谷是由沙皇彼得在18世紀初建造的,位于塔林市中心,是愛莎尼亞國內和國際旅游業(yè)的基石。在日本花園附近,建筑師近藤哲男創(chuàng)造了一個95米長的小徑,依靠著叢林并從樹木之中盤旋而過。叢林小徑讓人們從一個新的視角觀看公園及其周圍環(huán)境,激發(fā)了游客體驗與自身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共生關系,樹木成為了這一建筑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這些樹,小徑無法被支撐起來。近藤哲男的作品采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維度和超現實主義手法,使其看起來仿佛走進了無止境轉動的旋轉木馬和無盡的小徑。他的裝置以一種敘事性的童話故事和跨國性的合作方式適應了當地的需要。同時建立起一種人對自然生物有機體的敏感性,使人們意識到我們應當建立起的一種協(xié)同進化關系。藝術家創(chuàng)造了一種環(huán)境,使得人能夠在肉體和精神上獲得提升,同時提醒我們存在的短暫性。
城市夢
藝術家:埃米爾·米拉茲基耶夫、賽福達麗娜·科杰夫斯卡、維羅妮卡·澤科娃、弗拉迪斯拉夫·科斯塔迪諾夫、HR-斯塔門諾夫
放置地點: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
形式和材料:裝置、表演、在公共空間中的行為和公共會議
時間:2012年10月20日至11月17日
委托人:今日藝術協(xié)會
推薦人:茱茜·喬克拉
“城市夢”這個項目是由多個探索公共與半公共空間的藝術干預組成的。這個項目包含了裝置、表演和由藝術家、市民參與的行動。其目的是針對居民日常生活中能夠感知到的一些城市問題,并與其進行藝術的互動?;诙嘣谋<永麃喫囆g家的不同觀念,隨著“城市夢”的進行,當代藝術首次以一種文化研究策略的工具出現,城市也隨之轉變?yōu)橐粋€不斷發(fā)展的實驗室。項目、空間和居民之間的聯(lián)系由歷史和當前的社會問題引發(fā)。藝術的方法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方式,讓他們用自己的愿望、啟發(fā)和抵制審視城市夢。
拯救地球
藝術家:薩賓娜·什克林卡婭,埃米爾·玫努諾夫
放置地點:阿塞拜疆,巴庫
形式和材料:巴士、彩繪、塑料
時間:2013年7月30日
委托人:阿塞拜疆首都巴庫的YARAT!當代藝術空間
推薦人:茱茜·喬克拉
巴庫是一個能在夏天達到4 5攝氏度的城市,且因為自來水不衛(wèi)生,民眾需消費大量的瓶裝水。與此同時,在商店,塑料袋被無節(jié)制地使用,且不花費任何額外的費用。這些塑料袋被里海表面強勁的風吹得滿地都是,或者被樹木掛住。塑料垃圾在數世紀后都不會被自然分解,因此也意味著嚴重的環(huán)境威脅。藝術家們?yōu)榱耸拱蛶飚數氐木用裼兴杏|,設置了一個涂鴉巴士,并帶上宣傳冊出現在巴庫當地的多處地點。一年時間里,這輛“拯救地球”巴士從巴庫開到阿塞拜疆的巴爾達地區(qū),最終抵達阿布歇隆區(qū)。巴士停留的每一個站點,都激發(fā)人們更多地關注身邊的環(huán)境,且引導他們更深入地了解生態(tài)學。
煙囪別墅
藝術家:西野達郎
放置地點:法國南特地區(qū),科爾德邁市
形式和材料:雕塑
時間:2009年
委托人:南特旅游
推薦人:薩拉·布萊克
日本藝術家西野達郎利用透視原理,將自己的作品與科爾德邁地區(qū)規(guī)模龐大的“鐵堡”電廠形成對比。他創(chuàng)作了一個與周圍電廠鐵塔完全相同的復制品作為其作品的地基,并在頂部建造了一個帶花園的小別墅。小別墅是典型的20世紀70年代的風格,與周圍環(huán)境的建筑風格很接近,并且設備齊全。小屋向公眾開放,來訪者可以預定在此處過夜。西野達郎打破了常規(guī),重新定義了公共紀念碑和日常的街道裝置,把公共場所變成了一個私人的空間。2009年,他在河口灣項目中使用了同樣詼諧幽默的方式,在安菲特律特皇家廣場上創(chuàng)作了噴泉雕塑,寓意著南特被盧瓦爾河及其所圍繞的支流圍繞著,并成為酒店的恢宏標志。
奧特沃茨克
藝術家:米洛斯拉夫·巴爾卡,埃米爾·麥努諾夫
放置地點:波蘭,奧特沃茨克
形式和材料:雕塑、裝置、干預
時間:2011年至今
委托人:藝術家
推薦人:萊西亞·普洛科朋科
奧特沃茨克是位于華沙東南24公里希維德河上的一個市鎮(zhèn)。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小鎮(zhèn)成為了時尚健康的度假村,并在華沙知識分子中被廣泛知曉。戰(zhàn)爭結束后,該鎮(zhèn)逐步走向衰退,再也沒有恢復昔日的輝煌。私有化和1989年興起的建筑熱潮之后,奧特沃茨克變得更加混亂,從而導致當今的建筑格局充滿著偶然性和混沌感。藝術家米洛斯拉夫·巴爾卡出生和成長在奧特沃茨克。最終,他決定返回那里,并發(fā)起了創(chuàng)作者駐地項目,創(chuàng)作者可以居住在他的工作室,研究這一城鎮(zhèn)并在奧特沃茨克周圍的不同地方展示他們的創(chuàng)作成果。正如藝術家在藝術理念陳述中所說,這是一個“通過藝術的鏡頭來感知空間的項目——用藝術的眼光去重新審視這個小鎮(zhèn)”。對項目本身來說,這既是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也為國際藝術家交流和參與波蘭小鎮(zhèn)生活搭建了一個平臺。
星路
藝術家:安娜斯塔西婭·讓波瓦
放置地點:俄羅斯,莫斯科
形式和材料:公共行為、社會實踐、研究、文獻
時間:2013-2014,仍在繼續(xù)
委托人:藝術家
推薦人:萊西亞,普洛科朋科
“星路”是一個多階段的公共行動和城市調查活動。在這項活動中,俄羅斯藝術家安娜斯塔西婭·讓波瓦在現有城市環(huán)境的基礎上,通過穿越現有的物質實體和行政劃分,挖掘一條新的城市路線。這項工作由集體開拓者和地區(qū)研究員共同完成。它們試圖克服所有障礙,在地圖上畫出星星的造型,這一星形是由通過穿越現有的街道、公園、建筑和荒地的實際線路組成。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可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參與者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公共空間模式,而且創(chuàng)造了一種有效的溝通。正如藝術家所言:“最好的社會化是解放。這些都是游戲規(guī)則。藝術的到來不是為了結果,而是建立業(yè)主方和當權者之間的交流?!彼囆g家引用了朱迪斯·巴特勒的名言:“空間和位置是通過多元行動創(chuàng)造的”,并以此將探索建筑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的關系作為創(chuàng)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