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旗
北宋黃河流域的河患與城市水患
◎李大旗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北京100081)
北宋時期黃河流域河患頻繁,給兩岸的重要居民點——城市帶去了嚴重的水患災害,筆者在詳盡搜羅歷史資料的基礎(chǔ)上,以時間為系制成“北宋城市河患資料一覽表”,通過文獻整理的方法來展現(xiàn)北宋城市與水環(huán)境互動關(guān)系之一面,為學界對其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礎(chǔ)。
北宋;黃河河患;城市水環(huán)境;水患資料
“舞波淵旋投沙渚,聚沫倏忽為平地”[1]。黃河水勢浩大,而北宋正處于我國歷史氣候較為溫濕多雨的時期,加之黃河下游河道從唐代開始已逐漸成為地上河,因此黃河洪災,“宋為特甚”[2]。北宋石介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作《河決》詩:“皇宋運熙泰,四圣崇道德。百蠻皆臣順,萬物遂生殖。七八十年間,人不聞金革。唯茲澶滑郡,河決亦云亟。”[3]他認為北宋時期,民生最大的危害就是黃河的決溢。不僅黃河,漳河、濟水(北清河)也在黃河決溢的影響之下屢屢泛濫。“霖雨淋溢,山谷發(fā)泄,經(jīng)川橫潰或沖冒城郭,此天時也”[4]。這些河患不僅對泛濫區(qū)域的農(nóng)田水利造成破壞,而且對于河流兩岸重要的居民聚居點——城市的存在和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而北宋的河患是如何具體而微地影響到兩岸周圍城市的發(fā)展變化呢?這種城市與水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又是一種怎么樣的呈現(xiàn)呢?以下筆者以時間為系,對北宋的城市河患資料做了梳理,希望利用文獻整理的方法來展現(xiàn)北宋城市與水環(huán)境互動關(guān)系之一面,見下表。
北宋城市河患資料一覽表①
①汶,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史·河渠志》無“汶”字,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7及雍正《山東通志》卷18《河防志》加。②《陽谷縣志》卷1《建置》:“(陽谷縣)唐初屬濟州,天寶十三載為河水所沒,改屬鄆州東平郡,宋初因之。開寶六年縣治水沒,太平興國八年徙治孟店。宣和元年改屬東平府?!庇赫渡綎|通志》卷4《城池志》亦云徙孟店在太平興國八年,與《宋史·地理志》所載時間不一。按《文獻通考》卷317《輿地考》載:“陽榖,隋縣。景德三年,徙治孟店?!睉?yīng)從“景德三年”。
①《宋史·河渠志》載:“徙大名之朝城縣于杜婆村,廢鄆州之王橋渡、淄州之臨河鎮(zhèn)以避水?!保ǎㄔ┟撁摰龋骸端问贰肪?1《河渠一》,第2267頁)“社坡村”作“杜婆村”、“王渡橋”作“王橋渡”,與《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不同,今從《長編》。②據(jù)《魏縣志》最新研究成果,事在熙寧六年八月。參見魏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魏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15頁。
①馬蓉等點校:《永樂大典方志輯佚》(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95頁。關(guān)于文水縣城宋代因河患遷治時間,萬歷《山西通志》卷2《建置沿革》載:“宋元豐間因水患徙置南漳沱村高阜處,即今治?!迸c《永樂大典》所收的寫與明初的《太原志》類同,而康熙《文水縣志》卷2《地利志》則載徙治在“宋元符間”,乾隆《太原府志》卷4《沿革》同。按明代方志早出,且敘述詳細,今以明代方志為準。
時間受災城市大觀二年(1108)巨鹿縣隆平縣信都縣南宮縣大觀中武城縣政和五年(1115)通利軍受災狀況大觀元年八月二十六日,詔遷邢州鉅鹿縣于高地,以鉅鹿近為黃河陷沒故也。政和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尚書省言:“邢州鉅鹿縣,昨被黃河渰沒之事,今來水勢已退,乞興復舊縣?!睆闹26]五月……丙申,邢州言河決,陷鉅鹿縣。詔遷縣于高地。又以趙州隆平下濕,亦遷之?!隆?,冀州河溢,壞信都、南宮兩縣。[2]知州,魯有開,神武熙寧中知州事,時河決而水不及城下數(shù)里,有開議增筑城隍,人謂無水何以役為?有開曰,當備未然。明年,水至,以有備無患。[27]武城縣城,舊治永濟渠西,宋大觀中,衛(wèi)河水決,徙今治。[12]八月己亥,都水監(jiān)言:“大河以就三山通流,正在通利之東,慮水溢為患。乞移軍城于大伾山、居山之間,以就高仰?!睆闹2]政和七年(1117)滄州恩州寧化鎮(zhèn)瀛、滄州河決,滄州城不沒者三版,民死者百余萬。[2]七年五月丁巳,臣僚言:“恩州寧化鎮(zhèn)大河之側(cè),地勢低下,正當灣流沖激之處。歲久堤岸怯薄,沁水透堤甚多,近鎮(zhèn)居民例皆移避。方秋夏之交,時雨霈然,一失堤防,則不惟東流莫測所向,一隅生靈所系甚大,亦恐妨阻大名、河間諸州往來邊路。乞付有司,貼筑固護。”從之。[2]重和元年(1118)孟州宣和元年(1119)東京五月甲辰,詔:“孟州河陽縣第一埽,自春以來,河勢湍猛,侵嚙民田,迫近州城止二三里。其令都水使者同漕臣、河陽守臣措置固護?!盵2]五月,大雨,水驟高十余丈,犯都城,自西北牟駝岡連萬勝門外馬監(jiān),居民盡沒。前數(shù)日,城中井皆渾,宣和殿后井水溢,蓋水信也。至是,詔都水使者決西城索河堤殺其勢,城南居民冢墓俱被浸,遂壞籍田親耕之稼。水至溢猛,直冒安上、南熏門,城守凡半月。已而入汴,汴渠將溢,于是募人決下流,由城北入五丈河,下通梁山濼,乃平。[2]宣和元年五月,都城無故大水,浸城外官寺、民居,遂破汴堤,汴渠將溢,諸門皆城守。[2]
依據(jù)上表可以看出,北宋時期黃河流域至少有70多個城市受到河患的侵襲,很多城市受到河患的困擾甚至是多次的、長久的。例如大名府,在淳化四年(993)、大中祥符四年(1011)、元豐七年(1084)、元符二年(1099)四次都受到了嚴重河患的威脅,所下轄的清豐縣、魏縣、館陶縣也為河患所逼,相繼遷移治所。而有些城市河患甚至影響到高級政區(qū)治所的變遷,例如澶州,據(jù)《大明一統(tǒng)志》載:“徳勝寨,在開州(即澶州)南三里漢(五代后漢)乾祐初自夾河移澶州于此,周世宗又遷于夾河與徳勝寨南北相直,故居人有南澶州、北澶州之曰?!薄八纬蹂ぶ葜晤D邱縣”,“景徳初,遼兵入犯,冦準勸帝親征駕至澶州南城駐蹕,準固請渡河御北城門樓,葢是時州治南城也”①《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70載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自封禪泰山還,經(jīng)過澶州,酌奠河瀆廟,“以頓丘縣令兼充廟令”??梢姰敃r澶州依然治南城頓丘縣。,“熙寧十年(1077)南城圮于水,移治北城,唯以濮陽縣為治”[19]。另外如棣州、通利軍亦是如此。而對于有些城市來說,河患就是滅頂之災。如孟州中潬城,“河陽三城,其中城曰中潬,黃河兩派貫于三城之間,秋水泛溢時,南北二城皆有濡足之患,唯中潬屹然如故。相傳此潬隨水高下,若所謂地肺浮玉者”[28]。本就建在黃河中一個洲島之上,“以鐵為基,上有河伯祠,水環(huán)四周,喬木蔚然”[11],雖然抵御了黃河多次的漲水,但嘉祐八年(1063),黃河大漲,卻將其一舉沖毀,“了無遺跡”[18]。又如邢州巨鹿城,大觀二年(1108),黃河奪漳河河道北流,洪水將整個巨鹿縣城陷沒,直到1918年,巨鹿縣大旱,民眾在掘井的時候才重新發(fā)現(xiàn)了深埋于黃土之下的巨鹿古城。
城市與水環(huán)境互動關(guān)系研究是學界研究城市歷史地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北宋時期黃河流域地區(qū)河患頻繁,而宋代又是我國歷史人口大爆發(fā)時期,河流兩岸人口密集,城市林立,兩者矛盾突出。探索北宋河患對于城市的影響及如何針對河患進行城市治理,甚至于這些治理又對于城市周圍的水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總結(jié)其歷史經(jīng)驗,對于我們今天新的城市建設(shè)或舊的城市改造大有裨益。而且,河流沿岸的城市面臨同樣的河患問題,采取的不同應(yīng)對措施背后的差異性,又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反映著怎么樣的歷史面貌,這都是筆者亟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筆者旨在通過初步的文獻整理,來展示北宋城市與水環(huán)境互動之一面,為學界以后對其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礎(chǔ)。
[1]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黃淮,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5]楊喬.乾隆平鄉(xiāng)縣志[O].清乾隆十六年刊本.
[6]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李賢書.道光東阿縣志[O].吳怡,等纂.清道光九年刊本.
[8]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
[9]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0]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
[11]田文鏡.雍正河南通志[O].孫灝,等纂.清光緒二十八年刊本.
[12]岳濬,法敏.雍正山東通志[O].杜詔,顧瀛,等纂.清乾隆元年刊本.
[13]尹洙.河南先生文集[M].民國四部叢刊集部影印本.
[14]李賢.大明一統(tǒng)志[O].萬安,等纂.明天順五年刊本.
[15]呂祖謙.宋文鑒[M].北京:中華書局,1992.
[16]焦守己.順治鄉(xiāng)寧縣志[O].侯世爵,續(xù)纂修.清順治七年刊本.
[17]范天平.豫西水碑鉤沉[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18]洪邁.容齋隨筆[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9]和珅.乾隆清一統(tǒng)志[O].清光緒二十八年上海寶善齋石印本.
[20]李尚斌.康熙魏縣志[O].王錫命,纂.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21]文彥博.潞公文集[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0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
[22]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3]程云原本,藍山增修.乾隆興縣志[O].清乾隆二十八年刊本.
[24]于欽.于潛撰釋音.齊乘[O].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
[25]胡容.嘉靖威縣志[O].王組,纂.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
[26]李攸.宋朝事實[M].北京:中華書局,1955.
[27]范清曠.乾隆冀州志[O].清乾隆十二年刊本.
[28]方勺.泊宅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1.
(責任編輯 卞建寧)
WaterHazardsof theYellow Riverand UrbanRiverFlood Risksin theNorthern SungDynasty
LI Daqi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M 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In the Northern Sung Dynasty,water hazards became server menace to cities by its shores.This article,which is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clearly gives a chart of water hazards in cities of Northern Sung Dynasty by timeline.And by sorting out documents,this article w ill give a pictur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ites and water environment,which would be reference to academia.
Northern Sung Dynasty;water hazards of the Yellow River;Urban water environment;Documents of water hazards
K928.4
A
1671-9123(2016)04-0020-07
2016-11-09
李大旗(1990-),男,河南郟縣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城市歷史地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