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炯
關鍵詞:斯蒂格利茨、攝影分離派、直接攝影
19世紀末的歐洲,畫意攝影的主題“田園、自然與女性”,是歐洲工業(yè)文明矛盾發(fā)展狀態(tài)下人們聊以慰籍的視覺追求。但此刻的新大陸美國,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社會景象,摩天大廈、大型金屬鋼索大橋在19、20世紀之交開始全面建構美國城市的面貌。
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在歐洲學習攝影,是第一位加入英國連環(huán)會的美國人。斯蒂格里茨回到美國后,積極參加了美國業(yè)余攝影協(xié)會。1902年,紐約最高的建筑“熨斗大廈”完工。同年,斯蒂格利茨與愛德華·斯泰肯等人在紐約創(chuàng)辦了追求畫意攝影審美情趣的“攝影分離派”,以“使攝影成為個人表現(xiàn)的全新手段”為目標,“為達到作為繪畫表現(xiàn)的攝影的目的,以一切手段對底版和照片的加工處理都是正當?shù)?。”我們看到“熨斗大廈”以扁平而奇特的造型,反復成為分離派攝影師的創(chuàng)作對象。愛德華·斯泰肯采用樹膠重鉻酸鹽印相工藝,并用著色制造一種神秘而憂郁的氣氛。斯蒂格利茨也利用樹做前景,表現(xiàn)冬天白雪籠罩下的清爽與寧靜。
攝影分離派在20世紀初開創(chuàng)了世界畫意攝影的新局面。斯蒂格利茨全面改革歐洲的畫意攝影,首先認為不應該由畫家來擔任展覽的評委。他把展覽由歐洲的沙龍帶到了畫廊里(小畫廊和后來的291畫廊),畫廊不僅做攝影展,也介紹塞尚、畢加索等歐洲現(xiàn)代主義藝術的先鋒人物。分離派主辦了在攝影史上極為重要的雜志《攝影作品》(Camera Work),雜志刊登世界各地畫意攝影時期有影響力的作品,并推廣和捍衛(wèi)藝術攝影,成為關于攝影藝術地位論戰(zhàn)的平臺,愛德華·斯泰肯是該雜志的美術顧問并設計封面。1904年,正是在這本雜志上,刊登了美國文藝批評家貞吉?哈特曼(Sadakichi Hartmann,1867-1944)《直接攝影的訴求》一文, 反對當時攝影分離派的展覽作品,他將“直接攝影”定義為:“依賴于你的相機和眼睛、你出色的鑒賞力以及構圖知識、同時考慮光色、陰影以及線條構成的空間分割,耐心的等待著、直至畫面中的影像達成它最完美的時刻?!碑斶@一切都達成的時候“這張完美的底片只需要很少甚至不需要后期操作”。 文藝批評家貞吉?哈特曼覺得那些被刮、涂色、柔焦的照片失去了魅力。反而是斯蒂格利茨的《終點站》,充滿現(xiàn)實的情景氣息。
“直接攝影”這個概念被斯蒂格利茨接受,他本人一直喜歡使用小型相機,更喜歡在雨天、雪天、霧天等不盡如人意的時刻拍照。他的作品《三等船艙》、《終點站》,都可以看到攝影鏡頭對準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和空間。一百多年前的冬天,紐約街頭寒氣逼人,斯蒂格利茨以攝影的觀察為手段,在城市街道上拍攝了《終點站》這一幕生動而又日常的景象。地面泥濘的質感,馬吐出來的薄霧般的熱氣,畫面中的男子背影身體傾斜,也在熱氣的籠罩下整理著馬車的韁繩。這幅畫面真切地傳達出19世紀末紐約街頭生活氛圍,艱辛又熱氣騰騰。
斯蒂格利茨原本追尋畫意攝影,但是在對攝影的認知過程中,他《攝影作品》的最后兩期重點介紹了保羅?斯特蘭德的作品,并提出攝影的目的“是使我的照片看上去確實像照片 (而不是像繪畫、蝕刻版等),要使人一看之后永遠難忘”。斯蒂格利茨帶領美國攝影從畫意走向直接攝影,也就從攝影的古典走向了現(xiàn)代。 “直接攝影”力圖強調攝影不僅在技術手法上,同時也在表達個體的個性意義上,更多地考慮攝影本身的規(guī)律和特點,使攝影變得更純粹化,獨立于繪畫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