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英
摘要:網絡語言在新聞報道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本文分析了新聞報道中網絡語言的特點以及網絡語言對新聞報道的正反面意義,提出了在新聞媒體中正確使用網絡語言的做法。
關鍵詞:網絡語言;新聞報道;使用
近年來,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革和發(fā)展,網絡傳播因其更新快、互動強的優(yōu)勢成為重要的傳播方式,越來越深入人們的生活,新聞報道中也越來越多地使用網絡語言。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刊出題為《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的報道,“給力”一詞迅速火遍全國,同時也掀起了關于網絡語言在新聞報道中的使用熱潮。
一、新聞報道中網絡語言的特點
(一)簡約性。簡約性是網絡語言風行的原因之一,大多數(shù)的網絡語言都體現(xiàn)了這樣的特點。例如新浪新聞在報道德約科維奇某場比賽獲勝后“用一段頗具喜感的舞步,讓現(xiàn)場的氣氛high翻了天”,用“high”這個網絡中常用的詞寫出了德約科維奇的喜悅和球迷的熱烈。
(二)直白性。作為一種現(xiàn)代社會中一種常見溝通工具,網絡語言主要就是用文字做載體進行口語形式的表達,因此保留了口語的直白性特點,基本上都是口語。如“山寨”“粉絲”“雷人”等詞單看字面就能清楚它們的詞義。
(三)幽默性。為了贏得新聞媒體間日益激烈的競爭,新聞媒體不斷追求標新立異,吸引更大的眼球,在報道中就會使用一些點擊率高、幽默風趣的流行網絡語句和詞語,從而爭取更多的讀者?!安灰詰俑?,哥只是個傳說”“ 你們城里人真會玩”“整個人都不好了”等已經頻繁出現(xiàn)在新聞報道中。
二、網絡語言對新聞報道的影響
(一)網絡語言對新聞報道的積極意義。新聞報道中頻繁使用網絡語言,說明新聞媒體在創(chuàng)新之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得到了受眾的肯定。網絡語言的使用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新聞媒體的嚴肅性,有效拉近媒體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增加讀者對新聞報道的閱讀興趣。這種現(xiàn)象也說明記者和編輯注重讀者的心態(tài),具有一定的網絡敏感性。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新聞宣傳工作的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求媒體使用人民群眾的表達方式,說人民群眾說的話。作為一種“草根語言”,網絡語言是屬于群眾的語言,新聞媒體使用它,是貼近受眾的表現(xiàn)。習近平2015年的新年賀詞中使用了網絡語言“點贊”、“蠻拼的”,與整篇賀詞接地氣的風格相得益彰,既活潑了語態(tài),讓大家聽得懂、記得住,又讓民眾感覺到總書記的平易近人。
(二)網絡語言對新聞報道的消極意義。在看到網絡語言對新聞報道的積極意義的同時,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網絡語言新聞報道中的使用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如果新聞報道的質量如果不高,或者文不對題,這樣的生搬硬套反而會引起讀者的反感,降低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而且,網絡語言雖然新鮮有趣,但它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規(guī)范,過多地使用,難免出現(xiàn)會造成他們概念上的混淆。
三、對網絡語言在新聞報道中的使用建議
網絡語言不僅是語言現(xiàn)象,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我們要辯證地對待網絡語言在新聞報道中的使用,提倡和鼓勵好的做法,批評和制止不好的做法。
(一)取其精華,使其更好地為新聞報道服務。在網絡語言的使用上新聞媒體要選擇那些能被受眾熟知且具有積極意義的詞匯和語句,這樣才能有較好的傳播效果。網絡語言中那些被大多數(shù)人們熟悉和使用,在社會中流行較廣的網絡語言,才適合在新聞媒體使用。年輕人是網民中的主體,他們在各個領域有著敏銳的觸覺和較強的接受力,愿意用個性化的語言在網絡中交流他們的感觸和思想。他們對時尚的追求和引領是網絡語言在生活中和新聞報道中盛行的原因。
對待網絡語言,我們要抱著寬容理解的態(tài)度進行積極引導。那些消極的網絡語言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被淘汰掉,而那些積極有效的網絡語言將被保留下來。網絡語言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是傳統(tǒng)新聞媒體突破自身、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機會,也是受眾愿意看到并欣然接受的結果,體現(xiàn)了社會的進步。我們應該對其積極引導,使其更好地為新聞報道服務。
(二)去其糟粕,發(fā)揮網絡語言的正面功效。在浩瀚的網絡語言中,有些網絡語言非常不規(guī)范,有的是方言和成語濫改來的,有的內容低劣惡俗,這些網絡語言在新聞報道中會產生不良影響。新聞媒體應該提高自身素養(yǎng)和鑒別能力,提高警惕,嚴格把關,積極了解各種網絡語言,在眾多網絡語言中進行有效辨別,摒除那些不良詞語,從而發(fā)揮網絡語言再新聞報道中的正面功效。
時至今日,網絡語言已經在新聞報道中得到廣泛應用,雖然網絡語言有一些不適當?shù)膬热莩煞?,但我們不能否定網絡語言的生命力,合理使用網絡語言,制定科學的使用規(guī)范,才是順應社會發(fā)展形勢的最好做法。
(作者單位:大連電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