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湄,王 蕾
中山大學圖書館藏徽州文書保護初探*
葉 湄,王 蕾
中山大學圖書館入藏大量徽州文書,文獻保護成為重要工作內容。文章探討徽州文書的特殊性,分析徽州文書保護工作原則,梳理中山大學圖書館藏徽州文書保護實踐,提出徽州文書保護建議。
徽州文書 文獻保護 中山大學圖書館
1.1 文獻物理形態(tài)的復雜性
徽州民間歷史文獻是古徽州遺存的歷史上徽州人在具體的社會生產、生活與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原始記錄,是徽州社會、文化發(fā)展以及生產勞動、社會交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狀況的最真實、具體的反映,依據文獻性質大體可以劃分為民間文書和其他文獻[1]?;罩菸臅哂胁煌奈锢硇螒B(tài),其中紙質文書既有與古籍形態(tài)類似的簿冊文書,又有與檔案形態(tài)類似的散件文書;非紙質文書則有布帛文書、字畫、木制品、紡織裝飾物、木匣、竹簍等。因此,徽州文書保護不僅要有防治紙張變質的措施,還要有針對不同文獻物理形態(tài)的獨特保護方法。對大批量的徽州文書而言,文獻保護措施不能一概而論,甚至件與件之間都要采取不同的保護方式。
1.2 紙張的年代和材質差異
中大圖書館藏徽州文書跨越明、清、民國、共和國等多個時代,文獻載體具有年代的差異性:多屬清中后期、民國初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少數屬于明和清前期。大部分文書的紙張至今已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不同程度地出現酸化、老化、蟲蛀等紙張變質情況。
大部分徽州文書采用普通宣紙、竹紙、毛邊紙,且沒有經過特別的防蛀技術處理。文獻載體的化學成分及其制作方式對文獻載體的耐用性和持久性影響很大,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物理性能、化學性能及光學性能,直接影響到文獻的使用和文獻載體的保存[2]。故從長遠保存考慮,必須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1.3 原始保存環(huán)境的差異
徽州文書來源于民間私藏或基層機構檔案,原始保存環(huán)境各異。由于不同類型文書對百姓社會生活的重要性不同,民間私藏時對不同類型的文書會采取各不相同的保護措施,比如重要的家族宗譜、土地契約會被重點收藏保管,而普通的日用書籍、賬冊等則因翻閱、增補頻率高而破損較嚴重。部分徽州文書有不同程度的破損:或被油、污水、茶等污染,或被鼠蝕、蟲蝕,或撕裂、斷裂、殘缺。此外,在清點徽州文書時,筆者時常發(fā)現破損嚴重的文書跟紙張完好無損或破損不嚴重的文書疊放在一起,很容易發(fā)生污染擴大現象,因而必須隔離,防止交叉污染。
1.4 清點環(huán)節(jié)的特殊性
大部分徽州文書屬于散件,且購入時大多是一大疊折疊、卷曲的紙張,甚至揉成一團,然后用若干報紙包裹,與用塑料袋裝的文書一起堆疊于紙箱之中。為此,館藏機構需開展二次清點,即把大量疊、卷、團形式的徽州文書展開、展平,并對每一件文書掃塵去污,理清數量,甄別類型及載體形態(tài)。徽州文書的清點過程相當于對每一件文獻采取基礎性的獨特的保護措施,因而其保護工作需考慮“清點”這個特殊環(huán)節(jié)。
徽州文書是數量較大、文獻類型較多的民間歷史文獻,其文獻保護方式具有不同于古籍等文獻保護的特殊性。對徽州文書的文獻保護而言,需要結合徽州文書的特有屬性,探索出適合它的文獻保護原則。
2.1 尊重民間歷史文獻的屬性
2.1.1 保留原始樣貌
徽州文書的原始樣貌包括紙質文書的原始樣貌、其他物理形態(tài)文獻的原始樣貌。以紙質文書為例,文獻的原始樣貌具有反映文書在民間使用情況的信息,比如某些契約文書的花押位置的紙張被挖掉,從破損狀況看,該文書有“破洞”“殘缺”等,但實際上花押位置紙張被挖掉是持契人特意為之,表示該契約已廢棄。這類“破洞”“殘缺”含有使用方式上的隱藏信息,不應將其當作破損而采取修復等保護處理措施。
保持徽州文書的原始樣貌還體現在文書清點、掃描、修復過程中。比如,除蟲、展平等操作不能對文書進行二次破壞;紙張良好但線斷且部分裝書線缺損情況下,不需要重新裝訂,保留線斷及裝書線缺損的原有樣貌;在不影響翻閱的情況下,即使有破損,盡量采用一般的除蟲、控制溫度、濕度等延緩性保護措施,不用修復;必須修復時,注意保護封裝形式、紙張原貌等。
2.1.2 保持文獻的原始順序性
民間歷史文獻的原始順序性包括文獻的區(qū)域性、歸戶性、前后順序。比如,同一箱或同一包徽州文書指向相同的行政區(qū)域性;徽州文書在購入時用報紙包裹的不同捆指向這些文書不同的歸戶;包裹內文書的前后排放順序還可能體現該類型文書的使用方法等信息,因此不能隨意改變?;罩菸臅墨I保護環(huán)節(jié)必須尊重這一原則,不能因破損、蟲蛀嚴重,需要隔離而移動某件文書在原有包內的順序。
2.1.3 尊重原有的保存方式
徽州文書的原始使用人、收藏人主要是百姓或基層官方機構,由于不同類型文獻的功能不一,故可能有不同的收藏和保存方式。民間對徽州文書的收藏、保存方式對研究者探究某一些類型的徽州文書具有參考意義,也具有民俗學、社會學意義。故而,當徽州文書轉移至圖書館等收藏機構重新入藏時,需盡可能保留文獻原有的保存方式。比如,徽州文書中的宗譜因其在家族中的收藏價值,往往會采用特別的保存方式,如在每一冊宗譜中夾放多個香薰防蛀包,再把幾冊宗譜用定制的檀木箱子裝起來,由于保護得當,這些宗譜因此紙張良好、幾無蟲蛀,翻書時清香撲鼻。對此類徽州文書宗譜,清點后應把每冊宗譜放回原檀木箱,采用原有的保存方式。
2.1.4 區(qū)別保護不同物理形態(tài)的文獻
徽州文書具有不同的物理形態(tài),圖書館等收藏機構可借鑒文物、檔案、古籍等的保護原則與執(zhí)行標準,對徽州文書中不同物理形態(tài)的文獻進行區(qū)別保護。
2.2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大部分徽州文書是紙質文獻,故可沿用文獻保護學的“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所謂“防”,即在徽州文書清點、入藏、編目、著錄、電子化、提閱等環(huán)節(jié)采取減緩、抑制文獻載體發(fā)生變質的措施:(1)提供標準的文獻存儲環(huán)境;(2)冷凍殺蟲,預防文獻進一步毀壞;(3)為文獻提供有效的保護載體;(4)采取再生性保護措施;(5)制定針對徽州文書的保護制度。所謂“治”,即對已經劣變的文獻載體進行修復或對無法讀出的文獻進行處理[2],包括修復文獻,以及對蟲蛀、霉蝕的文獻進行隔離、殺蟲、消毒。
2.3 結合圖書館管理工作合理利用
圖書館須做好徽州文書文獻保護與圖書館管理工作相結合。文獻保護不能僅立足于對文獻的知識內容及其載體形態(tài)的保護,還應結合使用者需求和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在保護的同時合理利用。具體而言,在開展徽州文書實物提閱、宣傳展覽、建立特色數據庫時,采取相應的文獻保護措施。
中大圖書館藏徽州文書在清點前、清點中、清點后三個階段的不同環(huán)節(jié)采取了不同的保護措施,詳見表1。
表1 中山大學圖書館藏徽州文書文獻保護的環(huán)節(jié)與措施
3.1 未清點前應保持入藏時的原始狀態(tài)
中大圖書館藏徽州文書在購入時多用報紙或塑料袋包裹若干文書,形成小包,然后將若干小包疊放于紙箱中,紙箱用膠帶密封,并標注編號,最終狀態(tài)是一箱箱編有編號的文書。小包多是由銷售者在收集、收購時根據收購地點(區(qū)域性)或戶(歸戶性)或文書類型(如票據、簿冊)等因素,把同一地點收集的或同戶或其認為類型相同的文書集在一起,用報紙或塑料袋進行包裹。這使徽州文書的原始狀態(tài)具有一定的順序性,因此整理者須保護這種順序性,具體做法是:打開箱子、拆開小包包裹后,依然按照小包內的徽州文書疊放順序排定財產登記號并進行清點。
報紙或塑料袋包裹的做法在文獻保護上的意義還在于:有利于文書隔絕濕氣,減少直接層疊累積造成的紙張破壞,一定程度上避免有蟲蛀破損的文書對其他文書的危害;密封的厚紙箱則進一步使各小包文書隔絕外界環(huán)境,既減緩文書受外部溫度、濕度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箱內破損蟲蛀文書對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
3.2 清點過程中的保護
3.2.1 逐箱逐包清點
徽州文書的原始狀態(tài)具有民間歷史文獻的特有屬性,包括區(qū)域性、歸戶性、前后順序。為保持這種購入時的順序性,館藏徽州文書遵循了逐箱逐包進行清點的原則。
3.2.2 清點的內容
在古籍庫房內打開每一箱文書后,先拍照記錄,然后再按箱內疊放順序取若干小包,提取出古籍庫房,到清點整理的工作場所進行清點整理。對每一小包中的徽州文書,按照拆開包裹后文書的疊放順序,自上而下一份一份地展平、掃塵、除蟲、拍照、記錄破損狀態(tài)、入無酸塑料膜封裝。清點的作用在于:一是財產清點與登記;二是保護具體到每一件的徽州文書;三是記錄每一件徽州文書的原始狀態(tài)。
3.2.3 清點整理的場所
徽州文書清點整理的場所在中大圖書館古籍閱覽大廳。該廳常年有中央空調系統(tǒng),保持溫度為25℃±2℃、濕度60%±5%,保證了離開古籍庫房的徽州文書仍處于相對干燥的環(huán)境。首先在清點整理的工作臺鋪上干燥的牛皮紙,然后再放置徽州文書,既保障拍照時照片的背景統(tǒng)一,又使文書處于干燥狀態(tài)。
3.2.4 展平、掃塵、除蟲
清點整理工作人員須將每一份徽州文書,甚至每一冊徽州文書中的每一頁展平,包括把單張折疊、揉成一團的文獻展開、鋪平成一面,把有褶皺的文獻盡量鋪平,把簿冊類文獻折疊或翻翹的邊角展開、壓平等,輔助工具有鎮(zhèn)紙、尺子、石板等。展平的目的在于發(fā)現每一份文獻的破損狀況,便于保護處理,也使每一份文獻更好地還原其紙張的原始狀態(tài),便于日后取閱。徽州文書展平后,工作人員會對需要掃塵、除蟲的文書用毛刷清理紙張上附著的灰塵、紙屑、蟲屎、蛀蟲尸體(文書先經過冷凍處理,幾乎沒有活蟲)等。冷凍殺蟲是為了殺滅存活的蛀蟲,而這一階段的掃塵、除蟲則進一步為文獻清潔打掃,杜絕隱患。為保證細致度,清點整理會具體到簿冊類文獻中每一頁的裝訂線附近等較難清潔的角落。
3.2.5 保護載體——無酸塑料夾
徽州文書在民間私藏時多被疊放于家中的箱子、抽屜中,或露天擺放,紙張長期接觸空氣,而且一般情況下呈散件的形態(tài),沒有封裝的保護載體。為更好地保護,并預防紙張進一步酸化,中大圖書館對館藏徽州文書一律采用無酸塑料夾封裝。這種存放載體是由一種透明、無味的無酸塑料膜裁成一定大小后對折而成的夾子,相當于一個左邊密封、右邊及上下邊打開的文件夾,整理好的徽州文書則若干份一組放入夾子中,數量不定,視實際情況而定:(1)紙張狀況良好的散件大文書10份按清點順序疊放于一個夾子;(2)紙張狀況良好的散件小文書(如稅票、印花稅、郵票)20-40份按清點順序疊放;(3)簿冊則視冊子厚度而定,一般1-5冊按清點順序疊放于一個夾子;(4)蟲蛀特別嚴重的及霉蝕的徽州文書,為避免相互污染,1份文書單獨放于一個中型夾子內,再把這個夾子與其前后的文書按清點順序疊放于大夾子內;(5)斷裂、絮化、掉渣、非常薄的徽州文書,為避免摩擦產生的破壞,1份文書單獨放于一個中型夾子內,再把這個夾子與其前后的文書按清點順序疊放于大夾子內。
無酸塑料膜的封裝存放保護使破損嚴重的文書有所隔離,紙張品相相對一致的文書集合在一起,避免相互污染。又因為無酸塑料膜具有一定的厚度與重量,封裝好的徽州文書一個個夾子按順序疊放,相當于對紙張進行壓實,有利于文獻進一步隔絕空氣與展平。
3.2.6 建立清點整理檔案
針對每一份徽州文書,建立一個清點整理登記檔案:記錄每一份文獻的財產登記號、物理狀態(tài)(材質、形式)、破損狀態(tài),配合照片用于區(qū)分每一份文獻的差別,并根據破損定級編排文獻需要修復的前后順序。其中,“物理狀態(tài)”記錄文獻的材質(如紙張、布帛)及文獻的形式(如散件、簿冊、卷軸)?!捌茡p狀態(tài)”的標準參考《全國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WH/T 22-2006),制訂便于實際清點過程中作判定的、適用于徽州文書的破損定級執(zhí)行標準。破損類別不嚴格區(qū)分成因,按文書當下的物理形態(tài)分為霉蝕、粘連、污漬、蟲蛀、破洞、絮化、撕裂、斷裂、折痕磨損、邊緣磨損、殘缺、線斷等。相較于《全國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借鑒與采用“霉蝕”“粘連”“蟲蛀”“絮化”“撕裂”“缺損”等術語,不采用其確定破損成因的“酸化”“老化”等術語,并把“鼠嚙”“燼毀”等殘缺情況統(tǒng)一歸類為“殘缺”;增加“污漬”(包括油、水、茶、墨、灰塵等污漬)、“破洞”(文獻中出現的非蟲蛀的人為損壞)、“斷裂”(文獻由一張斷裂成多張的情況)、“折痕磨損”(文獻紙張因折疊頻繁而出現的折痕處磨損殘缺)、“邊緣磨損”(文獻紙張邊緣因保存不善、摩擦等原因而磨損殘缺)等破損成因情況。
因破損情況的登記主要用于區(qū)分文獻間的差異,在清點工作中,分配到每一份文獻的清點時間有限,且“破損等級”的判定存在人為差異,故采取較為簡單的破損等級判定標準。根據每一份徽州文書的破損狀態(tài),徽州文書的破損等級分為一級、二級、三級。一級破損指各類破損狀態(tài)占文獻面積50%以上,文獻處于高危狀態(tài),不能按一般清點步驟進行處理,會優(yōu)先排在修復的名單中,便于日后進行提取和修復;二級破損指各類破損狀態(tài)占文獻面積20%-50%,且文獻需要進一步展平處理,但不具備修復的緊急性;三級破損指各類破損狀態(tài)占文獻面積20%以下,破損對文獻的影響較小,可不經過修復處理而入藏。中大圖書館制定的判定徽州文書破損等級的標準還不太嚴謹,需在清點實踐中調整修改。
3.3 特殊情況的處理方法
3.3.1 非紙質徽州文書的保存與保護方式
徽州文書大部分是紙質的,小部分是非紙質的,如布帛文書、民俗實物(如木板印模)、裝文書的木匣和竹簍、簿冊類文書夾帶的防蟲藥包、香草。這類文獻應采用特殊的保存與保護方式,還要貫徹與其前后的紙質文書保持順序性的原則。中大圖書館在徽州文書整理過程中,對非紙質文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對布帛文書,參考紙質文書的做法,先掃塵、除蟲,然后用無酸塑料膜封裝,單獨1個塑料膜裝1份文獻。(2)對民俗實物(如木板印模),因其形狀不易用塑料膜夾子封裝,在編定財產登記號后,用塑料袋裝好,直接置于古籍庫房的金屬鐵柜內,置于該文獻所屬小包的紙質文書旁。(3)對裝文書的木匣,如果材質耐蟲蛀腐蝕,且品相良好,仍能使用,則木匣內的文書一般在拍照、編定財產登記號、記錄破損狀態(tài)后仍放回木匣,保持木匣與木匣內文書的原始狀態(tài)。(4)竹簍一般因其形狀不適合再放置展平后的文書,故竹簍內的文書會采用無酸塑料夾封裝的方式保存,而竹簍則單獨置于古籍庫房內用報紙包裹好。(5)對簿冊類文書中夾帶的一些防蟲藥包、香草,尊重原有保存方式,仍為各簿冊文書保留防蟲藥包、香草,只是在拍照、掃描時臨時移開。
3.3.2 簿冊類文書保存方式
民間歷史文獻中簿冊類文書與古籍的差別在于:隸屬同一系列的古籍一般書籍大小一致,厚度一致,便于疊放保存;民間歷史文獻中簿冊類文書類型、尺寸、厚度、破損程度不一。中大圖書館對徽州文書中簿冊文書的保存暫采用如下方式:盡量減少一個塑料膜夾子內所裝簿冊的數量,采取平鋪各簿冊的做法,降低封裝好后的塑料膜夾子的厚度。對已用木匣、函板封裝的成套書籍(一般情況是宗譜),保留封裝形式,放置在與這些書籍同屬一箱包的文書層。
3.3.3 散件文書與簿冊文書混雜時的處理
散件文書與簿冊類文書混雜在一起,清點時只能按照徽州文書小包內原始的疊放順序分編財產登記號,這樣就形成前后不同形式的文書(簿冊-散件-簿冊-散件)疊放在一起,面積不一致的接觸面對散件文書不利。為此,現有做法是把散件文書用中號無酸塑料夾封裝,再與其前后簿冊文書一起疊放,盡量使散件文書得到一定的保護。如何處理散件文書與簿冊類文書的保存,使之得到合適的保護,又不破壞簿冊與前后文書的原始順序性,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尋求突破的問題。
(1)建立保護檔案。在保護檔案中,按“箱-包-件”的順序分別標明文獻的原始樣貌、形態(tài)、破損狀態(tài)、后期整理各階段對其進行的調整及保護措施、有無特殊處理等。針對民間歷史文獻的特殊性,在文獻保護學領域應該制定關于民間歷史文獻保護檔案的行業(yè)標準。
(2)對每一個徽州文書的收藏機構而言,不能僅追求清點與掃描的速度而忽視文獻保護,使文獻遭致人為破壞,各收藏機構應制定清點、掃描、修復的標準和規(guī)范。
(3)各徽州文書收藏機構根據自身條件摸索保存、保護方式,對文獻保護的重視程度、具體做法差異較大,互相探討很少,不利于徽州文獻保護工作的交流與借鑒。因此,徽州文書收藏機構需要加強交流合作,共享經驗,共同解決面臨的難題。
(4)加強徽州文書文獻保護的專業(yè)隊伍建設。相關專業(yè)人才需要具備一般的文獻保護理論知識,還要具備特殊文獻的保護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經驗,具有實際操作能力。
[1]王蕾,申斌.徽州民間歷史文獻整理方法研究——以中山大學圖書館館藏為例[J].圖書館論壇,2014(4):120-126.
[2]劉家真.文獻保護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32-65.
[3][4]劉家真.文獻遺產保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40.
[5]林明,邱蔚晴.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實踐談——中山大學圖書館的做法[J].圖書館論壇,2014(5):65-70.
[6]張承志.文物保藏學原理[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7][8]劉家真,廖茹.我國古籍、紙質文物與檔案保護比較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7):88-96.
[9]劉家真,程萬高.中國古籍保護的問題分析與戰(zhàn)略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4):8-13.
(責任編輯:劉洪)
On the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Huizhou Documents in the Library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YE Mei,WANG Lei
With 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Huizhou Documents in the Library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the preservation of those literatures has become challenging.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rticularities of Ancient Huizhou Documents,analyzes the protective principles,summarizes the practice of Library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preserving Ancient Huizhou Documents,and mak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Huizhou Documents.
Ancient Huizhou Documents;preservation;Library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格式 葉湄,王蕾.中山大學圖書館藏徽州文書保護初探[J].圖書館論壇,2016(9):5-10.
葉湄,女,碩士,中山大學圖書館助理館員;王蕾,女,博士,中山大學圖書館特藏部主任。
2016-06-25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徽州文書分類法與元數據標準設計研究——以中山大學圖書館藏徽州文書為例”(項目批準號:12CTQ00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