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琴,周曉玉(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甘肅酒泉735211)
?
持續(xù)性人文關懷護理在內科ICU患者中的應用探討
方曉琴,周曉玉
(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甘肅酒泉735211)
摘要:目的探討持續(xù)性人文關懷護理在內科ICU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134例神經內科ICU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7例。實驗組采取持續(xù)性人文關懷護理,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通過一系列測評,對兩組患者評分進行分析與總結。結果實驗組恐懼癥評分、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抑郁自評量表評分、配合度、滿意度和護理服務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糾紛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結論對內科ICU患者實施持續(xù)性人文關懷護理,能顯著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態(tài)、促進康復,有利于建立和諧護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人文關懷;護理;ICU;神經內科
人文關懷又稱人性關懷、關懷照顧,人文關懷護理是指在護理過程中,醫(yī)護人員以人道主義精神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權利與需求、人格與尊嚴的真誠關懷和照護,即除了為患者提供必需的診療技術服務外,還為其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務,以滿足患者身心健康要求,體現(xiàn)生命與身心健康的關系,是實現(xiàn)人類人文精神信仰的具體過程。內科患者因突發(fā)腦血管意外而住進ICU病房后,往往因環(huán)境緊張、病情危重、感覺剝奪、感覺超負荷以及睡眠形態(tài)紊亂等因素產生巨大心理壓力,這些壓力可能成為應激性反應、ICU綜合征的原因或誘因。ICU病房護士在提高護理質量的同時,還需給予患者不間斷、系統(tǒng)性的人文關懷[1],更好地滿足患者需求。我院神經內科對2013 年5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在ICU病房的腦血管意外患者實施人文關懷護理,取得了顯著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在ICU病房的134例腦血管意外患者,排除意識不清、語言障礙及精神障礙者;其中,男性70例,女性64例;年齡39~86歲,平均年齡(57.6±3.8)歲。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7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實施方法
實驗組給予持續(xù)性人文關懷護理,對照組只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了解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特別是不良心理反應,并進行恐懼癥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測試。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或好轉離開ICU病房時采用問卷調查法測評護理滿意度,并評價護士的護理服務能力,進行統(tǒng)計分析比較。
1.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5.0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進行t檢驗。
2.1兩組自評量表得分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自評量表得分情況(x±s,分)
表1顯示,實驗組恐懼癥評分、SAS評分、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人文關懷護理的實施,在科室內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緩解了患者緊張、焦慮的負性情緒,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以及各種生理不適,患者配合治療程度增加,護患糾紛減少,護理服務滿意度大大提高。
2.2兩組護理滿意度測評狀況(見表2)
表2 兩組配合度、滿意度、糾紛發(fā)生率及護理服務能力評分情況
表2顯示,通過人文關懷護理,實驗組配合度、滿意度和護理服務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糾紛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體現(xiàn)出對患者實施人文關懷的重要性。
實驗組護士護理能力明顯提高,表明人文關懷應用于臨床可以加強護士專業(yè)知識培訓,提高護士專業(yè)水平和病歷書寫的科學性與邏輯性,提高寫作技能以及護理文書書寫質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護士潛能與責任心,促進其針對不同危重癥患者制訂個性化護理計劃,保證護理措施落實到位。
3.1樹立人文關懷護理理念
按照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進行護理排班,實行專組負責制,并開展“醫(yī)護患陪”四位一體模式,對患者進行無縫隙的治療護理。
3.2做好患者住院工作
護士應做好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工作,介紹ICU病房的主要醫(yī)療設施、室內外環(huán)境及入住后的注意事項;充分體現(xiàn)尊重、體貼、關愛、寬容的態(tài)度,應用良好的語言表達技巧,消除患者由于ICU病房封閉管理造成的錯誤認識及緊張、恐懼等負性心理,提高治療依存性;加強病房環(huán)境管理,營造人性化、舒適、溫馨的就醫(yī)環(huán)境,保持病房安靜整潔、設施齊全,設備性能良好、安放有序、隨時待用;若病情允許,可為患者提供報紙、雜志,播放輕音樂,緩解患者的孤獨感[2]。
3.3建立特色評估、宣教、溝通體系
認真評估患者疼痛程度、認知水平、睡眠狀況等,采用傾訴法、強迫愉悅法、陪伴法等打開患者心結,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加強服務意識,主動關心患者,傾聽他們的心聲,細心觀察其言語、表情、情緒變化,了解其心理問題,并針對性地進行疏導(鼓勵、解釋、保證、情緒轉移等方法),幫助其克服對心電監(jiān)護儀、呼吸機等儀器噪聲的恐懼,向其講解使用方法及目的;針對患者因疾病造成的恐懼害怕、焦躁不安、悲觀失望等情緒進行心理護理干預,介紹本院醫(yī)療技術和救治成功的病例,增強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對言語表達有困難的患者,準備圖文并茂的圖片,如“我想吃飯”“我想上廁所”“我想喝水”“我冷”“我熱”等,或為患者提供紙筆方便其表達自己的想法。主動為患者提供支持性、保護性措施,建立彼此信任關系,滿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并做好針對性健康教育。
3.4加強康復理念,保護患者功能位
護士應注意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對需限制體位的患者,可在約束帶中加棉墊,以增加患者舒適感和安全感,約束帶應松緊適度,每2 h松開一次,每次15~20 min;對呼吸機的管道可用充氣的無菌手套進行支撐,并在手套上畫上可愛的圖案或寫上鼓勵贊美的語言,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讓患者主動運動,最好將床頭柜、電視及日常必需品放在患側,目的是使患側肢體有連續(xù)的刺激輸入,迫使患者經常作出反應,對患側給予更多關注。家屬、護士、探訪者可從患側接近患者,強化患側刺激。
3.5注重改善患者睡眠質量
環(huán)境改變、疾病痛苦、內心恐懼、活動量少、晝夜顛倒、易驚醒等因素,易使患者睡眠質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康復。應保持病房安靜、空氣清新,操作輕柔,加強對病情的觀察及與主管醫(yī)生的溝通,減輕患者壓力,必要時可通過藥物改善患者睡眠狀況,提高睡眠質量。
3.6獲得家屬支持
護士及時向家屬報告患者的病情、進展、預后等情況,取得家屬的理解和配合;尊重患者生命,如遇搶救,家屬應時刻待在患者旁邊,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充分尊重患者隱私,盡量減少暴露;針對有依賴心理的患者,可實行限制性探視結合預約探視的彈性探視制度[3],延長家屬陪同時間,指導家屬對其進行適當?shù)闹w功能鍛煉和認知功能、定向力及語音訓練等。
3.7加強患者離開ICU病房時的人文關懷護理
積極與普通病房取得聯(lián)系,轉運途中注意保暖,平穩(wěn)安全地運送患者;與責任護士做好交接工作,實施人文關懷服務,鼓勵患者繼續(xù)接受治療,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總之,將持續(xù)性的人文關懷理念應用到ICU患者護理過程中,不僅提高了護士的綜合能力,而且使患者得到連續(xù)、整體的個性化護理,提高了危重癥患者的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夏.探討持續(xù)性人文關懷在ICU護理中的體現(xiàn)[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32):222-223.
[2]曹龍娟.ICU病房人性化優(yōu)質護理服務[J].健康大視野,2012,20(8):182-183.
[3]張浩明,郭秀平,方敏,等.預約式探視結合限制性探視制度在綜合ICU中的應用[J].海南醫(yī)學,2013,24(19):2963-2964.■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7-01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