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冷曉寧,吳淑琴,王紹清,柏青楊.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基礎病理教研室,黑龍江齊齊哈爾 6006;.齊齊哈爾醫(yī)學院人事處,黑龍江齊齊哈爾 6006
?
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四格式圖片學習法的應用效果探討
張寧1,冷曉寧2,吳淑琴1,王紹清1,柏青楊1
1.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基礎病理教研室,黑龍江齊齊哈爾161006;2.齊齊哈爾醫(yī)學院人事處,黑龍江齊齊哈爾161006
[摘要]目的探討四格式圖片學習法在病理學實驗課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該校2012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120名學生,每組60人,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采用四格式圖片學習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教學結束后,分析比較兩組學生的理論和實驗考試成績及學生對兩種教學方式的滿意度的反饋。結果采用四格式圖片學習法的學生理論和實驗考試成績均高于傳統(tǒng)教學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通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兩種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實驗組為91.7%,對照組為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四格式圖片學習法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學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
[關鍵詞]四格式圖片學習法;病理解剖學;實驗教學
病理學作為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實驗教學是病理解剖學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病理學實驗教學是從形態(tài)學的角度闡述病變器官、組織的大體和鏡下特點,從而理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揭示疾病的本質[2]。但因其內容是對病變的單純形態(tài)學描述,因此無論是學習還是教學都有一定的難度。人體形態(tài)學包括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和病理解剖學這三門學科[3]。這三門課程是醫(yī)學的基礎課程,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lián)系。為了進一步提高病理學實驗教學的教學質量,該研究提出在病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應用的“四格式圖片”學習法。該學習法的核心觀點就是將上述三門形態(tài)學學科之間的知識內容以圖片的形式聯(lián)系到一起,即形成“四格式圖片”。四格式圖片包括正常組織學切片鏡下圖片、病理學切片鏡下圖片、正常解剖學標本大體圖片以及病理學標本大體圖片。四格式圖片學習法,是一種以“四格式圖片”為中心,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學習方法。該學習方法貫穿了學生學習的全部過程,課前學生通過主動學習,查詢資料整合資源,以幻燈片的形式制作四格式圖片;課中師生角色轉換,學生以四格式圖片為載體主動講述學習內容;課后學生完善四格式圖片相關學習內容,擇優(yōu)選取上傳至網(wǎng)絡學習平臺,作為課后學習及復習的共享資源。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應用四格式圖片學習法,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1一般資料
選取該校2012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共120名,作為該次研究對象,將學生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60名。實驗組60名學生中男生32名,女生28名,學生年齡19~24歲,平均年齡(21.38±1.61)歲;對照組男生30名,女生30名,年齡19~24歲,平均年齡(21.19±1.76)歲。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和其他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實驗組學生采用四格式圖片學習法。其具體實施方法如下:①學生課前主動預習。教師提前下發(fā)實驗課教學內容,學生針對實驗課即將學習的知識內容,通過對已學習理論知識的鞏固,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圖書館電子書等途徑,以幻燈片的形式,建立集正常組織學切片鏡下圖片、病理學切片鏡下圖片、正常解剖學標本大體圖片以及病理學標本大體圖片為一體的四格式圖片,并在圖片旁標識基本的結構或特征病變;②學生課堂主導學習。課堂上學生角色轉換,由被動式的學習者轉為主動的教學者,學生以自制的四格式圖片為載體,結合實驗課中對病理學切片及大體標本的觀察學習,在對比正常的組織學及解剖學結構的基礎上,主動講解疾病的病變特點,認識疾病的變化過程;③課后學生完善四格式圖片相關學習內容,擇優(yōu)選取上傳至校園網(wǎng)絡學習平臺,作為課后學習及復習的共享資源。對照組學生采用傳統(tǒng)實驗課教學方法,由任課教師對實驗課教學內容進行逐一講解,指導學生觀察標本的學習。
1.3評價方法
教學完成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理論和實驗考核,兩組實行統(tǒng)一命題、統(tǒng)一考試、統(tǒng)一閱卷,對學生成績做出評價。同時,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兩組同學對不同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的滿意度,調查問卷用“滿意”“不滿意”這兩種結果進行評價,問卷調查統(tǒng)一發(fā)放給接受試驗的兩組學生,測試完成之后立即回收調查問卷,回收率為100%。
1.4統(tǒng)計方法
對上述兩組學生各項記錄數(shù)據(jù)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該次所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
經(jīng)過對比兩組學生的理論以及實驗成績,實驗組理論成績和實驗成績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習成績比較[分,(±s)]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習成績比較[分,(±s)]
組別 理論成績 實驗成績實驗組(n=60)對照組(n=60)t值P值64.79±3.27 57.35±3.21 11.25* <0.05 28.65±1.66 24.19±2.01 12.78* <0.05
2.2兩組學生調查問卷滿意度比較
組間滿意度比較具有明顯差異,采用四格式圖片學習法的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調查問卷滿意度比較
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四格式圖片學習法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近年來,整合課程教學已經(jīng)成為當前醫(yī)學教育改革的一種趨勢。通過教學整合,課程從以學科為中心變?yōu)橐云鞴傧到y(tǒng)為中心,學生學習從被動變?yōu)橹鲃?,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在此趨勢的影響下,本人提出的“四格式圖片”學習法,是將基礎醫(yī)學形態(tài)學課程:解剖學、組織學以及病理學知識素材整合的一個體現(xiàn)形式。將該學習法應用于病理學實驗教學中,有以下優(yōu)點:
第一,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生興趣,增加學習積極性。學生通過課前學習,以幻燈片的形式建立正常結構與疾病下病變對比的四格式圖片,該過程使學生在復習解剖和組織學相關知識的同時自主學習病理學新知識,真正達到溫故知新,也為后續(xù)臨床醫(yī)學各學科課程的學習打下了扎實基礎。
第二,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教學方法中應用了比較學習法,比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認知對象放在一定條件下,按照同一標準進行對照比較,從而確定認知對象屬性的同異、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優(yōu)劣、問題的難易,以達到辨識、了解和把握認識對象的一種方法[4]。四格式圖片學習法,使正常組織學形態(tài)、結構與疾病下的病理變化形成鮮明對比,除了可使學生對病理變化的記憶深刻外,更重要的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動態(tài)分析推導疾病演變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5]。學生的理論及實驗考核成績也顯示,通過四格式圖片學習法,學生對病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
第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能力。該教學方法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教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學生課前運用多種媒介查詢相關知識并建立四格式圖片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獲取信息和終身自學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時代進步、信息技術發(fā)展的要求[6],更是為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課堂上學生通過站在講臺上講這一過程,把自己當做老師,把已知的知識講解給其他同學,這樣的過程既增加了學生自信,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導者,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以教促學,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7]。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此種教學模式也很認可。
第四,“四格式圖片”的建立豐富了學生網(wǎng)絡學習資源,做到取之于學生用之于學生。傳統(tǒng)的病理學實驗教學主要將對切片的病理變化的學習局限在實驗室里進行,缺乏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性,不能充分滿足學生主體地位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網(wǎng)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wǎng)絡教學成為學生課外學習的一個重要平臺[8]。教師擇優(yōu)選取學生制做的典型“四格式圖片”,共享至學校的網(wǎng)絡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通過登錄校園網(wǎng)絡學習平臺,共享資料,使學生對病理變化的認知學習不局限于有限的課堂中。
綜上所述,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四格式圖片學習法在激發(fā)學生學生興趣,增加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又對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具有積極意義,教學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值得進一步探索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李玉林.病理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
[2]安錦丹,趙洪濤,王洪偉,等.PCMC教學模式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3,5(197):92,136.
[3]張經(jīng)萍.人體形態(tài)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3-12.
[4]李運模.比較教學法論略[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3:125-127.
[5]陳顯兵,王鳳杰,劉錦紅,等.整合組織胚胎學與病理學課程和實施比較教學方法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yī)學教育雜志,2012,32(2):190-191.
[6]楊景,方強,郭喬楠.如何在臨床病理實習教學中加強醫(y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J].西北醫(yī)學教育,2006,14(1):100-101.
[7]劉敏麗,張生軍.病理學教學中教師角色變換與應對探討[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5,17(6):475-477.
[8]郭鳳,封瑞,蔡際群,等.網(wǎng)絡教學平臺結合PBL教學方法對臨床藥學專業(y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4,2(206):99-100.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Four Pictrues Teaching ModeL in Pathology Experimental Class
ZHANG Ning1, LENG Xiao-ning2, WU Shu-qing1, WANG Shao-qing1, BAI Qing-yang1
1.Department of Patho1ogy,Qiqihar Medica1 co11ege,Qiqihar,Hei1ongjiang Province,161006 China;2.Personne1 Section,Qiqihar Medica1 Co11ege,Qiqihar,Hei1ongjiang Province,161006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Exp1ore the app1ication effect of Four pictures teaching mode1 in patho1ogy experiment c1ass. Methods Four pictures teaching mode1 wi11 be app1ied into parts of Patho1ogy experimenta1 teaching for 120 co11ege student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each group was consisted of 60 students at Qiqihar Medica1 Co11ege. To the end of the course,make a statistica1 ana1ysis of the fina1 grade and the experimenta1 resu1ts. Assessment on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Four pictures teaching mode1 with traditiona1 method in Patho1ogy experimenta1 teaching for medica1 students. Results The fina1 grade and the experimenta1 resu1ts of the Four pictures teaching group was obvious1y higher than traditiona1 teaching education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11y significant(P<0.05).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eaching mode1 was 91.7% in the experimenta1 group and 75% in the contro1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11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Four pictures teaching mode1 is conducive to the cu1tivation of students′autonomous 1earning abi1ity. The teaching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1 teaching mode1.
[Key words]Four pictrues teaching mode1;Patho1ogy;Experimenta1 course
收稿日期:(2015-10-27)
[作者簡介]張寧(1985.2-),女,黑龍江東寧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腫瘤病理方向教學及研究。
[基金項目]黑龍江齊齊哈爾醫(yī)學院教育科學研究課題(JY20141033)。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6.03.125
[中圖分類號]G642.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654(2O16)O1(c)-O125-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