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清時傳教士從歐洲來華傳教,不受中土辭書編纂傳統(tǒng)理念的約束,編纂了數(shù)量可觀的綜合性雙語或多語字典以及詞典。這些辭書可以說是不同語言和文化接觸與融合的產(chǎn)物,促進了中西辭書編纂的交融。
關鍵詞 傳教士 漢外詞典 外漢詞典 辭書編纂
明清時不少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傳教士從歐洲來華傳教,逐漸掀起了西學東漸的熱潮,不僅傳播了西方的宗教文化,而且促進了中西辭書編纂的交融。如明代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發(fā)明了基于葡萄牙語和意大利語拼寫體系的漢語拉丁語注音方法和標注漢字音調系統(tǒng),開漢語拼音注音的先河,現(xiàn)代漢語語文辭書采用的音調標注即源自利瑪竇的這一發(fā)明。
來華傳教士為了交際和傳教不得不學習漢語,也激發(fā)了對漢外詞典的需求,漢外詞典適應中外交流的需要而產(chǎn)生,建構了中西方交流的雙向知識橋梁,說不同語言的人們可以通過辭書這樣的工具書形式互相學習與了解。這類辭書中有一些相當于學漢語用的字表,衛(wèi)三畏在1934年刊行的《中國叢報》上曾提到廣東佛山刊刻有《紅毛買賣通用鬼話》,用漢語標示英語的讀音和注釋詞義。此書今不存,大英圖書館藏有成德堂《紅毛通用番話》與此書相似。全書分生意數(shù)目、人物俗語、言語通用和食物雜用門四類,每個門類收釋93個詞或詞組,共372個詞,以漢字標注對應英語詞的讀音來應付日常交往的基本需要。(周振鶴 2008: 202)傳教士入華之初需要的是從母語到目的語的外漢詞典,而在中國生活一段時間后,要想切實解決異國語言問題,漢外詞典更能滿足他們求解意義的需求。為了適應交際的需要,漢外詞典的功能也漸從提供對應詞求解為主,擴展到兼具漢語學習與教育的功能。漢外詞典中對字形、字音、字義的全面記載是入華傳教士賴以學習漢語的重要資料。這類辭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多以表達為主,既有字、詞,也有短語形式的對應,還在設計中兼顧了使用者學習的需求。如耶穌會編的漢葡詞典,通過學習一個核心詞(常常充任詞目或者在詞目中出現(xiàn),如“水、水手、雨水、水銀”,“猜、猜疑、猜拳”等),很快就可以掌握與其相關的搭配詞和用句的意義,對于擴展詞匯量和記憶詞匯有促進作用。
明清來華傳教士編纂了數(shù)量可觀的綜合性雙語或多語字典以及詞典。1575年(明萬歷三年)西班牙奧古斯汀會修士馬丁·德·拉達在菲律賓編成西班牙語與閩南話對照的《華語韻編》,[1]1583年至1586年間耶穌會傳教士羅明堅和利瑪竇合編了《葡漢辭典》[2]。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為幫助西方傳教士快速掌握漢語,在中國學者王征、呂維棋、韓云等幫助下,編有采用羅馬字母系統(tǒng)標注漢字讀音的中文字典《西儒耳目資》,將50個元音與20個輔音互相結合,配上清、濁、上、去、入五個聲調記號,拼切出漢字的讀音。全書按形、聲、義為序編排,共分為三篇。第一篇是“譯引首譜”,說明文字學和譯者大意;第二篇是“列音韻譜”,依字的音韻排列漢字;第三篇是“列邊正譜”,按筆畫順序排列漢字,并用羅馬字母注音。(彭敬,張相明2008)此后,法國來華傳教士白晉編有《漢法字典》,湯執(zhí)中編有《法漢字典》,孫璋編有《華拉文對照字典》和《華法滿蒙對照字典》,錢明德編有《漢滿藏蒙法字匯》;荷蘭新教徒赫爾尼俄斯編有《荷拉漢詞典》;西班牙耶穌會士齊瑞諾編有《漢語西班牙語詞典》。(董海櫻 2011: 247—250)據(jù)楊福綿對耶穌會檔案館所藏傳教士手稿的研究,《葡漢詞典》編纂目的是為了學習明代官話口語。收6000多個葡語詞,既有單詞也有短語,按字母排序,詞目后有羅馬注音和對應的漢語詞條,包括單詞、詞組和主要選自口語的短句。[3]“每個葡語詞條可以有一個以上的漢語對應詞條,其中的一個是口語詞匯,接下來是一或幾個口語、文言文的同義詞?!盵4]漢語對應詞條有7000多個,其中短語3000多條,復音詞近3000條,單音詞近千條。如“爛賭錢的人、賭博之今”“說謊、講大話”“矮東西、賤”“不得閑、有事干、不暇”“沒度、律、紀綱”“會做生理、善于貿易、會做買賣”“勇得緊、大膽”等,從中可見當時白話口語與文言的興替。又如“筆直、空虛、順從、慈悲、新鮮、煩惱、誠懇、慚愧、緊急、整齊、憂愁、聰慧、艱辛、懶惰、驕傲、驚惶、善良、危險、太平、自在、容易、饒舌、頑皮、知心、得意、慌忙、笑話”等復合詞沿用至今,可見明代白話與現(xiàn)代漢語的傳承。(徐時儀 2013)從1575年至1800年,入華傳教士編有60多種類似外漢和漢外字典的詞匯集,大多為未付梓的手稿,今尚存有50多種抄本。[5]
來華天主教傳教士編寫的漢外手稿詞典的巔峰之作當屬方濟各會傳教士葉尊孝(又名葉宗賢,Basilio Brollo 1648—1704)的《漢拉詞典》,又名《字匯臘丁略解》(Dictionnaire Chinois,F(xiàn)ranaiset Latin)。[6]其序說:“我以中國字典的編排方式編寫了這部新漢拉詞典?!薄叭魏稳讼胍庍@樣一部漢語詞典,都必然采用中國字典的方法編排漢字,因為若按照我們字母順序法編排,當遇到不認識的漢字,很難用它查找漢字的意義,只能憑運氣在詞典中尋找意義。有鑒于此,本詞典提供了必要的、實用的例證。”該詞典手稿采用當時歐洲的通用語拉丁文編寫,具有中西合璧的漢字部首檢索和漢字注音檢索體系,成功地解決了漢外詞典中漢字詞目的檢索難題。共有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編于1694年,以漢字部首為序,按部首檢索,收錄了7000多個漢字。第二部分約編于1698年至1700年,以漢字的拉丁文注音為序,按注音檢索,收錄9000多個漢字。(馬西尼 2003;楊慧玲 2007;姚小平 2007)參考了《字匯》《增補字匯》《正字通》《品字箋》《篇?!贰蹲诸愌a》等,如釋“一”為“數(shù)之始”,“丈”為“十尺為丈”等都出自《字匯》。
1717年由于天主教傳教士在祭祖拜孔等宗教禮儀問題上的做法,康熙帝下令禁止天主教在華活動,此后,雍正、乾隆緊隨其后也相繼頒布禁教令,奉行閉關鎖國之策。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禁教令也被迫取消,大批傳教士再次來華傳教,編纂了一批漢外詞典和外漢詞典。如羅伯聃的《漢英字匯》,畢利干的《法華字典》,加略利的《漢語百科辭典》,馬禮遜的《華英字典》和《廣東土話字匯》,衛(wèi)三畏的《漢英韻府歷階》,麥都思的《華英字典》,羅存德的《英華字典》,翟理斯的《漢英詞典》,司登得的《漢英合璧相連字典》,鮑康寧的《中英字典》,赫美玲的《英漢官話口語詞典》,富善的《北京方言袖珍詞典》,馬階的《中西字典》,馬修斯的《華英詞典》,甘為霖的《廈門音新字典》,杜嘉德的《廈英大辭典》,蒲君南的《法華新字典》等。其中馬禮遜的《華英字典》秉持實用、教育和啟蒙的原則,以西學融入傳統(tǒng)語文辭書的編纂,開近代新式辭書編纂之先聲。衛(wèi)三畏的《漢英韻府歷階》收字與體例以樊騰鳳的《五方元音》為基礎,注音兼顧官話、古音和主要方言,釋義參照《康熙字典》,包括詞源、組詞和釋義,涉及語言、文學、歷史、地理、哲學、科學、宗教、風俗禮儀和經(jīng)濟貿易等學科,問世后被譽為“多年來新教與天主教傳教士們工作的集大成之作”。翟理斯的《漢英詞典》收漢字13838個,采用改進的威妥瑪氏注音法,按讀音字母順序編排,并注出多種方言讀音,同形異音字互設參見項,且尤其注重文化負載詞的解釋,堪稱20世紀上半葉最流行的漢英詞典。富善《北京方言袖珍詞典》是當時西人學習漢語的重要參考書,收字較全,檢索方便。(董方峰 2002)又如俄羅斯東正教駐北京使團第八屆使團學生加緬斯基編的《漢蒙滿俄拉詞典》,俄國駐京的東正教使團隨團學生列昂季耶夫編的《俄滿漢專題詞典》,1831年利波夫措夫編的《拉漢詞典》,1867年瓦西里耶夫編的《漢字的字形體系: 首部漢俄詞典試編》,1888年卡法羅夫編的《漢俄合璧韻編》,1896年波波夫編的《俄漢合璧字匯》等。(柳若梅 2010)這些辭書不僅僅在于有效地輔助了傳教士學習漢語,[7]而且其編纂方式和體例也影響了我國近現(xiàn)代辭書的編纂。
來華傳教士未受儒家經(jīng)學和中國傳統(tǒng)忠君思想的影響,也不受當時朝廷的約束,所以能不落窠臼,以實用、教育和啟蒙為原則,在漢外和外漢(主要是漢英)詞典的編纂方面集中西詞典學之大成,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馬禮遜的《華英字典》篇幅巨大,內容浩繁,開創(chuàng)了漢英雙語詞典編纂與出版的新局面?!度A英字典》的編纂始于1808年,1823年出齊,前后歷時十五年,參考《康熙字典》《藝文備覽》和葉尊孝的《漢拉詞典》及陳藎謨和胡含一的《五車韻府》。[8]封面上寫有“博雅好古之儒有所據(jù)以為考究斯亦善讀書者之一大助”。共有三大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1815年出版的三卷本《字典》。收釋47035個漢字,采用214個部首排序,從實用角度出發(fā),首創(chuàng)自左至右橫排的編排方法,方便中英的對照,又補充了一些字的行書和草書的字體,刪略了《康熙字典》的一些解釋和例證引文出處,最突出的一點是所有的詞組、例證、短語都注了音,而且還收錄了一些常用詞的不同讀音。馬禮遜還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義項的歸納和劃分做有調整,釋詞既有文言詞語和書面詞語,也有口語和俚俗詞語,有專名也有成語、諺語,增補了大量白話釋義和例證,引文范圍擴大到小說、戲曲等俗語。如“一”詞條下有“第一、劃一、他一聽即答、專一、不一、均一、萬一、逐一、太一、一致、一般、一經(jīng)、一口水、一刻不息、一件小事、一勞永逸、一面、一品夫人、一生、一心、一霎時、一時、一時冒昧、一劑藥、一箭路、一統(tǒng)、一統(tǒng)太平、一體、一次、一切、一概、一齊、一味、一樣、一一、每一次拿出一個、一一扶起、得一望二”等;釋“天”詞條下有“天大事我辦得來、今天、明天、昨天、天天、天天在學堂讀書、成天講、天晚、天亮”等;釋“信”的詞條下有“堅信、書信、失信、我不信、信口說”等;釋“汁”選取了《康熙字典》“液也;雨雪雜下”等,又據(jù)自己的理解說到如何提取液狀的“汁”以及常用的一個比喻義。書后還附有字母索引。
第二部分是1819年和1820年出版的兩卷本《五車韻府》,[9]主要參考了清代陳藎謨和其門生胡含一編的《五車韻府》。[10]陳藎謨和胡含一的《五車韻府》內容豐富,包括同義詞、多音詞,以及草書、篆書等在內,收釋有四五萬個漢字。(馮錦榮 2007: 209—262)馬禮遜的《五車韻府》選收了12674個漢字,刪略了大量古字和生僻字,內容包括漢字的發(fā)音、結構、聲調以及釋義,且釋義和例證多增以時代性強的詞語、短語和俚俗語。如釋“天”的中文例句有“天氣好、天下一家”等;釋“理”的中文例句有“普遍的理就如汪洋之水,每人各取一份,有人多些,有人少些,但仍有屬于汪洋之水,汪洋之水是至高無上的”“理會知曉或充分理解事物的原理或本理”等;(鐘少華 2006)釋“折”的中文例句有“折扣、折服、折中、折損、折罪、折斷”等。和《字典》不同,《五車韻府》按照漢字音序編排而成,但從本質上而言,《五車韻府》仍是一部漢英字典。馬禮遜在序言中解釋道:“當學習者學習漢語時,對于陌生的漢字,他無法通過語音在字典中找到其相應位置,因為從漢字本身是無法斷定其發(fā)音的,所以他必須使用部首檢字法,《字典》正好滿足了這種需要;但當學習者聽到一個漢字的發(fā)音,又或他只知該字其聲而不知其形時,按部首檢字法編排的字典便失去其功效,因此,編纂一部按音序檢字法排列的漢英字典就顯得很有必要。”《五車韻府》按照馬禮遜自己制定的英語注音表檢索排序,從A到Yung,共411個字音,后有按字母排序的英文索引表,既有“音檢”又有“形檢”,“音檢”和“形檢”有機結合,大大增強了檢索功能和實用性。如Abacus后對應的漢字編號9521,9632,正文中分別在“數(shù)”“算”漢字詞目下,例證中有“算盤”“他會算盤”“這打算盤”等中文詞句,附錄中還把漢文書寫體按拼音分別將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古文六大類列出。[11]
第三部分是1822年出版的一卷本《英漢字典》,采用英文字母排序,內容包括單字、詞匯、成語和句型的英、漢對照,解釋頗為詳盡,例句都有漢譯。如Reason的中文解釋是: 天所賦之正理也。例句有: 道理;推論道理;論理;辯駁道理;明理之論;情虛理虧;理屈詞窮;拿理去和他講;有理壓倒泰山;三人抬不動個理字;于情理尚無違礙;以理勝欲;理當制氣;天理人欲交戰(zhàn)不決。又如釋“法”的中文例句有“犯法、把這個法律寫出來懸掛在各城門上”等。
《華英字典》旨在為西方傳教士學習中國語言文化、了解中國社會政治、熟悉中國風俗習慣服務,所以尤注重華夏文化的獨特之處,釋義涉及宗教、神話、哲學、科學、文學、文化、藝術、教育、體制、傳統(tǒng)、禮儀和風俗等方面。例如,在“孔”之下詳細介紹了孔明和孔子。在解釋Actor為“做戲的、裝扮做戲的人”之后,進一步講到“分作生、正生、武生、旦、丑、末、正旦、婆腳、花旦、跌旦”,并在Drama一詞后將傳統(tǒng)戲曲的“十二科”也一一列出,以與西洋戲劇相對照。
《華英字典》有上萬條例證,除出自《康熙字典》外,多為馬禮遜廣泛采集所得。每一個詞條都有豐富的例解,常引《論語》《紅樓夢》為例證。如Learn(學習)的例證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Face(臉)的例證是“平兒自覺面上有了光輝”。
《華英字典》早于《辭源》收錄了成語和諺語。如收釋了53個成語,其中“不三不四、誨人不倦、風流倜儻、兵荒馬亂、一本萬利、唯利是圖、年富力強、佛口蛇心、夫唱婦隨、忘恩負義、水底撈月”等23個《辭源》未收,多出自小說和戲曲?!度A英字典》收釋了113個諺語,其中“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百聞不如一見”等8個《辭源》亦收,“寧為雞口,無為牛后”“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紙包不住火”等《辭源》未收。還有一些《辭源》《漢語大詞典》皆未收。如出自小說和戲曲的“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等。更有一些在民間口頭流傳的俗語,如“人憑神力,草望春生”“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大富由天,小富由勤”“做得成不要喜,做不成不要怪”“無冤不結夫妻,有債方成父子”等。(朱鳳 2005)當然,《華英字典》也有不足之處。馬禮遜囿于其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他的有些評論存在不當之處;有些詞句的漢譯不準確甚至有錯誤。
馬禮遜是來自歐洲的傳教士,不受中土辭書編纂傳統(tǒng)理念的約束,而以西學融入《華英字典》的編纂,注重實用、教育和啟蒙的原則,開近代辭書編纂的新局面。馬禮遜曾在1819年11月25日給傳教會委員會的信中說:“一向被中國文人所忽略的俗語,并不意味是低級趣味的措辭,只是對那種僅僅適合讀書人的高雅、古典、佶屈聱牙的形式而言,是一種大眾化的語言。就像歐洲的知識分子在黑暗時代認為每一本正統(tǒng)的書都應該使用拉丁文而不是俗語那樣,中國的文人也一樣?!彼€指出“沒有比簡單的語言更能準確地表達新思想的了”。(Morrison 1939)馬禮遜指出:“中國文人對于用俗語,即普通話寫成的書是鄙視的。必須用深奧的、高尚的和典雅的古文寫出來的書,才受到知識分子的青睞,因此只有極小一部分中國人才看得懂這種書。正如中世紀黑暗時期那樣,凡是有價值的書,都必須用拉丁文寫出,而不是用通俗的文字。朱熹在他的理學作品中,突破了這個舊傳統(tǒng),他很好地使用了簡明的語體傳達了他的新思想?!保R禮遜夫人2004: 154)馬禮遜把自宋、元、明以來已經(jīng)形成的白話文風引進辭書的編纂,且大量引進了過去不進殿堂的民間小說、戲曲、俗語等,如引用了不少《紅樓夢》中的話語當作例證。解釋詞義也由“字”本位到“詞”本位,打破了官方的館閣體文風,深化了詞義的解釋。如“天”字的釋義和例句比《康熙字典》多出112種,又如“理”字的解釋融合了中西方的知識概念,大大拓展了詞義的內涵,對現(xiàn)代漢語新詞的創(chuàng)制和漢語從文言到現(xiàn)代白話的過渡也有先導之功。(鐘少華2009)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馬禮遜以西學知識對“天”和“理”等詞義的梳理,不僅是詞義的簡單對譯,而且更是融合中西方知識概念的成功嘗試,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辭書溝通古今中外的認知功能,適應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社會需要。
就編纂體例而言,第一部分《字典》和第二部分《五車韻府》屬于漢英字典,而第三部分《英漢字典》(An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則是一部英漢字典。馬禮遜在編纂《英漢字典》時,先列出英文單詞及其英文解釋,然后給出相應的中文,最后附上拼音。例如:“Abandon,to leave;to relinquish;to leave and cast of.舍棄shayke”。在每個詞條下,馬禮遜同時還收錄了一些句子、格言和習慣用法,以加深學習者對該詞用法的了解。
在完成《華英字典》編纂工作后,馬禮遜又著手編纂一部廣東方言字典,目的在于幫助來華外國人掌握廣東方言。1828年《廣東省土話字匯》在澳門正式出版,[12]這也是馬禮遜最后一部有關漢語語言學研究的著作。全書由英漢字匯、漢英字匯和成語詞組三部分組成,共收錄詞匯6100余條。英漢字匯部分將字匯按照英文字母順序排列,每個英文單詞后給出其漢語對應詞以及該詞在粵語中的發(fā)音,同時還附有例句加以說明;漢英字匯部分亦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先給出其粵語注音,再列出漢字及英文注釋;成語詞組則是該書內容最多的一部分,以廣東話發(fā)音、漢字和英語釋義的形式收錄了大量民間俗語,分世務、天文氣候、情分、親誼、笑談等24類。如“皂白不分”“弄假成真”“行得著方,企得著位”“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世務類),“只見錦上添花,唔見雪中送炭”(情分類),“相公肚大好撐船”(品格類)等。[13]
繼馬禮遜《華英字典》后,又有麥都思的《華英字典》、衛(wèi)三畏編纂《漢英韻府》和翟理斯編纂《漢英詞典》。
這些詞典還引入西方辭書編纂先進的檢索系統(tǒng),采用漢語的部首檢字法實現(xiàn)形、音、義的全面檢索。馬禮遜《五車韻府》中最重要的檢索表是一個按部首排列的漢字表,所有漢字都有注音。衛(wèi)三畏的《漢英韻府》也有注音索引表供檢索漢字,還有一個按部首排列的總漢字表。翟理斯《漢英詞典》又在按部首排序的漢字總表上添加了漢字編號,對應該詞典正文中的漢字編號。
衛(wèi)三畏的《英華韻府歷階》收詞14146條,每個詞條下的譯詞為1至2個,以多音詞為主。1856年衛(wèi)三畏在《英華分韻撮要》序言中說,沒有一部漢語詞典能充分滿足外國學習者學習漢語的需要。漢語的一個字既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名詞、小品詞或者形容詞,而這些通常在辭典中都沒有標出。這主要是因為漢語的語法學家們習慣上不做如此區(qū)分。這些定義是通過其他的詞,比如同義詞來予以解釋的,而并非通過考察該詞的用法來解說。如“禮”是漢語文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康熙字典》是這樣解說的:“跟從(或行事);人們所做的任何效忠于神從而獲得幸福的事情;養(yǎng)成習慣,獲得(或者展示)某種行為習慣;一個姓氏?!盵14]字典中沒有給出重要和常見詞語的隱喻義和派生義及其用法。(沈國威 2011)
翟理斯《漢英詞典》收漢字13838個,還收有大量口語,內容十分豐富。如在“愛”字條目中收了“愛抬杠”“不愛理人”,在“氣”字條目中收了“氣死人”“一鼻孔出氣”等口語。
這些辭書除馬禮遜的《華英字典》第一部分三卷本《字典》收4萬多字外,大多保持在1萬多字,兼收標準楷書字形與異體字,酌收一些生僻字和古今字,還收有一些俗寫字,釋義除了列舉英文對應詞,還有描述性的句子釋義,以及一些描述有關漢字文化信息和語法語用信息等的內容。[15]馬禮遜主要參考了《康熙字典》的釋義,依據(jù)詞性和語義上的區(qū)別,對它的義項重新進行了歸類,這樣的歸類使得釋文從形式和內容上更接近現(xiàn)代的詞典釋文方式。衛(wèi)三畏的釋義方式基本同于馬禮遜,某些重復出現(xiàn)的義項顯示出與馬禮遜詞典的關聯(lián)性。翟理斯的釋義方式基本同于馬禮遜的做法,增刪義項時多有他個人的理解。這些辭書注重收集當時時代性強的詞語和表達用作例證,每個例證都提供了中英文對譯。
馬禮遜的《華英字典》在宏觀結構與微觀結構方面與葉尊孝的手稿《漢拉詞典》有一定的淵源關系,而麥都思、衛(wèi)三畏、翟理斯所編詞典又與馬禮遜的詞典有淵源關系,可以說同源同法又各有特色,每一位詞典作者都在詞目編排、檢索方式、譯義、例證采選和翻譯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繼承之外亦多有創(chuàng)新。(楊慧玲 2010,2011)
這一類的辭書都含有大量西學東漸的新內容,如馬禮遜的《華英字典》收有“單位、消化、水準、演習、小說”等詞,鮑康寧的《中英字典》中收有“選舉”“法律”“法制”“保險”“煤氣”等詞,季理裴《華英成語合璧字集》中收有“有限公司”“公益”“法制”“保險”“拍賣”“自治”等詞,禧在明的《英漢北京話字典》中收有“信用”“真空”“博物館”等詞。赫美玲編的《英漢官話口語詞典》把詞分為“俗”“文”“新”“部定”四類,其中“部定”為標準科技術語,“新”為新詞。1866年德國傳教士羅存德在香港出版的《英華字典》[16],內容包括政治、經(jīng)濟、地理、哲學、科學技術、語言、宗教等,涉及大量新詞和新義。如自主、技藝、行為、法律、主權、照片、溫度、審判、潮濕、親嘴、單位、接吻、克服、新聞紙、寫真景器、信托、厚面皮者等。釋義往往選擇多個漢語詞來對應一個英語詞,如以羞恥、羞慚、含羞、慚愧、羞愧、羞惡、害羞、抱愧、羞悋、見丑、忸怩、叼忝等對應ashamed,幫助、輔助、輔相、贊佐、贊助、裨輔、裨助、佑助、翼助、翼贊、幫手、相助、相弼、輔弼、援助、救助等對應assist。[17]
來華傳教士一邊傳教,一邊傳授科學知識,而口頭傳授效率低下,所以他們需要將這些科學內容譯印成冊。有的傳教士將石印、鉛印等西方先進的印刷技術和印刷機帶到了中國。1843年,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在上海創(chuàng)建墨海書館印刷出版中文書籍。1858年,美國傳教士姜別立在美華書館用電鍍方法制造漢字鉛活字,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和質量。傳教士引進的鉛印、石印技術的日臻完善客觀上對辭書的出版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如1869年上海天主教會創(chuàng)辦的土山灣印書館最早將石印技術引入中國,印過《世界語字典》等辭書。又如北平俄國傳教士團印刷廠鉛印出版了帕拉季和波波夫編寫的第一部《華俄詞典》。
明清傳教士編寫的這些辭書是承載中西詞匯交流的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可以說是不同語言和文化接觸和融合的產(chǎn)物。
附 注
[1]歐洲傳教士從16世紀以來先后編有40多部西班牙語、荷蘭語、英語等歐洲語言與閩南話對照的著作,其中雙語辭書21種。參見: 吳夢雪.明清時期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北京: 中華書局,2000: 6。
[2]利瑪竇可以說是西方第一位漢學家,來華28年中先在澳門,后至廣東、南昌、南京和北京,孜孜不倦,探索漢語的規(guī)律,所撰《中國傳教史》緒論的第五章評述漢語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書面語“非常高雅美妙”,用極少的音節(jié)表達的內涵“用我們西方的長篇大論也解說不清”;所編《中西字典》《西文拼音華語字典》已科學分解了漢語的音素,把官話分為26個聲母、43個韻母和4個次音,提到漢語尚“有平上去入四聲”;又與羅明堅合編《葡華字典》;著有《西字奇跡》《交友論》《天主實義》;與徐光啟、李之藻合譯《乾坤禮義》《幾何原本》《測量法義》等,介紹泰西學術,乾嘉學者江永、戴震的天文學知識皆肇自這些譯著。參見: 劉羨冰.雙語精英與文化交流.澳門: 澳門基金會,1994: 8。
[3]姚小平《早期漢外字典——梵蒂岡藏西士語文手稿十四種略述》論及梵蒂岡圖書館藏有十四種17世紀至18世紀天主教傳教士編纂的漢外詞典手稿,《當代語言學》,2007(2)。
[4]楊福綿《羅明堅和利瑪竇的葡漢詞典(歷史語言學導論)》,吳小新譯,英文原文刊登于1989年第二屆國際漢學研討會論文集,修改稿收入魏若望編《葡漢辭典》,舊金山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和葡萄牙國家圖書館等2001年聯(lián)合出版。
[5]參見: 王立達.漢語研究小史.北京: 商務印書館,1959: 127。據(jù)Pfister L.所撰《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傳教士的著述有644種,其中有關字典和文法的有9種。自1552年至1687年,傳教士也譯了數(shù)十部中國的經(jīng)典著作,形成了“東學西漸”和歐洲第一次“中國熱”。其時金尼閣專為傳教士學漢語撰有《西儒耳目資》,衡匡國撰有《中國文法》,馬若瑟撰有《中文概說》。此外,德國米勒撰有《北京官話辭典標本》,法國德經(jīng)撰有《漢法拉丁對譯字典》,俄國帕雷底阿斯編有《中俄大辭典》,瑞典高本漢撰有《中文解析字典》等。
[6]該手稿又稱為《漢字西譯》。上海圖書館藏有抄寫于1723年的羊皮裝本《漢字西譯》一部。參見: 楊慧玲.19世紀漢英詞典傳統(tǒng).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2: 82。
[7]馬禮遜編完《華英字典》第二部分,在1818年12月9日給倫敦會的信中寫道:“我已經(jīng)寫完了字典的第二部分,即使是我現(xiàn)在死了,我也將留下一部完整的,就是這兒的人也會認為是非常有用的中文字典,供傳教士和歐洲的學者們使用?!盡orrison E.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urs of Robert Morrison.Vol.II,London,1939: 518。
[8]沙木編《藝文備覽》一百二十卷,清嘉慶間刻本。參見: 楊慧玲.19世紀漢英詞典傳統(tǒng).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2: 131—136;楊慧玲.世界第一部漢英英漢詞典的原創(chuàng)性——馬禮遜的《漢英詞典》、《康熙字典》和葉尊孝的《漢拉詞典》的比較研究.∥李向玉,張西平,趙永新主編.世界漢語教育史研究.澳門: 澳門理工學院,2005: 225—226。馬禮遜的《五車韻府》中有不少例詞和例句取自葉尊孝的書。如在“告”字頭下兩書都收了“原告”“被告”“告狀”“告假”“告示”“告祖”等詞。但馬禮遜在例詞和例句中加上了自己獨特的內容,特別是許多呈現(xiàn)出當時時代特點的用語。如在“公”字頭下收列了“公司”“公司船”“英吉利國公班衙”等詞語。此外還增加了許多四字成語和常用俗諺,如“車”字頭下的“車載斗量”,“尺”字頭下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與葉尊孝的詞典相比,馬禮遜還在例詞例句的拼音后面加上了漢字,使查閱者既能學漢語發(fā)音,又能學漢字書寫。
[9]Morrison.《五車韻府》Vol.I,preface.Macao: The East Indian Companys Press,1819: vi.
[10]陳藎謨,胡含一.五車韻府.廣東慎思堂1708年版。陳藎謨,字獻可。胡含一為胡邵瑛的別字。
[11]按照英文字母順序,對應漢語詞語,再用英文發(fā)音拼出漢語詞語,然后還舉出一些使用這個漢語詞語的例句。這些繁多的例句中,有大量成語、土語、俗語、佛經(jīng)、四書五經(jīng)、詩詞、小說等內容,尤其以《紅樓夢》內容居多;還有官職、度量衡;也有西方宗教、科學方面的詞語等等。據(jù)葉再生《中國近、現(xiàn)代出版通史》考證,《五車韻府》創(chuàng)下十項之最: 該書是世界上第一部漢英字典(在1815年出版了該書的第一卷);第一部語言直譯本;第一部中文鉛活字印刷本;第一部中文左右排列印本;中國境內現(xiàn)代意義的第一家出版社首刊的第一套書籍;該書在裝訂上第一次采用中西合璧(單面印刷)向左翻閱;第一次在中國境內采用機制紙印刷;同時,作者馬禮遜又是將鉛活字印刷術傳入中國的第一人。
[12]此書對于研究近二百年來粵語語音和詞匯的歷時變化很有用,2001年倫敦的Ganesha出版社重印發(fā)行。
[13]一些傳教士也編有方言詞典,如麥都思編有《福建話辭典》。
[14]《康熙字典》原文為: 《說文》: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 禮,體也。得其事體也?!俄崟罚?孟子言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蓋因人心之仁義而為之品秩使各得其敘之謂禮。又姓。
[15]馬禮遜《五車韻府》的釋文包含了下述信息: 送氣符號和聲調符號;漢字順序編號;漢字的構字信息;漢字和例詞都標注讀音和提供英文釋義;英文對應詞的詞性特征明顯;在一些詞的釋文中包含了文化背景信息;詞的釋文中提供了語用信息;絕大多數(shù)詞目都輔有例證等。
衛(wèi)三畏《漢英韻府》的釋文包含: 聲調符號;漢字的構字信息;漢語例詞例句都是中英文對照;英文對應詞的詞性特征明顯;在一些詞的釋文中包含了文化背景信息;詞的釋文中提供了語用信息;絕大多數(shù)詞目都輔有例證等。
翟理斯《漢英詞典》的釋文包括: 漢字順序編號;聲調;部分方言注音;一些漢字的構字信息;漢語例證雙語對照;英語對應詞的詞性特征明顯;一些釋義中有文化信息和語用信息;絕大多數(shù)詞目都輔有例證。
[16]這是香港最早的雙語字典。鐘少華.從羅存德英華字典看詞語交流建設.∥《中華字典研究》第二輯(下).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7]其中克服、新聞紙、寫真景器、信托、厚面皮者的詞義相當于征服、報刊、照相機、無恥、相信。
參考文獻
1. 董方峰.近現(xiàn)代西方漢英詞典編纂.中國社會科學報,20020411.
2. 董海櫻.16世紀至19世紀初西人漢語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1.
3. 馮錦榮.陳藎謨之生平及西學研究——兼論其著作與馬禮遜《華英詞典》之中西學緣.∥趙令揚編.明清史集刊(第九卷).香港: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2007.
4. 柳若梅.清代入華俄羅斯?jié)h學家的滿漢語詞典手稿散論.辭書研究,2010(4).
5. 馬禮遜夫人編.馬禮遜回憶錄.顧長聲譯.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 馬西尼.十七、十八世紀西方傳教士編撰的雙語字典.∥卓新平主編.相遇與對話.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7. 彭敬,張相明.中國澳門地區(qū)辭典發(fā)展概況.辭書研究,2008(4).
8. 沈國威編.近代英華華英辭典解題.吹田: 關西大學出版部,2011.
9. 徐時儀.論漢語文白演變雅俗相融的價值取向.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3(5).
10. 楊慧玲.葉尊孝的漢字西譯與馬禮遜的漢英詞典.辭書研究,2007(1).
11. 楊慧玲.漢英雙語詞典的誕生及其早期設計特征.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5).
12. 楊慧玲.世界漢外雙語詞典史的緣起.辭書研究,2011(2).
13. 姚小平.早期漢外字典——梵蒂岡藏西士語文手稿十四種略述.當代語言學,2007(2).
14. 鐘少華.從馬禮遜的《華英字典》看詞語交流建設.∥鐘少華.中國近代新詞語談藪.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15. 鐘少華.馬禮遜的《華英字典》與《康熙字典》文化比較研究.∥中國近代新詞語談藪.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16. 鐘少華.略論近代辭書之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許嘉璐主編.中華字典研究(第一輯).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7. 周振鶴.逸言殊語(增訂版).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8. 朱鳳.馬禮遜《華英字典》中的成語和諺語.國際漢語教學動態(tài)與研究,2005(1).
19. Morrison E. 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rs of Robert Morrison. Vol.II,London,1939: 7.
(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所 上海 200234)
(責任編輯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