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
【摘 要】古代散文文辭典雅精美,內容意蘊深刻雋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教學效果卻差強人意,“講讀課”代替了“誦讀課”。為了改變初中古代散文的教學現(xiàn)狀,提高教學效果,構建高效課堂,本文以“誦讀”為契機,或朗讀、或賞讀、或品讀,或說讀,引導學生養(yǎng)成誦讀習慣,培養(yǎng)良好語感,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讓課堂活色生香,讓學生在閱讀古代散文中享受到充分的樂趣。
【關鍵詞】古代散文;誦讀能力;高效課堂
古代散文集敘事、寫景、抒情、言志于一體,是古代作家依照他對自己時代的社會生活的認識感知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它傳承了豐厚博大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展現(xiàn)著民族的精神與智慧。閱讀古代散文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如何引導學生吟誦賞析這些文質兼美古代散文,構建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和高效是語文教師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筆者就以《記承天寺夜游》一課教學設計為例,談一談在構建古代散文教學高效課堂中的一些摸索和體會。
一、背景與設計意圖
所謂“三分文章七分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些流傳千古的名言,總結了古人寶貴的治學經驗,包含著我國古代語文教法的精髓。古代散文的教學就是誦讀的教學。只有通過大量的誦讀練習,學生才能逐步掌握文言的語言、節(jié)奏、韻律、格調,提高文言語感,進而體會散文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加深對句意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了閱讀、賞讀、品析的能力,從中得到審美教育,陶冶情操,同時也有利于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
在這里“誦讀”不是單純機械地指讀,它要更具有指導性、理解性、賞析性、感悟性、藝術性。它能將學生帶進文本,讓學生會讀、樂讀;能使學生深入文本,體會作者寫文章時的心情心境、思想感情;它更要能將學生帶出文本,讓學生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更現(xiàn)實的角度來考慮文章內容,評價文章思想,得到新的感悟。
本課的設計就以“誦讀”為契機,根據(jù)具體的教學需求不斷創(chuàng)新“讀”的方式,“朗讀——賞讀——品讀——說讀”,讓多姿多彩的“讀”貫穿課堂始末。搭建一個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學生與老師對話、學生與作者對話的平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一改傳統(tǒng)古文課堂教學“呈現(xiàn)——接受”的模式。讓學生在“讀”中,感受空靈澄澈的月色美,體會清幽寧靜的意境美,揣摩新奇巧妙的手法美、學習豁達樂觀的思想美。學生在“讀”中發(fā)展思維,學會終身學習的方法和技能,提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二、教學方法與過程
1、小步輕邁,細朗讀?!袄首x”是學生認知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成功的朗讀教學一定是層次細膩,過程生動,形式活潑的?!队洺刑焖乱褂巍否壣⑾嗉?,層次分明,情感起伏變化,筆者設計了“字正腔圓地讀”,“抑揚頓挫地讀”,“層次分明地讀,”“韻味十足地讀”四個富有梯度的朗讀,讓學生在小步輕邁、循序漸進的朗讀中讀準字音、讀出抑揚與輕重、讀出記敘寫景抒情的層次、讀出閑適欣喜又豁達的情感,促成學生誦讀能力培養(yǎng)和文言語感的提高。
2、想象描繪,助賞讀。古代散文是文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載體和平臺,其間不乏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和新奇巧妙的手法運用,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師苦口婆心,深挖細講,枯燥乏味,學生死記硬背,不知所云,不解其味,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筆者嘗試借助想象聯(lián)想,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思維,讓學生在輕吟中走進文本,走進景物中來,細賞慢品,想象描繪,感悟豐美的意蘊,精美的手法。
3、含英咀華,深品讀。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精髓,它貫徹文本始末,蘊藏在字里行間。探幽發(fā)微,含英咀華就是指導我們對文章的細小的情節(jié)、遣詞造句、語氣表達等進行思考,挖掘它們與情感的聯(lián)系,從而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含英咀華“于細微處見精神”,調動學生探究文本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品味鑒賞能力。角色置換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有了趣味性,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教師示例,教會學生細膩閱讀、品味欣賞、簡潔概括的學習方法,做到“授人以漁”。
三、教學效果
本節(jié)課比較圓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xiàn)了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積累一些文言詞句,培養(yǎng)誦讀能力”;“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煉及豐富情感,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感受并學習作者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tài)”。貫穿課堂的多種形式的誦讀教學,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內心,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聯(lián)想,提升了學生的理解感悟。教師善于指導朗讀、賞讀、品讀的技巧與方法,讓學生與作者心靈碰撞,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顯著,凸顯古文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與高效。
“想象描繪助賞讀”環(huán)節(jié),想象聯(lián)想的借助,恰當?shù)馁p讀指導,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身臨其境有的放矢,一改以往只品修辭,模糊感知,籠統(tǒng)概括的學習習慣,學會和掌握了由物象及情境到意境的這一循序漸進的賞析方法與能力,使文本閱讀有了一定的深度、廣度,達到淺文深教的效果。
“含英咀華深品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品析、誦讀一些言簡義豐的關鍵詞和語氣詞,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角色,用作者的思維來看所處的環(huán)境,深入理解感受作者的情感,并嘗試用作者的語言、語氣來表達些微復雜的情愫,培養(yǎng)了學生品味鑒賞能力。學生積極性高,參與度廣,實現(xiàn)生本與文本的融合,課堂氣氛到達高潮。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以上這些就是筆者在構建古代散文高效課堂中的一些摸索與探究。古代散文教學是新課標的體現(xiàn),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充當組織者、領導者、引導者和評價者的身份,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發(fā)揮其自主性,合作性和創(chuàng)造性,實現(xiàn)學習之樂、合作之樂、探究之樂和成功之樂,讓學習主體在自我的思考中增強了人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