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銣銣
摘 要:對幸福的渴望是千百年來人們奮爭不息的動力源泉。中國人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了集體主義的特點,同時也受到了中國文化價值觀中兩大幸福觀的指引。本文從對中國人幸福感影響較大和具有指引作用的三大幸福觀——集體主義幸福觀、追求理性之樂的幸福觀和以人為本的科學幸福觀三個方面入手,具體探討了三大幸福觀對中國人幸福感的影響,期望人們能夠在正確幸福觀的指引下獲得深刻而持久的幸福感。
關鍵詞:集體主義幸福觀;理性之樂幸福觀;以人為本的幸福觀
中圖分類號:D6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1-0016-02
幸福作為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可以說是全人類的最大愿望。落腳到中國,實現(xiàn)“中國夢”不僅是各級地方政府的執(zhí)政目標,更是民眾的強烈期盼。但是由于我國現(xiàn)在正處于改革的關鍵階段,面對各種價值觀的影響,人們很容易陷入幸福觀誤區(qū),最終與幸福背道而馳。筆者通過具體闡釋中國歷史上三大幸福觀對幸福感的影響,讓人們清楚地認識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一、集體主義幸福觀——以“人際關系和社會規(guī)范”為主的幸福感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中國作為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集體主義的精神早在傳統(tǒng)文化中就充分體現(xiàn),并塑造了中國人以“人際關系和社會規(guī)范”為主的幸福感。
集中體現(xiàn)儒家幸福觀的“孟子三樂”告訴我們要忽視個人情感,注重個人之于家庭、集體和社會的意義;知識分子要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作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大幸福追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是教導我們要學會站在道德和價值的最高處去理解和踐行幸福觀。這些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扎根于每一個炎黃子孫心中,其“忽視個人情感,努力滿足他人”的幸福觀也在影響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去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份滿足和幸福。
很多跨文化研究和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都表明:生活在集體主義文化中的個人,認為他人的幸福與自己的幸福緊密相連,并總是會在幫助他人實現(xiàn)幸福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的幸福;與堅持“個人主義”的西方人相比,反映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社會規(guī)范更能影響中國人的幸福感,他們往往會通過遵循社會規(guī)范來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從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同時,有學者還特意比較了中西方人面子觀的差異:外國人的面子以個人為主體,不必為其親屬、好友的舉止負責;而中國人的面子觀與“上下關系”“親近他人”緊密相連,而且其運作要求強制性的相互原則[1]。
當然,文化的特殊性告訴我們在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國家中同時會存在以個人為中心和以他人為中心的人,但眾多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讓我們相信:在堅持個人主義的國家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以自我為中心;在堅持集體主義的國家中,以他人為中心的人所占比例較大。所以,我們可以得出:在集體主義幸福觀的影響下,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已經形成了以“人際關系和社會規(guī)范”為主的幸福感。
二、追求理性之樂的幸福觀——為人們追求幸福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
一提到幸福,人們常常會把它和“樂”聯(lián)系起來??鞓分髁x在西方哲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西方學者伊壁鳩魯認為,“快樂就是有福的開端與歸宿,我們的一切取舍都從快樂出發(fā),我們的最終目標乃是得到快樂”[2]。李澤厚也曾經把中國文化稱為樂感文化,并提出:樂感文化是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即積淀文化傳統(tǒng)于其中的心理結構,或者說樂感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3]。
陸洛曾經提出,文化可能是構建幸福的重要力量,它有時甚至會主宰人們的幸福感。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樂”的觀點有很多:儒家有“安而不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的感性之樂,有節(jié)制欲望的知足常樂,還有“孔顏樂處”“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性之樂;道家有“心不憂樂”的超越和“禍福相依”的辯證幸福觀等等。當然,通過滿足物質和身體方面的欲望來實現(xiàn)感性之樂是踏實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普遍追求的簡單幸福,可是它又往往是短暫的、變幻莫測的。所以,當我們已經實現(xiàn)了物質方面的滿足或者還沒有實現(xiàn)時,我們可以試著從幸福的另一個方面——心靈上的滿足來獲得快樂。
儒家的理性之樂告訴我們,幸福不僅僅局限于感官上的快樂,更是精神上的快樂和安適,不僅僅是追求物質的世俗之樂,更是追求理想人格的理性之樂;莊子的“魚人之樂,心無憂樂”告訴我們在禍事臨頭時,我們要學會用樂觀的心態(tài)去對待;老子的“禍福相依”告誡我們樂和憂都是世間常事,“禍福無門,唯人所召”,禍福雖難以預測,但可以靠人去改變和轉化,最重要的是通過改變人們的認知,來改變其對人們的影響[4]。
所以,當我們最基本的物質欲望和身體需求得到滿足時,當我們沉溺于財富和名利帶來的愉悅而無法自拔時,當我們在人生路口分不清利害得失時,要學會從提高個人修養(yǎng)和心靈上的滿足去努力,它并不是遙不可及的,一旦達成,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困境,重拾理想和追求,而且這種幸福感持久而深刻。
三、以人為本的科學幸福觀——幫人們找回幸福的原點和最高境界
作為人生觀和世界觀重要組成的幸福觀,它的追求和實現(xiàn)本應該充分體現(xiàn)人的價值,可是卻往往被我們忽略。以人為本幸福觀的提出,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更是對傳統(tǒng)幸福觀的更新,是對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否定,有助于個人自身的建設和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一)將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有機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精髓所在
這種幸福觀擺脫了之前極端的禁欲主義和享樂主義,從幸福的原點——人的需要出發(fā),為現(xiàn)實中的人實現(xiàn)幸福提供了正當理由。首先,物質需求的滿足和物質生活的實現(xiàn)是個人最基本的幸福,是追求其他幸福的基礎。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對于一個忍饑挨餓的人來說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盵5]126所以,一切滿足人類生存條件的正當需求我們都不應該對其壓制,而且國家和社會還應該為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其次,在重視物質生活的同時,要積極追求精神生活。的確,物質需要的滿足會讓人產生愉悅感,但這種幸福感是短暫的、初級的,是人類與動物都可以獲得的,所以,它從來不是人類獲得幸福的源泉,唯有精神上的幸福才是人類所獨有的。因此,要想享受到真正和長久的幸福,我們必須注重精神生活的培養(yǎng)和塑造,實現(xiàn)人的真正價值。
(二)充分體現(xiàn)了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辯證統(tǒng)一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現(xiàn)實中的每一個人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都必然會涉及社會的整體幸福,兩者之間該如何協(xié)調也是我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必然要學會面對的。首先,以人為本的幸福觀承認并且充分尊重每個人追求幸福的權利。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人民的幸福觀,是大眾的幸福觀,它積極擁護個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并把它看作推動社會整體幸福工程建設的重要力量,因此,社會應當關心每位成員的小幸福,并努力為其創(chuàng)造條件。其次,以人為本的幸福觀主張社會的整體幸福高于個人幸福,對個人幸福的追求要融合于整體幸福之中。馬克思恩格斯在論幸福時曾經說過,“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而使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贊美那些為大多數(shù)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盵6]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在追求個人幸福時,不僅不能因為個人的一己之利而損害整個社會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努力為整個人類社會的幸福貢獻自己的一己之力,這才是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終極追求,是個人獲得幸福的最高境界。
(三)將道德培養(yǎng)作為實現(xiàn)幸福的前提和保證
1.道德是個人實現(xiàn)幸福的必要條件。第一,它可以幫助人們把握幸福實現(xiàn)的方向。馬克思將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分為科學精神的方式、藝術精神的方式、宗教精神的方式和時間精神的方式四種,其中道德是以實踐精神來把握世界的[7]。道德作為善惡評判的標準,它會告訴人們什么樣的人生最理想和最幸福,讓人們在一定的尺度之內去努力,從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充實而有意義。第二,它教會人們合理控制欲望,增加幸福感受。欲望作為一種驅動力,它的滿足有利于幸福的實現(xiàn)??墒乾F(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會因為一時的貪婪而走向另一個極端。而道德作為對理性的確認,是合理控制欲望的最佳手段。所以,我們要學會運用道德將阻礙幸福實現(xiàn)的欲望控制在可接受范圍之內,從而促進幸福的實現(xiàn),提升幸福感。
2.高尚的道德有助于人們提升幸福感。道德作為調節(jié)社會規(guī)范的總和,不僅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應然狀態(tài),體現(xiàn)人的主體性追求,而且是調節(jié)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重要手段。所以,人們在對應得利益的追求過程中,道德會不斷地激勵和督促其做到知善從善,這種有道德的行為不僅對自身來說是一種持久而深刻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他人和社會,是一種高層次的幸福。
參考文獻:
[1]孫穆義,徐道喜,邵永生.新生命倫理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2]嚴標賓,鄭雪,邱林.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2).
[3]李澤厚.實用理論與樂感文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4]曾紅,郭斯萍.“樂”——中國人的主觀幸福感與傳統(tǒng)文化中的幸福感[J].心理學報,2012(7).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李嘉美,等.幸福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閔緒國.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論析[J].學術短論,2012(2).
[8]高良,鄭雪,嚴標賓.幸福感的中西差異:自我建構的視角[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
[9]李煌明,李紅專.傳統(tǒng)之“樂”與人生“幸?!盵J].船山學刊,2008(69).
[10]方世南.和諧社會與以人為本的幸福觀[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6(3).
[11]張瑋,何貴兵,成龍.中國文化價值觀與中國人幸福感的研究綜述[J].心理研究,2012(4).
[12]鄒瓊.主觀幸福感與文化的關系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