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乾元 蘇俐暉
摘 要:“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nèi)容,既是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對中國傳統(tǒng)誠信價值觀的繼承。作為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誠信”不僅僅是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準則,也是社會交往和國家治理的價值規(guī)范,是個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次的有機統(tǒng)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同樣也貫穿于社會發(fā)展的各個層面,任何一個層面缺失誠信,都會造成極大的危害,因而也是國家、社會和個人共同的核心價值規(guī)范。傳統(tǒng)誠信文化的豐厚資源,也為倡導國家誠信、社會誠信以及個人誠信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guān)鍵詞:傳統(tǒng)誠信觀;個人誠信;社會誠信;國家誠信;當代傳承
中圖分類號:D6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1-0013-03
“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nèi)容,既是對中國傳統(tǒng)誠信價值觀的繼承,又是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作為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誠信”不僅僅是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準則,也是社會交往和國家治理的價值規(guī)范,是個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次的價值觀的有機統(tǒng)一。國家、社會和個人任何一個層面缺失誠信,都會造成極大危害,因而也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傳統(tǒng)誠信文化的豐厚資源,也為倡導這一整體的價值體系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三位一體”的中國傳統(tǒng)誠信觀
誠信,是誠實守信的簡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誠信”一詞由“誠”和“信”兩個字構(gòu)成,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以誠信兩字互訓:“誠,信也?!薄靶牛\也?!盵1]56可見,這兩字既相區(qū)別,又相聯(lián)系。南宋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庸》中,對“誠”的釋義是:“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2]29“信”從字形結(jié)構(gòu)上看,“從人”“從言”,強調(diào)人言行不悖、表里如一、嚴守承諾。所以,誠信的基本內(nèi)涵可概括為:真實無妄,重信守諾。
在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中,“誠信”既是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價值理念,也是社會交往和國家治理所秉持的價值觀,是三位一體的價值規(guī)范。
(一)個體誠信
中國古代有很多個體修身的案例,而《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曾子殺彘”就是個體誠信的范例。曾子之妻要去集市趕集,她的小兒子不愿離開母親,就哭著追她。母親哄他說:“你如果回家去,我回來就給你殺豬吃。”兒子聽后乖乖地回家了。等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真的要去殺豬。妻子忙制止說:“我是騙兒子的,和他鬧著玩呢。”曾子卻嚴肅地說:“大人不能對小孩子說謊話。小孩子現(xiàn)在什么都還不懂,需要父母親來教育,向父母學習。如今你欺騙了他,就是在教他騙人。母親欺騙孩子,孩子以后就不會再相信母親了,這樣還怎么教導成人?!币虼?,曾子就履行了妻子的諾言,把那頭豬給殺了[3]185-186。本來“曾妻”可能只是以“為女殺彘”哄哄小兒而已,沒有想到曾子卻如此較真。按照大多數(shù)人的想法,小兒哭鬧,哄哄就好了,成人對小兒的“承諾”多半也只是說說而已,用不著較真。但是,曾子卻認為,小兒的童心和童真是不能“與戲”的,而且幼兒的“心智”有賴于父母的“誠信”教化,“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對待“未有知”的幼兒,曾子尚能做到言必行之、誠實無欺,更何況對其他“有知”的成年人了,因而曾子受人尊敬、德高望重。
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中,“信”與“仁、義、禮、智”一起,成為“立人”之“德”。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4]12“人之無信”猶“車之無■”,難以行之于世。正因為如此,歷代思想家都把“誠信”奉為為人之“圭臬”。管子把“誠信”作為結(jié)交天下朋友的信義基石(“誠信者,天下之結(jié)也。”)[5]109,韓非子則把“小信誠”作為“立大信”的根本(“小信誠則大信立”)[3]184,劉向認為人背棄“信用”則其人品“一文不值”(“人背信則名不達”)[6]418,程頤則說個人如果沒有信義將無法立足于世(“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7]4。凡此種種,都說明了一點,沒有誠信,個人就難于立身,社會就難以有序。
(二)社會誠信
如果說“曾子殺彘”體現(xiàn)了個體誠信的價值,那么“趙柔賣犁”則說明社會誠信的重要?!段簳砦迨ち袀鞯谒氖酚涊d,趙柔乃北魏時期甘肅金城人,少年時他便以高尚的品德、杰出的才學聞名于當時黃河上游一帶。他為人寬厚仁愛,很有信用,歷任著作郎、河內(nèi)太守。有一次,有人送給趙柔數(shù)百枚犁,趙柔便和他的兒子趙善明拿著犁頭到市場去賣。有個人來向趙柔買犁頭,出20匹絹子的價格。趙柔同意賣了,那人便回去拿絹子。有一個商人看到了,知道趙柔是賣得太便宜了,想立即出30匹絹子買下。趙善明聽到這位商人出價高,就想賣給他。這時,趙柔對兒子說:“與人交易,一言便定,豈可以利動心也?”那商人只得怏怏走開,心里又暗暗佩服趙柔的為人。原來的買主拿了20匹絹子來,趙柔父子便將幾百枚犁頭全部賣給了買主。這件事情很快就傳開了,人們都很佩服趙柔言而有信、重信輕利的美德。就連“■紳之流”,也“聞而敬服焉”[8]390。
趙柔重信輕利的美德令人尊敬。封建社會商品經(jīng)濟還很不發(fā)達,但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誠信是立業(yè)之基,當信用與利益相沖突時,毫不猶豫地舍利守信。社會是人與人相互交往而建立起來的人際體系,誠信是社會交往中的基本公德,是立業(yè)之基,只有講求誠信,社會才能安定有序,事業(yè)才能長久發(fā)展。
(三)國家誠信
《史記·商君列傳第八》記載了商鞅變法時“徙木立信”的故事,這則故事讓我們認識到,在社會變革時期,國家誠信與威望的重要性。公元前361年,秦國新國君即位,即“秦孝公”,但當時秦國文化發(fā)展落后,在其他諸侯國看來,那是一個野蠻的國家;國內(nèi),百姓對君王的信任度很低,國家急需要改善這種狀況。終于,商鞅提出了變法圖強的良策,并在公元前356年開始主持變法。在變法前,商鞅認識到,在歷史的大變動中,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缺少信任感,只有在全國建立起誠信守約的風氣,才能保證變法改革的成功。因而在法律頒布以前,商鞅制作了一個3丈高(戰(zhàn)國時一丈約合今天的6尺)的木桿,立于京城南門。他宣布:“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百姓們都不相信,因為他們認為政府是不會真正獎賞給他們的。這時,商鞅又宣布:“能徙者予五十金?!敝刭p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一個人把木桿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給了他五十金,“以明不欺。”從此,百姓們都知道了政府是言出必行、言而有信的。商鞅見時機成熟,就頒布了變法改革的法令。新政剛開始施行時,大家都還不習慣,而太子首先犯法了。商鞅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比绻荒車栏竦刈裾招抡?,那么政府頒布的政策在百姓心目中就是一紙空文,政府便失卻了威望和信用。然而由于太子是君王的子嗣,不能施刑,商鞅便對傅公子虔及其老師公孫賈用刑。此后,秦國人都嚴格地遵守新政,按照新令行事。新政“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盵9]338商鞅變法在國內(nèi)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國外,秦國也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并最終統(tǒng)一了六國,開啟了我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新篇章。
商鞅在變法前,通過徙木立信,增強了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使變法得以順利開展;在變法中,又通過令出必行、嚴格執(zhí)法,增強了政府的威望和信用,使變法得以成功實施。商鞅的故事告訴我們,誠信是國家興旺強盛的前提,是治理好國家的根本準則,在社會變革時期,尤其如此。當前,我國處于深化改革的重大歷史時期,處于社會轉(zhuǎn)型的歷史動蕩期,國家的誠信極為重要。
在傳統(tǒng)社會中,誠信觀蘊含在個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個人誠信是修身處世的道德起點?!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盵4]12誠信是做人的首要標準,是立身于社會的基礎;社會誠信是社會交往的基本公德?!耙孕沤尤耍煜滦胖?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盵10]8可見,一個人沒有誠信,便很難立足于社會中;國家誠信則是國家運行的基本準則。“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盵4]5所以,誠信是為政之基,治國理政要信而無欺。個人誠信、社會誠信和國家誠信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民族的誠信價值觀。
二、傳承傳統(tǒng)誠信觀,建立誠信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北京文藝座談會上指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盵11]誠信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個人、社會、國家都必須遵守的基本價值理念,是三位一體的有機統(tǒng)一體,在當今中國,誠信依然是個人、社會、國家都必須倡導的核心價值觀之一,任何一個層面不講誠信,都將危害重重。而傳統(tǒng)文化的豐厚資源,對我們在各個層面上如何倡導誠信觀,具有重要啟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是立足于我國當代社會現(xiàn)實,但卻是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思維中的,因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因為一方面,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核心價值觀之根,核心價值觀只可能在歷史積淀的基礎上得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沒有對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核心價值觀的凝練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另一方面,當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nèi)容還沒有達到大眾化的程度時,只有依托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來融會貫通,二者如影隨形。中華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中國古代的誠信道德水平是非常高的,這對我國當前的誠信價值觀建設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一)加強個人誠信養(yǎng)成
古人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盵12]222意為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所謂“誠意”就是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如何做到“誠意”呢?荀子曾說過:“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至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13]28君子修身養(yǎng)性最好的辦法就是誠信,做到誠信其他的事情就不必了,只要守住仁,施行義就夠了。所以,實現(xiàn)“誠意”要從以下兩方面做起,一是“守仁”,二是“行義”。“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14]175,所以仁就是人們的同情心,義就是人們的羞恥心。仁和義“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14]175,仁和義不是由外界賦予人的,而是人本來就有的。因而,要使個人具有誠信的美德,就要使人們守住仁義之心,做到“誠意”,“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13]222。
傳統(tǒng)誠信修養(yǎng)強調(diào)自律覺悟,是自我實現(xiàn)的道德養(yǎng)成,這是一種不假外求而自備于我的德行,是誠信修養(yǎng)化為人們內(nèi)心堅定信念的結(jié)果,其對于支持人們的誠信行為,無疑將會產(chǎn)生更加持久的力量。
(二)增進社會誠信導向
古人云:“德者,事業(yè)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盵15]135品德是立業(yè)的基礎,沒有地基不穩(wěn)固而建筑能夠堅固耐久的?!傲⑹抡卟浑x道德,調(diào)弦者不失宮商?!盵16]3要成就事業(yè)就離不開道德,要彈奏樂器就離不開音調(diào)。所以,誠信社會的運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健康發(fā)展,必須要“進德”,即增進道德。而社會如何“進德”呢?這就要求市場經(jīng)濟的主體要“為善”、要“祛偽”。首先,“為善”是市場經(jīng)濟主體做到誠信的首要前提?!罢\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17]50誠信,就是始終堅持善的品德。宋代朱熹也曾言:“實于為善,實于不為惡,便是誠?!盵2]50其實做善而不做惡,就是誠信。由于市場經(jīng)濟中的主體具有趨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因而堅守善良的品德,為善而不為惡,便是克服這一弊端的有力武器。其次,“祛偽”是市場經(jīng)濟主體做到誠信的必然要求?!耙粋螁拾僬\”[18]203,做一件弄虛作假的事情,就會喪失一貫誠實的信譽?!靶⌒耪\成則大信立”[3]184,只有在一件件的小事上做到誠信,那么大的信譽才能建立起來。市場經(jīng)濟的盲目性會導致很多弄虛作假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使市場經(jīng)濟主體喪失信譽,最終難以立足于社會。
社會的良好運行需要以道德做支撐,市場經(jīng)濟的健康發(fā)展更需要道德力量的約束和引導。沒有道德共識,社會的進步就會受到嚴重阻礙,市場經(jīng)濟的健康發(fā)展就會遭受嚴重威脅。而道德一旦發(fā)揮其無形但強大的力量,就會以很低的成本有效地規(guī)范著社會。
(三)建立國家誠信規(guī)范
古人云:“誠信者,國之寶也,民之憑也,天下之結(jié)也”[4]30。誠信,是立國的基石,是百姓的依賴,是維系天下的紐帶。對于誠信立國,孔子的論述最為深刻。有一天,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貢說:“這三者必須去掉一個的話,首先可以去除哪個呢?”子曰:“足兵。”“那第二個可以去除哪個呢?”子貢又問。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盵4]12可見,誠信對于國家而言,是比糧食和軍事更為重要的,是第一位的。治國理政,首先要“立信”。國家如何“立信”呢?這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務實”,二是“選賢”。首先,“務實”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準則?!罢?,口言之,身必行之?!盵19]177治理國家,必須要說到做到、言行一致,即不能講空話,要“務實”。“諾之于民須行之于民,方能使萬民守之?!盵20]235向人民許諾了的,必須認真施行,這樣才能得到天下百姓的遵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就是講的這個思想。其次,“選賢”是治國理政的必要條件?!肮偃宋┵t,政所以理?!盵21]167任用有才有德的官員,國家大事才能得到治理整頓?!按蟮乐幸?,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盵13]75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拔出來治理國家,講求誠信、崇尚和睦。所以,任用“賢人”治國理政,才能實現(xiàn)國家富強、社會和諧、人民誠信的美好夢想。
國家誠信,關(guān)系著國家的形象和權(quán)威,政府只有“務實”“選賢”才能“立信”。國家誠信也是誠信價值觀三個層次的主導和核心,因為任何政府形式所能具有的重要優(yōu)點就是促進公眾本身的美德和智慧。國家公信力建設,對國家、社會、個人都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漢]許慎.說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35.
[3][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4]論語[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5]管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6]說苑譯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宋]程顥,程頤.二程語錄集[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8][北齊]魏收.魏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9][漢]司馬遷.史記[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0][晉]楊泉.物理論[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1]楊麗娜,程宏毅.習近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創(chuàng)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EB/OL].(2014-10-16)[2015-09-07].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6/c640
94-25843852.html.
[12][戰(zhàn)國]崔高維,校點.禮記[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13][戰(zhàn)國]荀子.荀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14][戰(zhàn)國]孟軻.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15][明]洪應明.菜根譚[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1.
[16][漢]陸賈.新語[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17]楊洪,王剛,注譯.中庸[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
[18][南北]顏之推.顏氏家訓[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19][春秋]墨翟.墨子[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
[20][唐]吳兢.貞觀政要[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1][唐]陳子昂.陳子昂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0.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the Value of Socialist Honesty and Credit
ZHANG Qianyuan, SU Lihui
(Marx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Hones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but also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onesty and credit values. As Chinese traditional value view, "honesty" is not only the criterion of individual self-cultivation, ?but also social interaction an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standard of value,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three levels of personal, social and national. As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honesty" also runs through all aspec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lack of good faith in any one level, will cause great harm, which is also the core values of national, social and personal. The rich resource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onesty and integrity, but also to promote national integrity, social integrity and personal integrity of the useful referen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ew of integrity, personal integrity, social honesty and integrity, national integrity,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