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東
先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叫《欲求教好書,先做讀書人》,闡述了教師讀書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其實,教師最應(yīng)該讀的一本書叫“學生”。
多少年來,我們一直把教師定位在“學高”與“身正”的兩大要求上,總是恪守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古訓,殊不知這樣的角色規(guī)范所隱含的是教師只是解釋、美化、傳輸固定知識與特定意識形態(tài)的“代言人”、“傳聲筒”的職業(yè)角色,以及“百科全書”、“資料庫”的職業(yè)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對于教師的角色有了更新的認識,即教師是因為懂得“教育”而不是因為他們只有專業(yè)知識才被聘用的,那種以為精通某些知識并能傳授給他人就可以做教師的觀念已經(jīng)過時。
那何謂“懂教育”呢?我認為首要的問題是要懂“學生”, 是要讀懂“學生”這本書,每讀懂一個學生就預示著教育的真正進步。
學生是一本“空白的書”。但隨著他們不斷的成長,這本“書”有了色彩,教師、家長、社會都會影響他的內(nèi)容。正如國畫中的空白并不代表“沒有”,但影響空白處的內(nèi)容卻有賴于畫家的妙手。夸美紐斯說過,“知識、德行與虔信的種子是自然存在我們身上的,但它們的發(fā)展則全賴教育”。所以,如何以歲月為紙、時間為筆,在學生每一個成長的節(jié)點,成全他們生命的華章,便成了教師需要終身“書寫”的內(nèi)容。
學生又是一本“神秘的書”。孩子的世界是澄明的,也是神秘的。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藏著無數(shù)的秘密,書中的主人公是正在成長的人,孩子成長的行為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甚至孩子的撒謊、撒嬌、恐懼、害羞等等,都有著和成人不一樣的行為心理。抓住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教師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以成人的標準去評價, “要以兒童之心度兒童之腹”。要認識到哪怕是孩子的錯誤,也是成長中可愛的錯誤,找到每個主人公身上的閃光點,往往也就是他們成長的轉(zhuǎn)折點。
一個學生就是“一本書”,書中的主人公來自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具有不同的性格和能力,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書中的故事也是生動多彩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你不能兩次趟過同一條河?!彼?,教師唯有帶著“寬容和愛心”去一一研讀,帶著“專業(yè)和執(zhí)著”用一生去服務(wù),才能不辜負“人師”的美稱。
蘇霍姆林斯基堅守帕夫雷什中學32年,一輩子讀“學生”這本書,貢獻給了我們關(guān)于兒童與教育的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1200多篇兒童小故事;陶行知說過“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終身為兒童和教育鞠躬盡瘁。讓我們?nèi)缢麄兡菢?,讀好“學生”這本書吧!
(作者系無錫市錫山區(qū)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錫山區(qū)教育局副局長,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