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
摘 要:新課改以來,教師的教學理念在改變,課堂教學也發(fā)生著可喜的變化,成績斐然。但還有很多老師對課標,對教材解讀不夠到位,對學生情況不夠了解,導致語文教學出現(xiàn)了嚴重的“錯位”現(xiàn)象。筆者試從教學目標,年段不分;知識關(guān)聯(lián),視而不見;涵泳語言,浮于表面這三個方面展開闡述。
關(guān)鍵詞:錯位;教學目標;知識關(guān)聯(lián);涵泳語言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1-091-1
一、教學目標——年段不分
在全國小語教學第七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會議的主題就是“找準年段目標,力求教有特色”。在那次研討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對于教學目標把握不準確,存在教學目標越位、缺位、不到位現(xiàn)象。雖說已經(jīng)過去了六七年了,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越位的現(xiàn)象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課上尤為明顯。聽低年級的課,我常常感到“低段教學高段化”,低年級向中年級靠。
如一位老師教學一年級下冊《司馬光》,設(shè)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有一個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別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司馬光又是怎么做的?誰來讀一讀相關(guān)的句子。(師相機板書:小朋友 司馬光 都慌了 沒有慌)
師:小朋友們,這篇課文是寫司馬光砸缸的,可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呢?
(生無人舉手)
師:這是拿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與司馬光沒有慌作比較的,讓我們感受司馬光很聰明,很勇敢。這種寫法叫做對比。你們記住了嗎?
生齊喊:記住了!
但是一年級的學生真的明白了嗎?真的記住了嗎?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想執(zhí)教老師想力求體現(xiàn)的是讓學生言意兼得,不僅讓學生知道課文寫了什么,還知道課文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這放在中高年級是值得學習的,然而放在低年段是不恰當?shù)摹?/p>
那么,低段教學我們該做什么?根據(jù)課標,我們應該把識字學詞放在首位;其次是朗讀,以及對少量重點詞語的理解;再次是語言的積累。我們只有細心研讀課標,準確地把握年段目標,針對年段目標一一歸位,才能環(huán)環(huán)相扣,螺旋上升,才能有效實現(xiàn)小學階段的各項目標。
二、知識關(guān)聯(lián)——視而不見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有五篇說理文。在聽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非常雷同,基本上都是先找出作者的觀點,再讀一讀列舉的例子,最后總結(jié)。教學內(nèi)容選擇取舍的關(guān)鍵是學生的學習狀況,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為了有效適宜地確定教學內(nèi)容,就必須了解學生目前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需要知道什么,通過教學必須讓學生知道什么等一系列問題。不同學段、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是不一樣的,要關(guān)注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
教學第一篇《說勤奮》應讓學生對說理文的文體特點有個初步的認識。教學第二篇《滴水穿石的啟示》要引導學生感受第四個事例與前三個事例有什么不同,還可以與《說勤奮》作比較,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兩篇文章的異同。教學第三篇《談禮貌》則讓學生試著運用所學的知識,補充一篇改編過的說理文,讓學生思考:道理講清楚了嗎?事例選得好不好?教學第四篇《學與問》,可放手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進行自學匯報交流,教師相機點撥,通過問題:哥白尼與沈括的事例分別側(cè)重于什么,啟發(fā)學生思考發(fā)現(xiàn)與前三篇說理文不一樣的地方。教學第五篇《學會合作》,則完全可以讓學生圍繞“誠信”“健康第一”等主題,試著寫一篇說理文。每次教學,側(cè)重點都有所不同,充分考慮到知識的銜接,表達方法的習得與訓練,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不斷進步。
三、涵泳語言——浮于表面
語文教學的根本,即以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為根本任務。反觀我們語文教學中最常見的是膚淺的內(nèi)容分析取代了細致的語言涵泳,熱鬧的問答表象掩蓋了文本的語言光彩。
如一位老師教學五年級下冊《莫高窟》,有關(guān)飛天的片斷:
師:飛天是莫高窟的宣傳名片,讓我們讀一讀描寫飛天的文字吧?。ㄖ该x)
師:這段話共寫了幾種飛天的姿態(tài),分別是什么?
生:一共寫了五種飛天姿態(tài),分別是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懷抱琵琶,輕撥銀弦;倒懸身子,自天而降;彩帶飄拂,漫天翱游;舒展雙臂,翩翩起舞。
(生齊讀)
師:這段文字最后用的是——省略號(生齊說),說明了飛天的姿態(tài)還有——很多(生齊說)。
師:你們想欣賞一下嗎?(播放飛天姿態(tài)的視頻)
師: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用“有的……有的……”描寫你眼中的飛天。
生:壁畫上的飛天,有的一手提著花籃,一手將花瓣撒向大地;有的舞動著長長的衣袖,唱著動聽的歌曲。
生:壁畫上的飛天,有的三五成群,在欣賞著春天的美景;有的面對著銅鏡,正在梳妝打扮呢!
師:大家心中的飛天真美呀!
上述教學,表面看,教師能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發(fā)散學生思維,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實際上,教師并沒有真正讀懂教材。文中描寫“飛天”的文字,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兩個四字詞語的連用。教者沒有關(guān)注到,因而教學中也就不可能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細細品味涵泳語言,只能浮于表面。學生寫出的“飛天”看似不錯,但只要和文中的“飛天”放在一起讀,就會覺得語言不夠規(guī)范,結(jié)構(gòu)不夠整齊。要想對文中語言“涵泳乎其中”,教師首先要仔細揣摩品味,挖掘文本內(nèi)涵,把教材的“例子”功能發(fā)揮到極致,充分體現(xiàn)“語文味”。
語文教學中的“錯位現(xiàn)象”還有很多,如人文教育——亂貼標簽,識字教學——枯燥無味,多媒體運用——主仆不分。我想這些錯位現(xiàn)象認識得越到位,就越能糾正語文教學中的偏差,就能讓我們找到一條正確的語文教學突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