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
摘 要: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做到結合《新課標》理念,激發(fā)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表達獨立的感受和見解,養(yǎng)成聆聽音樂的習慣,逐步積累欣賞音樂的經驗。
關鍵詞:聆聽;興趣;想象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1-071-1
一、改變學生思想觀念,激發(fā)學習興趣
筆者曾經做過一份“我心中的音樂欣賞課”的問卷調查,結果發(fā)現,幾乎所有學生都是喜歡聽音樂,而90%以上追求的是流行音樂,對于欣賞課,喜歡的學生20%都不到,而在問及原因一題中70%以上的學生選擇的是不知怎么欣賞,80%的學生不認同教材音樂。課本教材選取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一些名曲,對欣賞者的音樂素養(yǎng)要求相對較高,而農村初中學生普遍對音樂知識的積累比較薄弱,在不理解音樂語言的條件下被動的去欣賞一首不熟悉的音樂作品,難免會產生厭倦的情緒,那還談何欣賞的興趣呢!而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的根本動力,那如何改變在學生中已有的這種思想觀念呢,讓他們喜歡聽且覺得自己會聽?
1.聆聽自然聲響,開啟音樂之門。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不同于其他的藝術門類,可通過視覺的直觀感受達到理解作品的內涵,音樂藝術的實踐活動必須建立在聽覺的基礎上,而對于音樂欣賞這一教學活動,更需要注重聆聽,首先就要讓學生學會“聽”,進而在“聽”的過程中激發(fā)起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下面是筆者在引導過程中所采用的一種教學形式。首先讓學生來感受和體驗幾組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聲音。
播放音響(1):“轟隆隆,轟隆隆”,幾陣雷聲先是沉悶又遲鈍的低低滾動,接著像爆炸似地響徹云霄,隨即是狂風夾著暴雨傾盆而下的聲音,此時風聲,雨聲交織成一片。這樣的聲響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心境呢?有的學生告訴我,這聲響震撼人心,像是萬馬奔騰,雄偉壯觀,而有的學生卻告訴我聽后的心情郁悶,煩躁,甚至是有些許的恐懼。
播放音響(2):“嘰嘰嘰,喳喳喳”,樹林中鳥兒清脆婉轉的鳴叫聲,“嘩啦啦,嘩啦啦”,溪水潺潺流動的聲音,這些明亮的音色錯落有致,你又有何聯想和體會呢?大部分同學都聯想到了在園林中游玩時愜意的心境,享受到了一種寧靜安逸之美。
2.認識音樂語言,感受音樂魅力。
上面一步是帶領學生開啟感知音樂的大門,引發(fā)學生欣賞音樂的欲望。下面就要讓學生了解其中的原因,也就是明白為什么不同的聲音能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引發(fā)我們不同的情緒。這就需要認識音樂的語言中音樂基本要素的作用。
農村中學的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積累少之又少,識譜的學生寥寥無幾,更別提對音樂要素的了解了,針對這樣的教學情況,筆者在上面一步的基礎上,先通過最基本聆聽和比較,引出音樂要素,再作分析,明白原因,理解音樂,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要素就如一位魔法師,經過不同的變化組合,使音樂更加生動感人,更具魅力,也讓學生能在這音樂的海洋中自由地暢游。
二、優(yōu)化教學內容,啟發(fā)學生想象
1.解讀背景,開啟想象之門。
教材中所出現的音樂作品很多都具有時代的典范性,往往有著特殊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與音樂家的人生經歷和時代背景緊密相聯,作品中包含著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與思想情感,理想信念與不懈追求。所以,在音樂欣賞教學中,介紹背景是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但如果只是枯燥的照本宣讀,那作用甚微,并不能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那如何才能使學生不是被動的去接受,而是主動地參與進去呢,筆者嘗試了以故事引入的方法展開背景的解讀。
案例:在欣賞交響樂之父海頓的《驚愕交響曲》時,我先介紹了關于樂曲創(chuàng)作的一個有趣傳說,王公貴族紳士淑女們經常在欣賞樂隊演奏時打瞌睡。幽默的海頓知道后,寫出了這部《驚愕交響曲》,他故意在第二樂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個全樂隊合奏的很強的屬七和弦。新作品演奏那天,音樂廳座無虛席,大家都想見識一下這是什么音樂。當樂隊演奏到那段旋律時,那些睡著的紳士貴婦們果然從睡夢中驚醒,以為發(fā)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劇場。樂曲演奏完了,大家恍然大悟,海頓和觀眾們都開始哈哈大笑。講完后,同學們也迫不及待地想感受一下這驚愕的場面,這樣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把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的調動了起來,他們能自主地進入欣賞的狀態(tài),用心聆聽,思考作曲家是怎樣用音樂語言把自己的情感表現得如此逼真,如此美妙,這樣學生做到了真正的理解音樂。
2.視聽結合,提升想象空間。
筆者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將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充分結合,降低了欣賞的難度,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音樂所要表現的意境,留下深刻的印象。
(1)聽樂曲想象畫面。
在積累了一定音樂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聆聽音樂,體會情緒,想象畫面。先播放一些音樂形象較為明顯的作品,如:鋼琴協奏曲《保衛(wèi)黃河》片段,學生聽完后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說說想象出了怎樣的畫面,有的同學說仿佛看到了黃河巨浪滔天,翻騰滾沸的壯觀景象。這樣通過將聽覺轉化到視覺畫面,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想象樂曲的音樂形象,并體驗到音樂欣賞課的樂趣。
(2)看畫面想象音樂。
在這種教學形式中,先讓學生欣賞一些圖片或視頻,結合對音樂要素,樂器的理解,進一步挖掘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感知和想象力。如在欣賞交響詩《嘎達梅林》時,我先通過多媒體展示了幾個畫面,遼闊草原的壯美圖景,戰(zhàn)士騎馬背槍奔馳在草原上的場景,人民哀悼革命英雄的圖片。根據這三幅圖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想象如何通過音樂來表現畫面。然后播放樂曲,讓同學們來聽聽自己根據畫面所分析的音樂是否合理,樂曲結束,大家基本能在這樣學習形式下更好地了解音樂所要表現的內容。這樣通過畫面和音樂相結合,使學生通過已經掌握的音樂知識和自己的情感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升想象的空間,提高對音樂的鑒賞能力。